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LED屏手機逐漸普及,但關于頻閃的問題還是常常被拿出來鞭,凡是用了OLED屏,總免不了在底下看到“OLED瞎眼屏”“LCD永不為奴!”一類的評論。雖說“買手機就是買屏幕”的論調有些極端,但在OLED取代LCD大勢已定的情況下,為了刺激換機,廠商也是拼了,不僅將OLED屏下放到千元級手機上,更把高頻PWM調光作為了一項重要賣點。
榮耀X40,高顏值1499元起步,市售最便宜的1920Hz高頻PWM調光手機;OPPO A1 Pro首發2160Hz高頻PWM調光;真我10 Pro+首款萊茵無頻閃認證OLED手機,2160Hz高頻PWM調光……此外,OPPO Find X6系列、vivo X90系列,屏幕都將用上最高2160Hz高頻PWM調光;iQOO 11系列則會搭載三星1440Hz高頻PWM調光E6屏幕。
從趨勢來看,高頻PWM調光有望在2023年普及,以前是屏幕沒評個A+不好意思叫自己旗艦,現在是沒有高頻調光,都沒臉用OLED屏啊!從DC調光到廣受批判的低頻PWM調光,再到如今高頻PWM調光突然成了香餑餑,以后OLED手機真的可以放心買了嗎?
說OLED比LCD傷眼,不是因為屏幕材質,而是調光方式。OLED屏傷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低亮度下普遍采用的低頻PWM調光技術。這方面的科普相信大家看過不少了,簡單來說,PWM調光就是讓所有OLED像素單元保持較高的顯示功率,通過一定頻率的亮屏—滅屏—亮屏—滅屏的亮暗交替,來控制屏幕亮度。這里的亮滅交替頻率便衍生出高頻和低頻PWM調光兩種方式。
根據IEEE Std1789-2015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GB/T 9472-2017,只有當頻率達到1250Hz以上時,危害才能處于低風險水平。理論上,頻率越高,頻閃越低,對人眼的傷害就越小。2021款iPad Pro 12.9的PWM頻率達到19000Hz,可謂真正超高頻,基本可以視作“完全不傷眼”了。
悲哀的是,主流OLED手機屏幕的頻率一般為360Hz或者480Hz,長時間接受低頻頻閃刺激,人眼就會產生肌肉疲勞,有可能引起眼睛甚至身體的不適。在手機上,按照相對數字來看,高于1250Hz符合低風險標準的就可以叫高頻PWM調光,例如早前華為P50系列就明確提到支持1440Hz高頻PWM調光,榮耀Magic3系列則達到更高的1920Hz,以及最新出現的2160Hz,也可以叫超高頻。
既然明知高頻PWM調光可以解決OLED頻閃傷眼問題,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手機采用低頻PWM調光呢?這里面涉及技術和成本問題。
在低亮度下,DC調光容易導致屏幕色差、色彩不均勻、屏幕噪點多等問題,要在OLED屏幕上實現全局DC調光或是DC+高頻PWM調光,需要加入專門驅動顯示芯片或接口,在屏幕素質相同的前提下,成本顯著提高。
目前三星旗艦屏幕全家低頻PWM調光廣受詬病,但要知道,廠商也冤啊,三星頂尖屏幕本來造價就不便宜,僅維修價格往往都要近2000元,如果選擇可以寫入DC調光或高頻PWM調光的屏幕則會更貴,最終受影響的還是消費者。換句話說,高頻PWM調光普及是好事,但大家吐槽的旗艦手機越賣越貴的問題恐怕還是會持續下去。


事實上,這可不是我瞎猜的,就如上面提到的華為P50系列和榮耀Magic3系列,采用DC調光+高頻PWM調光組合的京東方屏幕,但由于需要定制,國產屏的成本甚至高過素質更好的三星鉆排屏幕。
