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這是湯國梨寄居蘇州時留下的無人不曉的名言。秋風微涼,陽澄湖大閘蟹經歷了最后一次脫殼,正積蓄能量等待著開捕節的到來。蘇州市相城區人大代表、蘇州市毛氏陽澄湖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毛覺生站在高標準池塘前,對今年的收成充滿了信心。
“一直聽說是人大代表保住了我們陽澄湖大閘蟹的根,現在我自己也當上了區人大代表,更有一種使命感,要把這份責任傳承下去,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陽澄湖水域面積17.6萬畝,根據生態保護要求,湖區圍網養殖大閘蟹的面積逐年縮減,從2001 年的最高峰14.2 萬畝縮減到了2016 年的1.6 萬畝。靠湖吃湖的陽澄湖人既焦急又擔心,“陽澄湖大閘蟹的根和魂都在湖里,再這樣下去,就再也沒有陽澄湖大閘蟹了!”圍網的減少,造成陽澄湖大閘蟹產量驟減,年產僅1300噸左右,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過水蟹”“外地蟹”橫行,“陽澄湖大閘蟹”品牌遭遇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和危機。

◎2022 年2 月15 日,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產園工作人員在蟹塘投放蟹苗。 龔華/攝
生長在陽澄湖鎮的時任蘇州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相城區第四屆人大代表湯明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2019 年初召開的區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她聯合多名陽澄湖鎮的代表提交了《關于修改“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產品認定的建議》,建議對“陽澄湖大閘蟹”認定標準及實施范圍進行修訂,把湖邊標準化池塘養殖的大閘蟹也納入“陽澄湖大閘蟹”范疇,保住這塊金字招牌,也保住陽澄湖地區20萬蟹農們的“祖傳飯碗”。
相城區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這條建議,立即組織開展深入調研,并交由市人大相城代表團在隨后召開的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了相關建議。當年,蘇州市和相城區兩級人大都將這條建議列為重點建議予以督辦。
為辦好這條代表建議,以蘇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為主的建議承辦方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并通過狠抓源頭管理、大力宣傳推廣、積極打假維權等措施,全力打好陽澄湖大閘蟹管理保護“組合拳”。
經過多方努力、協同發力,2020年4月,國家農業農村部正式登記“陽澄湖大閘蟹”農產品地理保護標志,“陽澄湖大閘蟹”升格為“國字號”農產品。陽澄湖湖區養殖的大閘蟹和沿湖4 個區市的6 個鄉鎮區域內標準化池塘養殖的大閘蟹都被認定為“陽澄湖大閘蟹”,都受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一件代表建議,使陽澄湖大閘蟹的養殖面積從1.6萬畝增加到了8.8萬畝,年產達1.1萬噸,帶動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產值超300 億元,從事養蟹、電商、農家樂、民宿的人員達30多萬人,誕生了無數個江蘇省電商村。
2021 年,區、鎮兩級人大換屆,毛覺生作為陽澄湖大閘蟹產業代表接過了守護這塊金子招牌的“接力棒”:“當前,我正在大力推廣蝦蟹混養技術,通過混養羅氏沼蝦和大閘蟹,來提高養殖戶的收入。而且,我還建設了一個深加工項目,生產醉蝦醉蟹等,今年10月就能投產,不僅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讓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而且讓消費者365天都能吃到陽澄湖大閘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