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田兵

淮海區黨委、行政公署舊址松張口(泗陽縣愛園鎮松張口村)
柳圍濃綠一春過,愛字題名意若何?漫草壯詞留石壁,還從淮水逐胡戈。萬花種就江山闊,志士生成肝膽多。風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與國銷磨。
1945年7月,淮海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重過蘇北泗沭縣北裴圩“愛園”時,觸景生情,作了這首詩。
1941年11月,中共蘇皖區黨委決定將沭陽縣南部第七區劃歸泗陽縣,再與泗陽運河以北的地區合并,新建泗沭縣,屬淮海區黨委領導??h抗日民主政府長期駐扎北裴圩(今泗陽縣愛園鎮)松張口。
1942年11月,日軍兵分6路進攻淮海區機關所在地沭陽縣張圩小胡莊,淮海區黨委、淮海行署及部隊跳出敵人包圍圈,轉移到泗沭縣北裴圩一帶。新四軍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分區機關轉移到今泗陽縣莊圩鄉莊圩街一帶。直至抗日戰爭勝利,愛園一帶成為淮??谷崭鶕氐闹行膮^。
1944年9月,淮海區黨委、行政公署、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共同倡議為革命烈士建一個“家”,以褒揚烈士愛國主義精神,激勵淮海區人民保家衛國、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決定在北裴圩街東(今愛園鎮果樹實驗場)建立烈士公墓地。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親自籌劃,1944年9月動工,當年11月竣工。李一氓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意見的基礎上為墓園命名并親筆題寫“愛園”二字。
“愛園”是淮??谷崭鶕亟⒆钤?、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當時在蘇北頗有影響。金明、李一氓、張愛萍等黨政領導人曾住那里,淮海區行政公署和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園內召開過參議會和群英大會,促進了全地區各縣革命事業迅猛向前發展。
“愛園”成為泗沭軍民英勇殺敵的精神支柱,有的青年在應征入伍前揮手與“愛園”告別,高呼“愛園再見!”
淮海區不少工作在泗沭縣搞試點,注意培養典型,用典型引路,然后在面上推開,使運動開展得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因此,泗沭縣在參軍支前、減租減息、大生產、反“掃蕩”、鋤奸反霸等運動中都走在全區前面,取得顯著成績。
1945年8月13日,在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前兩天,日偽軍從眾興逃遁,被日軍占領6年又7 個月的眾興鎮被收復。泗沭縣在新收復的眾興鎮及其周圍地區建立眾興區,設4個鎮8個鄉,成立復興眾興委員會,發放貸款,恢復市面,活躍商業,使眾興這個商業重鎮起到了城鄉經濟交流的橋梁作用。全縣掀起了參軍高潮,組織反攻團,隨三師開赴東北。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9月8日,新四軍陳毅軍長在眾興鎮約見王業奎等部分縣區干部,指示泗沭縣委要堅持敵后斗爭,諄諄囑咐:“只要各地地方干部都能就地堅持斗爭,就能拖住敵人很大力量,爭取反攻時間早日到來?!?/p>
1948年7月9日,華東人民解放軍第二縱隊四師十一團,五師十三、十四、十五團,六師十六團,配合淮泗、泗沭獨立團圍攻眾興,經過兩天兩夜激戰,全殲守敵2200 余人,至此泗沭全境解放。同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泗沭縣從11月15日起,到1949年1月10日止,先后有13 批民工奔赴淮海戰役第一線,在支前中涌現出各類支前功臣2000余人,受到淮海區支前辦事處通報表揚。
為支持渡江作戰,泗沭縣組建800 人的淮海常備民工團第六營隨軍支前,參加渡江作戰、解放上海、杭州等戰役,一直打到福建,1949年8月才復員回鄉。
1949年5月23日,泗沭與泗陽合并,恢復了泗陽縣原建制。1953年,泗陽縣人民政府遵從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將“愛園”從北裴圩鄉搬遷至縣城眾興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