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峰
2021 年11 月11 日,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該決議明確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這就是:(一)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①《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 年11 月17 日。可見,“堅持黨的領導”作為黨的百年歷史經驗的首要經驗被重點強調。該決議還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上,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得到有力保證,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照2021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內容,“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 年7 月2 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征程中,“黨的領導”與“群眾路線”齊抓共舉,形成了黨帶領人民群眾不斷推進革命和建設走向深化的局面,同時又不斷通過制度強化黨的領導核心地位,而制度的不斷完善提升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提升了黨的治理能力和執政經驗,從而保障黨由弱到強的發展壯大。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認為:“歷史是至關重要的,……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④[美]道格納斯·C.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羅華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2 頁。制度是在歷史中生成的,也在歷史中不斷變遷和完善,因此,黨的領導制度的孕育、演化與發展必然受制于特定時空場域的影響,有其生成的政治邏輯。而制度能夠不斷調適與完善,又離不開制度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即制度在不斷發展中實現自我修復、自我更新、與時俱進。因而,對“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時代命題的認知與理解,必須基于“堅持黨的領導”本身所蘊含的政治邏輯與制度優勢進行闡釋,才能深刻領會這一時代命題的內涵與價值。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顯然這一提法本身已經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與社會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有的政治制度。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堅持黨的領導是解釋中國革命與中國道路的一把密鑰。美國學者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是這樣評價中國共產黨的:“黨的領導人立足于基層,但他們的手牢牢操縱著政府的杠桿,其頭腦始終與不斷變化的大眾思維與期望及政治體系自身的變化保持著一致。”①[美] 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領袖論》,劉李勝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第403 頁。“不斷變革、回應調適、與時俱進”可以用來描述黨的領導制度與中國政治體制的組織嵌合性與功能耦合性。但無論國家發展模式如何轉變、政治體制如何改革完善,始終不可動搖的、不可挑戰的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需要四梁八柱來支撐,中國共產黨是貫穿這座大廈的總骨架,黨中央就是頂梁柱。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政治制度的底色,具有獨特的政治邏輯。
堅持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理論必然要溯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動,……沒有這種統一的和指導性的意志,要進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72 頁。這就需要政黨作為權威,要發揮領導作用。關于黨的領導地位,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85 頁。后期列寧對政黨的領導做出經典的論述,“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④《列寧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51 頁。。黨的領導源于無產階級政黨的“職業革命家組織”理論,這一理論就是由列寧提出并加以完善的,列寧認為:“任何革命運動,如果沒有一種穩定的和能夠保持繼承性的領導者組織,就不能持久。”⑤轉引自楊光斌:《中國政治認識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年,第160 頁。而且,革命家組織(黨的組織)要反對運動中的權力分散性,更應集中權力,鞏固自身的領導地位與執政能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實踐與現代化建設中得到新的發展,對“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思想的認識也是隨著實踐發展在不斷加以完善。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實踐,對黨的領導理論予以進一步完善,“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的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⑥《毛澤東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357 頁。。鄧小平從如何完善黨的集體領導方面進一步完善了黨的領導制度:“權力不宜過分集中。權力過分集中,妨礙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體智慧的產生。”⑦《鄧小平文選》(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321 頁。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黨的領導的時代意義、制度邏輯、理論內涵、實現途徑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深化了我們黨對新時期黨如何長期執政、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如何推進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認識,進而深化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黨建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主要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⑧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270 頁。,“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性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形象地說是‘眾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①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年,第9 頁。。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不斷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全中國廣大民眾力量的領導核心。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斗的必然規律,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則是中國現代化歷史不斷向前發展并且走向勝利的必要前提。”②《政治學概論》編寫組:《政治學概論》(第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161 頁。