■肖志進

新四軍在蘇南行軍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的消息傳到蘇南茅山地區,正在該區鎮丹金縣巡視的陳清鳳心里充滿悲憤。犧牲的同志中,有和她一起在閩北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戰友,也有與她一起在中共中央東南局共事的同志。
來茅山之前,陳清鳳曾在中共東南局任機關黨支部書記等職。1940年初,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在皖南新四軍軍部主持召開東南局各部門主要人員會議,會上,陳毅、曾山、李堅真等人依據當時國民黨頑軍的新動向,在發言中不約而同指出,國民黨一些部隊已移師駐扎到新四軍軍部附近一帶,對皖南新四軍形成了半包圍圈,其中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顧祝同等人對新四軍虎視眈眈,不會太久皖南要發生事變。陳毅為此提議,“我們應該做好反擊準備,以應事變。”參加會議的陳丕顯、陳光、李堅真、陳清鳳等都贊同陳毅的提議。而項英說:“征糧和黨訓班提前畢業是應該的,不過在分析敵情方面,不要估計得太嚴重了。”會議決定,陳清鳳以東南局巡視員、婦女部特派員的身份到茅山地區從事黨建等工作。
1940年5月4日,黨中央向東南局下達指示,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簡稱“五四指示”)。在蘇南工作的許多干部包括陳清鳳聆聽了陳毅傳達的“五四指示”。陳清鳳想起,年初陳毅等同志在那次東南局會上對皖南局勢的分析很有遠見,他們的提議是符合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的。
在傳達“五四指示”后,陳毅立即部署部隊北移。當時,陳毅等領導按照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先前部署,已經初步建成以茅山山區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指揮部隊北移的同時,新四軍于茅山東麓的西塔山擊潰了尾隨追擊的國民黨頑軍的兩個團。在地方黨組織和民眾的支持下,江南新四軍大部主力擺脫了國民黨頑軍的圍追堵截,越過長江,勝利北上,創建了以黃橋地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重建軍部后的新四軍部隊接連取得抗日反頑斗爭的勝利,使陳清鳳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遠見卓識、未雨綢繆對于領導干部的極端重要性。
1926年投身革命的陳清鳳,一直保持著前瞻意識。1941年1月下旬,陳清鳳參加中共鎮丹金縣迪莊區委召開的緊急會議,區委書記蔡執中傳達上級關于接應皖南事變后突圍新四軍過境的指示。陳清鳳結合皖南事變情況,講了“遠見卓識”與“未雨綢繆”的觀點。蔡執中在布置任務時說,根據上級告知,現在國民黨頑固派調動其大批部隊進入蘇南,頑第四十軍等部已由社渚、東壩等地迅速向北推進,企圖圍殲從皖南突圍過來的新四軍部隊。陳清鳳接過話題說:“我們務必早有準備,防范頑軍追剿。一旦有突圍同志路過我區,就要主動接應,全力掩護,千方百計將突圍同志轉移到安全地帶,決不能因我區疏忽而釀成‘事變’后的悲劇!”在茅山地區各縣委及區委的共同努力下,從皖南突圍過境的薛暮橋等一大批新四軍人員,全部安全北上與大部隊匯合。
陳清鳳一篇題為《遠見卓識》的回憶文章,在1999年9月16日出版的《金壇日報》發表。文章結尾寫道:“從那(指皖南事變)以后我愈加深刻地理解了一個真理:為著領導,必須預見!我們的事業,需要千千萬萬個有遠見卓識、未雨綢繆的將士。”后來,這句話被《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優秀格言選集》(2006年6月紅旗出版社出版)一書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