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十六七歲的少年總是發著光的。(一句話開篇點題)歲月靜好,輕狂不羈、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就應該驕傲耀眼、明亮燦爛。畢竟,我們正年少。
少年應堅韌不拔。
剛進入青春期的我們常因學習成績、人際交往等感到焦慮。每當這時,我總會特別迷茫:人的一生那么漫長,未來的日子我該如何是好?回望古今中外,有眾多的少年郎不向困難低頭,用行動譜寫青春的樂章。古有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今有無數像梅思、龔華鑫等寒門學子寒窗苦讀,考入名校。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在19 個月大時失去了聽力和視力,但自身缺陷并沒有使她灰心喪氣。她勇于去克服困難,憑自己堅強的意志力修完了高中的全部課程,考入哈佛大學,實現逆風飛翔。(舉古今中外典例來論證,說服力強)
他們,用“堅毅”書寫了少年應有的模樣。
少年應心懷大志。
我們應趁著少年時期樹立夢想,并為之不懈奮斗。正如周恩來兒時所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諸葛亮云:“志當存高遠。”(要注意細節,周恩來事例放在諸葛亮后更好)……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兒時就有“做詩人,做謀士”的夢想,后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雖然最后受人誹謗,英年早逝(舉例要舉具有辨識度的例子,但前提是準確,史載屈原60 多歲才沉江,與本文主旨不符,建議換一個例子),然而他追夢的精神,卻影響了無數的華夏子孫。
他們,用“逐夢”照應了少年應有的模樣。
少年應自強不息。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馬遷耗盡一生心血,寫出了著作《史記》;張海迪自幼癱瘓,卻創作了無數書籍,鄧小平還為之親筆題詞……(同樣的問題,司馬遷42 歲開始寫《史記》,55 歲成書,建議舉其他例子,另外,舉例最好舉三個以上,以成排比)安徽少年周桐,在16 歲因車禍失去了左小腿。截肢手術后的第二日,他便在ICU 里拿起書來自學。“8 次手術,7 個月缺課”,這些苦難壓不垮他。最終,周桐以高考684 分的成績圓夢清華。(此例翔實典型)
他們,用“自強”演繹了少年應有的模樣。
少年,應有堅毅的意志,不斷追逐夢想,自強不息。
這才是少年應有的模樣!
特邀名師譚新陽,江西省骨干教師,語文高級教師,主持過兩個省級重點課題,參編教育類圖書30 多本,致力于散文寫作,指導學生在刊物上發表文章百余篇。
問:如何讓文章有說服力?
答:事實勝于雄辯。要讓文章有說服力,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有例子,本文就列舉了大量事例,如孫敬、蘇秦、龔華鑫、海倫·凱勒。其中,既有翔實的典型事例,也有排比式的多個事例,這樣詳略得當,能更讓人信服。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例子一定要兼顧辨識度和準確度,本文的小作者在這方面就犯了至少兩處錯誤,這也充分證明閱讀積累的重要性。
本期特邀云鯨航,90 后作家,高校教師。代表作品《人生海海,素履之往》《白馬少年,衣襟帶花》《煙火溫柔,人間雪白》《微甜》等。曾兩次入選當當年度影響力作家。
問:看到這個題目,您首先想到什么?
答:我寫過很多以“少年”為主題的作品。這些“少年”在我筆下充滿生命活力,不僅是青春本身的力量,也來自對初心的堅守。面對世俗的生活、遼闊的世界及不確定的未來,他們都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努力沖破黑暗的藩籬尋找自己的星辰大海。在這途中他們不失天真與可愛、浪漫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