“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現代化進程步履維艱,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改良派等多種政治力量提出多種設計方案,但最終都宣告失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為中國現代化指明方向,才使得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遵循中國的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從而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抗日戰爭與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充分證明了一點:中國共產黨領導才是中國人民獲得民族獨立、國家自主的砥柱磐石和領導核心,只有黨領導的人民戰爭才能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這個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大國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雖然“反右斗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破壞了黨的集體領導制度,但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撥亂反正”,使人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堅持黨的領導前提下,只有進一步完善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改革黨和國家領導人制度才能保證中國革命與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歷屆國家領導人都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不斷完善以黨章為本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強化執政黨的制度建設實踐,堅持依規治黨,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從而推進了黨的領導制度的規范化。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領導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成就:組織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這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奇跡;帶領人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邁步走向共同富裕;“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的蔓延,鑄就偉大的抗疫精神;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經濟綠色發展;法治中國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系列偉大成就無不證明這樣一個道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傳統的現代性理論存在著國家中心主義和社會中心主義兩種不同認知路徑,常被用來分析特定國家是如何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楊光斌認為:“以市場方式和社會力量主導而走向現代化的英國—美國經驗,自然就產生了以‘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論’為核心的社會中心主義理論體系;以國家或官僚機器推動而走向現代化的德國—日本經驗,產生了以國家自主性和國家能力為核心的國家中心主義。”③楊光斌:《制度變遷中的政黨中心主義》,《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2 期。中國走了一條迥異于西方版本的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國家—社會”的二元分析框架很難把處于領導地位、主導執政權的中國共產黨納入其間,因為中國共產黨已經實現黨對社會、對國家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與執政已經嵌入社會自治領域和國家權力場域。而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制度實踐,先建黨后建國的政權體制探索,從局部執政到取得全國執政的合法地位,充分保證了黨的意識形態、指導思想、主要綱領、政治任務轉換為國家意志,實現治黨與治國的同構性,而其重要的政治前提在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政黨中心主義是解釋“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命題最好的理論支撐。從中國現代化發展角度來看,建黨百年的政黨演化軌跡和新中國七十多年的發展路向,顯示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貫穿于兩個世紀的中國近現代歷程之中,中國共產黨在對堅持黨的領導的思想發展與經驗思考中,成為領導中國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有學者認為:“中國現代化的階段也可分為以黨建國、以黨治國和以黨興國三個基本階段。這個進程也即是政黨中心主義的中國出場和發展的進程。”①張偉:《作為主導現代化進程新范式的“政黨中心主義”》,《社會主義研究》2021 年第1 期。“政黨中心主義”視角提供了堅持黨的領導的理論支撐,也正是基于這一政治邏輯,中國共產黨對國家與社會的治理是通過意識形態來統一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理念;通過民主集中制實現權威認同與全過程民主實踐來動員社會力量;通過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統籌推進、一體建設實現黨領導下的法治中國實踐。德國學者韓博天認為這一政黨主導的政權體制具有較高的政治韌性,“中國猶如一只‘紅天鵝’。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韌性,加上快速增長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的國民經濟,使得中國成為一個非同尋常的、難以預測的重要案例”②[德]韓博天:《紅天鵝:中國獨特的治理和制度創新》,石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年,第16 頁。。
意大利學者安格魯·帕尼比昂科認為高度制度化的政黨,其政治活動才能真正達到“職業化”的形式,是構成組織穩定和存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意識形態在塑造新建的組織、在形成集體認同上通常起著重要作用。對于組織的支持者而言,組織仍是用來實現其特定目標的工具。……當制度化開始時,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質的飛躍。制度化,實際上是組織體現其創建者們的價值和目標的過程”③[意]安格魯·帕尼比昂科:《政黨:組織與權力》,周建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61 頁。。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則和問題,國家的性質、政權組織和國家結構形式都由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在序言開篇第一句的表述中,就對堅持黨的領導取得中國革命勝利這一事實進行政治宣言式確認:“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斗,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因而結束了長時期被壓迫、被奴役的歷史,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 年)”,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26/content_4264.htm。201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重要政治論斷,作為《憲法》的總綱第一條第二款內容,這標志著堅持黨的領導不僅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國憲法的基本政治原則。這種合憲性的確認,不僅體現為對黨的領導的事實確認,更是一種制度合憲性的表達,為后來的黨的領導制度法治化和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的確立和實踐提供了憲法依據。“憲法為上、黨章為本”,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制度一定要以憲法為根本的制度遵循,保證黨的領導活動體現憲法法律的法治精神和制度要求,保證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法律體系保持內在統一、協調一致。另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要以黨章為根本,按照黨章確定的基本原則、要求和任務,推進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依章執政。