不過也因為舍得在屏幕上下成本,并一直堅持高頻調光護眼功能,為榮耀樹立品牌形象立下了不少功勞。從榮耀30系列的1440Hz高頻PWM調光屏幕,到榮耀50開啟的1920Hz高頻PWM調光,再到榮耀Magic4系列上,除了1920Hz高頻PWM調光以外,更有LTPO動態高刷加入,進步很大。
當然了,在手機市場激烈競爭的當下,加上屏幕又是核心賣點之一,這樣的優勢并不能獨占多久。繼榮耀之后,小米方面也很快與屏廠聯手,Redmi K50電競版便配置了一塊華星的1920Hz高頻調光屏,再到后來Redmi K50至尊版定制華星光電、天馬的1.5K屏,同時支持1920Hz高頻PWM調光,既提高了屏幕顯示效果,又滿足了用戶的護眼需求。
還有此次realme真我選擇了聯合國產屏廠天馬,宣稱真我10 Pro+這塊屏幕是“億元定制”,之后的手機產品,只要成本允許,可能都會使用。由于現在對于高刷新率的追求,低頻PWM調光帶來的頻閃問題讓消費者的用眼健康面臨一定的風險。這恰巧為國產屏帶來了突破點。在高頻PWM調光方案方面,國產屏廠走到了前面。現如今,隨著愿意采用高頻PWM調光屏幕的廠商越來越多,以及消費者對護眼的重視程度提高,OLED屏又迎來了新一輪競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旗艦機中,頂尖三星屏依然是眾多廠商的選擇。根據已獲悉的信息,OPPO Find X6系列、vivo X90系列、iQOO 11系列,這些不久后將發布的年度旗艦,雖不乏2160Hz高頻PWM調光的國產屏,但都用在標準版上。定位更高的Pro版仍然是三星屏,如OPPO Find X6是京東方Q9屏幕,Find X6 Pro則是三星最新E6屏。
國產屏廠紛紛在OLED面板領域發力,但在產量、技術水平上,與三星仍有不小的差距,就拿LTPO來說,要能做到同時支持高頻調光,需要結合驅動IC定制、電路改進、算法優化等一系列軟硬件深度調優,不僅增加成本,還要投入更多研發精力。
雖然已經有了榮耀Magic4系列開創先河,但目前來看要普及還要一段時間。而在早前首發120Hz LTPO的三星Note20 Ultra上,已可通過后期破解實現DC調光與LTPO的共存使用。這應該也是眾多廠商在頂級旗艦上依然選用三星的原因之一。
此外,高頻PWM之所以遲遲未普及,也因為其對調校技術要求更高。之前有人說,低頻PWM調光的優勢在于顯示效果好,使用高頻PWM調光如果調校不到位,更容易出現色彩問題,影響屏幕觀感。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說高頻PWM調光一般是指在低亮度下,取代原來的低頻PWM調光,中高亮度還是DC調光。如何設置激活高頻PWM調光的閾值,同樣考驗廠商調校技術,也決定著高頻PWM調光是否能讓用戶真正受益。如,真我10 Pro+是在40%亮度以下激活2160Hz高頻PWM調光,Redmi K50電競版是當屏幕亮度下調至80nits以下時,切換到PWM調光模式。
可以看出,高頻PWM調光雖然在當下成為廠商的重要宣傳賣點,但對消費者來說,何時起作用,能有什么樣的效果依然一知半解。這一方面是因為,智能手機調光方式很多,落實到頻率和效果上,基本一個廠商一個風格。另一方面,現在全球范圍內,對手機頻閃規范并沒有成系統的標準文件,更多來自使用者的主觀感受,感受很難量化成數據,這就成了一個行業盲點。
只有等到調光方案、頻率,像屏幕分辨率、亮度這類參數一樣,明明白白標注出來,有嚴格的標準可依,那時候才能真正評判OLED屏幕是瞎眼還是護眼。目前來說,很高興看到高頻PWM調光技術走向普及,下一步便是屏幕調光方案和參數真正標準系統化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我們期待看到有廠商能更早踏出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