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咱們就由本期51頁小詩《喜歡與愛》中的這個句子開頭吧。每期《青年文摘》,都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這一期的《青年文摘》,“風景”中有巍峨的青山,有神秘的森林,有潺潺的流水,還有自由游走的小魚……我們,都是“風景”的主人。
讓我們向1988年出生的柴瑞峰學習。他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做山區電信巡檢工作,一干就是13年,向著心中的“遠山”一次又一次出發。人生的價值如何實現?這就是《柴瑞峰:一個人的“林海雪原”》告訴我們的。
也學學大導演張藝謀。《不會打哈欠的張藝謀》,讓我們終于知道成功不是那么簡單:你沒有辦法辨別什么是機會,你只能做各種各樣的準備,往往正是這些準備改變了命運。還要學習大翻譯家馬愛農,那個“教會哈利·波特說中文”的人。你要有自己的寄托,以此才能抵御風雨。就像馬愛農,她沉醉于兒童文學這個隱秘而充滿神跡的精神世界,借此抵御著許多現實世界里的煩惱,然后用心生活。
這片“森林”里有動物與人。打開劉慈欣的《當恐龍遇上螞蟻》,你可以欣賞到精彩的動物故事。《一只羊其實怎樣》中,動物如人,寫動物正如寫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一只羊其實是怎樣的。同樣表達“生命平等,人人平等”理念,我們可以讀一讀《德國馬爾堡:為盲人建一座城》這篇文章。
“問題學生”真的有問題嗎?《被嫌棄的問題學生,渴望被看見》記下了曾經的真實。我和你,其實也有過或大或小的“問題”。《張遠:小鎮青年拿到一顆糖》這篇文章也寫到“問題”,它讓我們懂得:人的成長,就是從一張白紙最終變成一幅畫的過程。作為青年的我們想一想,誰的青春不曾迷茫?
作者“小木屋”寫自己的高考,將那嚴肅的板著臉的“高考”寫得趣味橫生,這是她的《很高的考》。生活就是一個又一個盲盒拼湊而成的。《娜塔莎的盲盒》里,有著一個又一個未知的誘惑,也許是比冰激凌、烤肉、月亮和風帆加在一起,還要迷人的事物。我們給自己幾個“盲盒”如何?即使迷路,也不要驚慌;也許,正因為迷路,才有了意外的收獲,有著不可知的期待在等候著我們。這是《迷路》一文給我們的啟示。
這三篇文章,教給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在教我們如何作文。嚴肅的內容嘗試趣味表達,能給人以驚喜,而《鏡頭力,扣緊人心的鉤環》則直接教我們如何作文。寫作之法,除了遠鏡頭,更多的是近鏡頭,是特寫。這樣,才放大了真實,讓讀者有感。
生活到處有哲理,就看我們是不是留意。大文豪托爾斯泰一篇小文告訴我們《人是如何變壞的》,簡潔而有深意。最熱的作家梁曉聲寫的《落葉賦》,只是寫自己練太極拳的事,就讓我們懂得生活原本處處有溫馨的道理。經濟學女博士郝景芳的《沒有什么不能用數學表達》,用輕松的語言讓我們明白科學其實和生活是如此親密。
是的,小事中也有大道理,我們要有感受生活快樂的能力,就像水中的魚隨時嬉戲。你不妨學一學《懶人配色法則》,看一看《這屆學生要開始學做飯了》,想一想《你從未跌入谷底》。原來生活處處都有美,處處都附著人生的感慨。
當然,也不要忘了本期卷首、莫言先生的短文《不被大風吹倒》。“我”和爺爺遇到大風沒有退卻,像釘子一樣釘在原地。“遇到大風”,這可能也會成為我們青年未來生活的某一場景。我們要銘記:當我們在艱難時刻,不要灰心,更不要沮喪;要堅定自己,就會在失望甚至是絕望時看到希望。
“風景”在胸,自信前行。讀《青年文摘》,我們讀“文”,我們更讀“人”。我們學會作文,我們更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