黨章作為黨的根本大法、總章程,與《憲法》這一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共同奠定了堅持黨的領導的合法性基礎。國外學者也基本認同《中國共產黨章程》的制度價值,“一旦作出決議,對團結的義務以及列寧主義紀律的正式準則通常能保證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負責領導人中迅速地貫徹。一個團結的領導集團形成的權威和信任的氣氛有助于加深普通官員和民眾的印象,從而提高他們實現黨綱或承認黨綱的熱情。”⑤[美]麥克法夸爾、費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謝亮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第51 頁。2017 年,黨的十九大修訂了《中國共產黨章程》,這部黨章不僅僅強調了堅持黨的領導的政治重要性,更明確了黨的領導的政治邏輯與實踐路徑。現行黨章對黨的領導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是確認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其二是明確領導對象,“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其三是提出領導任務,“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其四是說明領導范圍,“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其五是強調領導屬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其六是闡明領導方式,“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其七是表明領導原則,“黨必須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發表的公報明確了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六大內容,即“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第272—275 頁。。黨的領導制度內涵豐富,可從不同維度進行把握:從制度功能來看,唐皇鳳認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是黨的領導制度的價值內核和思想基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是黨的領導制度的最高原則;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是黨的領導制度的有效支撐和核心目標;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是黨的領導制度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是黨的領導制度的基本著力點;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是黨的領導制度的根本保障。”②唐皇鳳、梁新芳:《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構成要素、邏輯結構和優化路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4 期。從制度邏輯來看,黎田認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彰顯黨的領導使命宗旨;“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明確黨的領導關鍵所在;“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突出黨的領導鮮明特質;“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培厚黨的領導群眾根基;“健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制度”詮釋對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強調黨的領導內生動力。③黎田、張世飛:《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科學內涵、建構邏輯及其價值意蘊》,《理論導刊》2020 年第10 期。其實,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之間體現出多元立體、交叉融合的關系,既秉承了傳統黨的三元結構領導(思想領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也包括黨領導體制下各領域的全面領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面領導),還包括了各場域中主體間的領導與被領導的協同性領導(黨法關系、黨政關系、黨國關系、黨際關系、黨社關系、黨群關系)。但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究竟有哪些制度優勢呢?既有研究顯然還沒有抓住重點,更不能說清楚為什么“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一核心問題。因為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需要從縱向的歷史和橫向的制度比較之中才能找到相對優勢所在。
從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多年的建國史來看,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就是縱向的、線性的中國現代史的演化軌跡。中國的現代化為什么要選擇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反復比較中,在各種主義、各條道路的反復權衡中,在各派政治力量的不斷斗爭中,只有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初心,堅持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團結和帶領人民大眾一道革命、一路建設、一起奮斗,最終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擔使命,就是要牢記我們黨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用科學的理念、長遠的眼光、務實的作風謀劃事業”。④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第6—7 頁。從橫向的政黨制度來看,西方政黨是典型的利益集團聚合體,只服務于少數的精英資本家;而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型政黨,具有先進性與廣泛的代表性。西方學者奧斯汀·蘭尼以意識形態的本質、意識形態在塑造政黨的政治態度、組織方式和行為模式等方面的功能差異為標準,將現代政黨劃分為使命型政黨(missionary party)和掮客型政黨(broker party)。使命型政黨代表著一種理想形態,其主要目標是贏得意識形態上的皈依者,而非最大化自己的選票以贏得公職。①Austin Ranney,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Prentice-Hall,Ince.,1987,pp.165-166.李海青認為:“中國共產黨以其百年的歷史表明,其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②李海青、畢國帥:《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 年,第5 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本身即說明了中國政黨體制本身的優越性,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使命性和先進性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角色與責任擔當。而歷史實踐也反復印證了這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為中國全體人民謀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求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共產黨人的始志初心和使命擔當,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斷奮斗的內生動力。
