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水稻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在參加一檔節目時,拿出兩把水稻苗,其中一把水稻苗,從中間一折,怎么也折不斷;而另一把水稻苗,輕輕一折,只聽“咔嚓”一聲,就斷成兩截。
錢前說:“這種一折就斷的水稻苗,纖維素含量很低,結不了多少稻粒,它算是水稻里的‘弱者了,但是,它有用。”
在南方發展農業生態系統時,要在水稻田里養魚。稻魚共生,不僅讓老百姓增產增收,還能保護生態環境。這種一折就斷的水稻苗,又脆又嫩,魚最愛吃,用它喂養的魚,魚肉鮮嫩,營養價值很高。
要是在大田里種植水稻,這種產量不高的水稻,就是“弱者”;但在“稻魚共生”的生態系統里,它卻是“強者”。可見,弱和強是相對而言的。
由于錢前院士總愛挑“弱苗”來做實驗,因此被同事親切地稱為“弱苗輔導員”。錢前院士說:“我曾經也不是一名特別優秀的學生。大概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逃學了一個學期。在成長的路上,我經歷了許多挫折,所以對待水稻時,我總能感同身受。只要善于發現優勢,‘弱者也能變成‘強者。”而恰恰是他的“弱苗”實驗,發現了“弱苗”
身上的優點,為水稻事業做出了貢獻。
(摘自《思維與智慧》2022 年第25 期,攝圖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