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

我們平時接觸事物,常常是用一個固定的視角去看,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最為省力。但久而久之,我們看問題會越來越狹隘。那么如何獲得多元視角呢?首先當然是吸收更多知識,特別是不同學科的知識。其次,我們需要改變一些隱形的、根本性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模式常常表現為某種“底層敘事”。什么意思呢?
舉個例子,年輕人對愛情的期待常常表達成一句話:“我要找到對的人。”在這句話里,用了一個動詞“找”,也就是他對愛情用了一種“尋找”的敘事模式。又比如,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的時候,他會問“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做的事”或“怎樣找到人生的意義呢”, 這里同樣用了一個動詞“找”,也隱含了“尋找”模式。
心理咨詢師陳海賢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遇到一對關系特別融洽的夫妻。男生原本是個浪子,喜歡吃喝玩樂,但是遇到那個女生以后,漸漸成了一個非常顧家的男人。而女生原來是一個非常有計劃性的人,比如,她會提前一年計劃一場旅行,但是認識那個男生以后,也漸漸接受了某些沒有計劃性的生活。他們原本是非常不一樣的兩種人,卻出奇得合拍,這是為什么呢?
陳海賢分析說,他們在相處中,把兩個人的差異變成了驚喜。女生說自己是“找到了對的人”,可陳海賢說這個女生謙虛了,“不是她找到了對的人,而是她用欣賞和包容的態度,把對方變成了對的人”。這些話非常有智慧,里面包含一種模式的轉變,首先,“差異”的模式變成了“驚喜”的模式,然后,“找到對的人”變成了“把對方變成對的人”,而這種改變并不是靠單方面的要求和期待,而是靠“欣賞和包容”。這太有啟發性了。
人們不知不覺中就會采用“尋找”模式,不能說“尋找”不對,但如果你認為“尋找”是唯一的途徑,那思維就被限制住了。因為“尋找”模式有兩個陷阱:一是不知道怎么面對“找不到”的情況。如果一直找不到想要的,會讓人產生一種無力感。二是存在“一山望著一山高”的情況。人總想找到更好的,就會對現在擁有的不滿意,但又不知道要找到何時才是止境。
如果把“尋找”模式轉變為“創造”模式,會發生什么呢?你可以想象自己不是一個“尋找者”,而是一個“創造者”,通過合適的方式,你就可以——“創造”與你最合拍的“人生伴侶”,“創造”能充分發揮你才能的“工作”,“創造”屬于你自己的“人生意義”。
當你采用“ 創造” 模式,你會發現人生的可能性一下子打開了,你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也需要我們反思,那就是所謂“財務自由”。一個人拼命工作掙錢,付出很多代價以后,終于實現了財務自由,然后他就可以不再工作,從此坐享人生了——這種敘事被許多人接受并向往。
可是,我們真要接受這種敘事模式嗎?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大概什么時候實現財務自由了呢?”陳曉卿回答:“財務自由是不可能的。”在回顧了自己的職業歷程后,陳曉卿又補充說:“我覺得人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你干什么快樂,你就干什么。”
陳曉卿根本沒有認同“財務自由”,他講得明明白白,“什么快樂干什么”,而不是“什么掙錢干什么”。
如果說賺到足夠的錢就可以停止工作,那是不是說,現在的工作除了能賺錢之外根本不值得做呢?難道一個人“努力工作”僅僅是為了將來有一天“不工作”?這樣的話,工作豈不是像在給自己“贖身”?
進一步推理,如果一個人是以財務自由為目標,那么他大概率會選擇一份自己不喜歡但收入高的工作,并且強迫自己日復一日地去做不喜歡的事,這是一種多么擰巴的狀態啊!
打破既定的底層敘事,從根本上轉換思維,才有獲得多元視角的可能。正因為,追求財務自由不是我們必然的人生選擇,我們才可以去選擇不一樣的人生,才可能嘗試做各種事情。
現今社會里,有些不懷好意的人,會利用大家篤信的底層敘事來制造騙局。比如,他們會推銷一些課程或理財項目,號稱能讓你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財務自由。要是你像陳曉卿一樣根本就沒有采納這種底層敘事,那么你受騙上當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
(摘自《精進3 :找到你的潛在生態位》,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