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忠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這首《新四軍軍歌》創作于1939年春,歌詞由陳毅撰寫初稿,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組織集體創作并定稿,最后由何士德譜曲。“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表示新四軍源自葉挺獨立團;“孤軍奮斗羅霄山上”說明新四軍繼承了井岡山時期紅四軍的血統;“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指出了新四軍直接來源于南方八省十四個游擊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明確了新四軍的主要戰略方向。
1924年1月,在國民黨一大會議上,孫中山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方針,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1月,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陳延年任廣東區委秘書兼組織部長,協助周恩來處理日常工作。此間,兩人在征得孫中山同意的情況下,組建了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在車隊中建立黨組織,直屬廣東區委領導,一切事宜直接向周恩來或陳延年請示匯報,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實際上是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1925年8月,周恩來、陳延年等同志提出,借鑒“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組建經驗,以鐵甲車隊為基礎,以黃埔軍校部分學員為骨干,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建立由共產黨領導的第三十四團。11月,葉挺接受廣州區委的指示,擔任三十四團團長,后人稱之為“葉挺獨立團”。1926年5月,葉挺率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千里遠征,首戰湖南安仁,繼克汀泗橋、賀勝橋,最后攻破武昌城,部隊所表現出的一往直前、無堅不摧、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斗作風,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1927年1月,武漢人民鑄造了一面高1 米,寬0.5 米的“鐵軍”盾牌,敲鑼打鼓獻給葉挺部隊,稱以獨立團為代表的北伐第四軍為鐵軍,“鐵軍”稱號由此誕生。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背叛革命,6月,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發動南昌起義。7月,葉挺率領獨立團主力秘密前往南昌。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起義時,葉挺獨立團被編為起義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起義部隊因敵我力量懸殊,撤出南昌。轉戰江西、福建、廣東,在行至廣東大浦縣三河壩時,朱德率2500人留下阻擊敵人,周恩來、葉挺、賀龍率主力部隊轉戰潮汕地區,終因寡不敵眾,在廣東普寧蓮花山被國民黨薛岳和陳濟棠部打散,劉伯承轉移到上海,周恩來、聶榮臻轉移到香港,賀龍轉移到湖南,葉挺轉移到南洋,余部1300多人轉移到海陸豐地區堅持打游擊。朱德得知南下的主力部隊失敗后,率領余部轉戰閩粵贛湘,在抵達江西南部安遠縣天心鎮時,政工干部全部走光,師以上領導僅剩朱德1人,團以上干部僅剩陳毅和王爾琢2 人,部隊僅剩800 多人(以葉挺獨立團骨干為主)。1928年1至3月,朱德率部抵達湘南,發動了湘南起義,部隊發展到8000多人,葉挺獨立團和南昌起義的火種得以保存下來。
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的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部的井岡山,與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兩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七十三團(前身為葉挺獨立團)被編為紅四軍第二十八團,直屬軍部管轄,成為紅四軍的骨干力量。井岡山會師后,二十八團擔任紅四軍的主力,隨毛澤東、朱德、陳毅轉戰閩贛兩省,開始了創建以贛南、閩西為依托的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1929年12月,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閩西古田鎮舉行,二十八團親歷了這次會議,會議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為這支鐵軍部隊注入了活的靈魂。
古田會議后,二十八團被整編為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配合主力部隊取得了4 次反“圍剿”的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長征。
1934年10月,第四團主力隨中央紅軍長征,被編入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長征路上,該團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攻克天險臘子口,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戰功卓著。
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在項英和陳毅的率領下,堅持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最后被改編為新四軍。當時陳毅所在的贛南游擊隊處于敵人重兵圍困之中,斗爭萬分艱苦。在粵贛邊群山中,這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連帳篷都不敢搭,連火都不敢生的隊伍,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為中國革命保留了堅持斗爭的火種。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下山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即新四軍,北伐名將葉挺出任新四軍軍長。整編后的新四軍共轄4 個支隊,全軍10329人,6200多支槍。陳毅、張鼎丞、張云逸、高敬亭分任4個支隊的司令員。1938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致電新四軍:目前最有利的發展地區是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地區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地。據此,新四軍各支隊陸續向皖中、皖東、蘇南和豫東南挺進。
新四軍東進線路之一——從皖西到皖中皖東:1938年3月,第四支隊在皖西立煌縣(今金寨縣)流波石童集中。4月,四支隊進抵皖中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5月12日,四支隊第九團,在安徽省巢縣東南蔣家河口設伏。當天中午,日本第六師團坂井支隊巢縣守備隊乘船下鄉搶掠,新四軍當即進行阻擊,經過20多分鐘激戰,將曾經參與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第六師團一一旅團駐巢縣守備隊擊敗,擊斃日軍20 余人,繳獲槍支20 余支、敵軍旗一面。這是新四軍組建后對日軍的首次戰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7月組建第五支隊,第四、第五支隊隨即東進展開于淮南津浦鐵路兩側地區,創建皖東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東進線路之二——從皖南到蘇南:1938年3至4月,第一、二、三支隊先后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軍部由南昌進駐巖寺(同年8月,移駐涇縣云嶺)。4月下旬,軍部組織先遣支隊,由粟裕率領挺進蘇南敵后,執行偵察任務。6月17日,粟裕部隊在鎮江以西的韋崗伏擊日軍車隊,此戰是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后的首次勝利,大大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斗志。1938年7月,第一、二支隊相繼進入江南敵后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和江寧、當涂、溧水、高淳地區,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4月,葉飛率領新四軍第六團挺進蘇南,與無錫、江陰等地梅光迪部合編,并沿用當地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番號,東進蘇州、常熟、太倉地區,進抵上海近郊,相繼取得夜襲滸墅關和虹橋機場等戰斗的勝利。
新四軍東進線路之三——從豫南到豫東南:1938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派彭雪楓率新四軍竹溝留守處部隊一部東進。10月,與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一部和先遣大隊合編為新四軍游擊支隊,開辟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10月26日傍晚,新四軍游擊支隊挺進至淮陽東北竇樓村。當時竇樓西南的戴集鎮,駐有一個日軍騎兵小隊,隊長林津少尉。27日上午8時,林津集合騎兵小隊,殺氣騰騰地奔向竇樓。彭雪楓果斷命令消滅日軍。戰斗非常激烈,擊斃林津少尉,殲滅日軍16名。此戰是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后打響的抗日第一槍,給不可一世的日軍以沉重打擊,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
新四軍東進線路之四——劉少奇率“烏江大隊”從皖東東進鹽城:1939年12月,劉少奇在安徽定遠藕塘召開中原局第一次會議,明確提出“大力向東,發展蘇北”的戰略方針。1940年9月下旬,在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的親自護送下,劉少奇率領1000余人的中原局機關和新四軍干部(對外稱“新四軍烏江大隊”),向東挺進蘇北,于10月初到達鹽城阜寧的東溝,與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南下部隊會合,10月6日進駐鹽城。為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奠定了堅實基礎,開創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