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為林

八路軍駐京辦事處舊址
在南京市傅厚崗66 號(原青云巷41 號),坐落著一幢二層樓的舊式院落,隱于都市的喧囂繁華中,每到秋風來臨時,院內桂花陣陣飄香。這就是被稱為抗日前哨的“八路軍駐京辦事處”(簡稱辦事處)。2019年10月,這處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抗日烽火遍地燃燒的歲月里,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在這里運籌帷幄、殫精竭慮,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全民抗戰,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從此,中華民族疆土日蹙,山河淪陷,人民流離失所,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書桌,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強烈呼吁下,蔣介石被迫改變其“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方針,同意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
為便于推動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辦事處。同年8月9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應邀參加國民黨當局召開的國防會議,并與國民黨談判成立辦事處。8月19日,周恩來和朱德返回延安,葉劍英以八路軍代表身份留在南京負責籌建。8月下旬,中共中央又派正在上海工作的李克農到南京任辦事處處長。不久,博古也來到辦事處任中共中央代表。
文章開頭所說的小樓原為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的公館。周恩來通過與張伯苓先生深厚的師生感情,租其公館供辦事處使用。這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國民黨統治區設立的第一個辦事處,葉劍英和李克農以及童小鵬等工作人員住在這里。后來,辦事處又在高云嶺29 號租了一座小樓作為博古和其他辦公人員的住處。再后來,因住房擁擠,又在西流灣1 號租了一排平房作為宿舍辦公用房。
雖然中共中央快馬加鞭,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了辦事處,然而時局日趨緊張,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又發動了淞滬戰爭,罪惡的戰火逐漸逼近南京,整個南京城也處于動蕩不安中。當時的國民黨當局明里聲稱一寸河山一寸血,堅決抗戰到底,暗地里卻隨時準備撤退逃亡。11月12日,上海淪陷。11月19日,蘇州失守。此時,國民黨當局決定內遷到重慶、長沙、漢口等地,辦事處也只得決定分批遷往武漢,待到葉劍英、李克農等人最后一批撤離時,已是12月初。
辦事處從成立之初到12月初撤離至武漢,僅僅4個月的時間,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等夜以繼日,冒著被日軍飛機轟炸的危險,用生命與時間賽跑,用智慧與各種勢力較量,為國共合作、抗日救國和民族獨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根據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辦事處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并把統戰工作重點放在爭取國民黨上層人士上。周恩來等人多次與國民黨軍政要員馮玉祥、白崇禧等人會晤,商談國共團結抗日大局。
1937年8月13日,辦事處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說:“我們已漸漸取得公開地位,南京各要人及劉(劉湘)、白(白崇禧)、龍(龍云)均見過。”8月15日,周恩來等人正在何應欽公館商談抗戰事宜,恰好碰上日軍首次轟炸南京,他們便一起到地下室躲避空襲。
同時,辦事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想方設法將八路軍、新四軍的軍餉、被服、武器彈藥等通過友軍的汽車、鐵路部門調撥的列車、商家提供的貨車等,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前線。
1937年8月,抗日烽火已經熊熊燃燒。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數熱血兒女告別父母、舍妻別子,帶著家仇國恨,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民族情懷,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奔赴抗日前線。
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是辦事處的一項重要任務。辦事處一成立,便在南京籌備成立《新華日報》,還請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佑任題寫了報頭,結果由于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報紙沒有辦成。沒有自己的宣傳陣地,辦事處就靠散發延安寄來的《解放周刊》,并油印宣傳品進行宣傳。辦事處每次收到中共中央的重要文章和八路軍、新四軍的重要戰報,都及時油印發送各家報館。平型關大捷等打擊日軍的消息就是辦事處通過這些報紙傳遞出去的,給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強大信心和力量。上海市一對8 歲和5 歲的小姐妹,將平時的零花錢省下來,買了兩架軍用望遠鏡送給朱德和彭德懷兩位八路軍首長,她們的愛國熱情感動和激勵了無數的前線將士。10月上旬,辦事處連續3 天在《申報》和《中央日報》上刊登朱德、彭德懷的公開信,對全國各地發來的賀電表示感謝。
10月中旬以后,辦事處還利用鄒韜奮在上海創辦的《抵抗三日刊》,詳細介紹了抗日軍政大學和陜北公學的招生情況,對革命圣地延安作了客觀真實的詳細介紹,鼓舞了成千上萬尋找真理、渴望光明的熱血青年,跋山涉水奔赴延安,投身到抗擊侵略者的烽火硝煙中?!暗窖影踩?!”成為那個時代愛國青年最優美的旋律、最崇高的人生信仰。
1937年,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時,許多共產黨員以及進步人士仍被國民黨當局關押在首都反省院等監獄。
因此,釋放一切政治犯是中共中央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向國民黨當局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但國民黨當局一拖再拖甚至刁難。經周恩來、葉劍英等多方交涉和辦事處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使得國民黨當局先后通過了《戰時戰犯調服軍役辦法》《非常時期監所人犯臨時處置辦法》。8月18日,周恩來和葉劍英到所謂的“首都反省院”看望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并向他們做了抗戰形勢報告。之后,在辦事處的努力下,關押在首都反省院、中央軍人監獄、模范監獄的陶鑄、王根英、夏之栩等1000多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被釋放出來。他們獲釋出獄之后,聽到或者看到辦事處的消息,主動找到辦事處,辦事處組織人員接待安頓他們,為他們發放津貼和衣服,并送上文件和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供他們學習。其中,700 多名黨員經審查合格后,被辦事處安排前往延安。
夏之栩是中共早期領導人趙世炎的愛人,其母親夏娘娘,先后在中共武漢支部、湖北地委等機關擔任掩護工作,曾經先后3 次被捕,在獄中受盡折磨,但仍然堅貞不屈,被稱為革命母親。夏娘娘從蘇州監獄獲釋后,由獄中難友韓寶春帶到浙江自己家中,一時與組織和家人無法聯系。李克農獲知后,立即發電報匯款請韓寶春把夏娘娘送到辦事處來。
1927年,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后,中國進入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時代,各地的中共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從1927年至1934年,原中共南京市地下黨組織在7年間先后8 次遭到國民黨特務的重大破壞,謝文錦、孫津川、黃瑞生等6 位黨組織負責人和大批共產黨員先后被捕或被殺害。1937年9月,在博古的組織領導下,及時重新組建了由平津流亡學生、原中共北平西城區委書記李華等組成的中共南京市委,領導南京、揚州等地及平津流亡學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在博古、董必武的精心統籌和安排下,辦事處在剛從國民黨監獄中釋放出來的共產黨員中選派一批地下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參與恢復建立中共江蘇省委、湖北省工委、安徽省工委、浙江省臨時工委等黨組織,使遭到破壞的地下黨組織重新活躍起來,開創了黨在白區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