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娟 陶金陵 周 潤
盧輝,是軍隊離休干部。
在北京北極寺干休所,老人落座攝像機鏡頭前,馬褲呢上裝掛滿勛章、紀念章。離休時,他是解放軍防化學院科研部的研究員。與他聊天,自然聊及防化的話題。人生歲月,盧輝有好多銘心故事,其中之一:率隊執行氫彈試驗任務。
盧輝,安徽靈璧人,1942年春天,新四軍四師九旅旅長韋國清帶領部隊來到泗靈睢地區開展抗日活動,有點文化基礎的盧輝,被縣武裝大隊招去做文書,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江山島戰役,1955年選入南京總高級步校學習,畢業分到軍委防化兵學校。1964年,轉調防化研究院任處長。1967年,研究院接到上級通知,組建一個約300 人規模的防化兵大隊,遠征西北,任務代號“73”。
盧輝回憶,氫彈試驗參試部隊,當時編有10個大隊,其中第八大隊為防化兵大隊,盧輝任大隊長。氫彈,又稱熱核彈,殺傷威力遠超原子彈,TNT當量可達千萬噸級,爆炸達到的溫度,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000倍……
在茫茫戈壁,參試部隊有個順口溜:場區氣候干燥,生活單調枯燥,時間久了心情急躁。然而,官兵們意志堅強,心系氫彈。1967年6月17日凌晨,八大隊按照基地指揮部指令,從營地后撤到離靶標55公里安全地帶。7 時50 分,傳來載彈飛機的轟鳴聲,試驗場擴音器播放著《東方紅》樂曲,部隊一律戴上護目鏡。隨著“起爆”最后指令的下達,耀眼光團瞬間出現,天空好像有了兩個太陽。隨即,盧輝帶領先頭分隊驅車來到爆心進行輻射偵察,同時觀察和回收效應物,測量和了解劑量分布情況。這個日子,距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只過去了32 個月,共和國有了“兩彈”,盧輝充滿自豪感。
20世紀70年代,盧輝為主帥,領導研制核潛艇輻射探測儀。繼后,又一次奔赴西北戈壁,連續3次參加核試驗,測試和檢驗我軍自己研發的航測儀、空中取樣器材等裝備在核輻射下的性能。

1972年盧輝(左二)在西北核試驗基地

受訪時的盧輝
1979年11月,盧輝從領導崗位退至二線,擔任研究員。1981年3月,防化學院舉辦全軍防化教員集訓,學期3 個月,盧輝臨時任隊長兼政委,他走上講壇給學員上了第一課《核武器、化學武器的發展及防化兵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因授課質量高,這一課的講義被印成近百頁的冊子,發到每個學員手里。
不久,踏上防化研究之路的盧輝,履行使命再出發。他花時3 個春秋,編寫出28 萬字的《核化生武器的使用與發展》專著。軍事科學院《軍事學術》雜志對此書這樣評價:內容真實生動,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可供廣大防化專業干部、關心“三防”(即防核子武器、防生物武器、防化學武器)工作的合成指揮員、軍隊院校教員、從事人防和人武工作的同志參閱。1989年12月,這本書獲總參防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77年前,兩顆原子彈把廣島和長崎化為廢墟。今天,單邊主義和霸權橫行,世界極不安寧,一個國家安全的合理關切靠什么來保障?講述盧輝故事,想起鄧小平同志生前說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