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的國家,而中國共產黨又是一個擁有9500 多萬黨員的超級大黨,黨的各級基層組織達到486 萬個之多。同西方政黨的黨爭民主、政黨分肥不同,堅持黨的領導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匯聚有限的資源和人力,集中力量辦大事。新型舉國體制能夠成功的關鍵也在于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全局性統籌和中長期規劃,能夠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③《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6—17 頁。對于國家治理體制改革與現代治理能力而言,堅持黨的領導起到掌舵方向的重要作用。在政治、經濟、社會、國家、政黨、軍隊、國防、外交、安全等各項事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處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掌舵地位,運籌帷幄、把控全局。無論是綜合國力方面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精準扶貧——徹底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無論是向貪污腐敗全面宣戰——全面從嚴治黨,還是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能夠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的理念與制度已經深深地嵌入于國家治理體制之中,這一黨政復合體制彰顯出中國之治的治理優勢:首先,黨組機構的設立保障了黨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和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黨組的職責在于把黨的領導轉化為具體的執政權限。黨組政治能夠發揮黨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以黨的建設推動黨的主張和重大決策轉化為法律法規、政策政令和社會共識,確保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其次,黨委與黨組歸口管理模式設置領導小組,從而把政府管理活動按性質進行劃分,工交口、財貿口、文教口、政法口、農業口、外事口等統一歸類于同級黨委的常委(如分管副書記)的分口負責,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再次,黨政合署辦公或一體化的整合模式通過性質相近、職能合并的原則簡化黨政職能部門和層級設置,從而進一步優化了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工作效率,提升了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最后,民主集中制的黨政組織原則保證了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的組織同構與功能耦合。無論是立法、行政、司法、監察、軍事等國家系統,還是農村的鄉鎮、城市的社區街道、學校群團等社會組織,黨都建立起對應的黨委、黨組、支部組織。可以形象地表述為黨的組織領導具有“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特征,保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大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世界經濟、政治與社會震蕩起伏,國家安全狀況、公共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地區性矛盾沖突頻繁發生。霸權國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行徑變本加厲。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西方霸權主義國家開始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別有用心地炮制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人民也不接受“中國必霸”的錯誤邏輯,中國謀求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意志不會動搖。鑒于世界總體形勢仍不太平,要警惕來自于外部的風險。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這一領導核心和中央權威,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平發展必然要受到沖擊和影響。黨的十八大提出,新時期黨和國家面臨著四大考驗:長期執政的考驗——如何不斷增強政治合法性,以鞏固黨的領導與執政地位;改革開放的考驗——如何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堅持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道路;市場經濟的考驗——如何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活力發展經濟,并經受住資本主義腐朽文化侵蝕的考驗;外部環境的考驗——國際政治日趨復雜、地緣威脅不斷增強,西方敵對勢力的遏制、打壓、滲透、演變、圍堵、分化中國的活動不會消停,只會愈演愈烈。同樣,作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大黨,黨內也存在著風險和危機,存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也需要強化全體黨員的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斗爭精神,敢于直面風險挑戰。“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和“源”,強化黨的核心領導與中央權威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保障。越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越要“亂云飛渡仍從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①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第2 頁。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②(北宋)王安石:《臨川文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年,第749 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根本的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之魂。全面依法治國就是一方面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實現全過程民主,從而保障人民能夠當家作主;另一方面在堅持黨的領導下,全面保障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堅持黨的領導對依法治國的保障作用,關鍵在于把黨的領導帶入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全流程之中,即堅持黨領導人大立法、保證政府執法、支持司法實踐、帶頭遵紀守法。2021 年1 月,黨中央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 年)》明確提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③“中共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 年)》”,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21-01/10/content_5578659.htm。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重要的特征,實現了治黨與治國的法治同軌,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共同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中國”不同于法治美國、法治英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場法治革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實踐,豐富了傳統的法治理論,是基于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創新性法治實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提供了法治中國的堅強保障,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布局、統籌與引領,從而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不僅為黨的領導制度的法治化提供合法性根基,從而保障了黨的長期執政地位,而且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和提高了黨治國理政的能力。當前,堅持黨的領導已經被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一是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領導。二是建立健全了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從而完善了黨確定依法治國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和程序,加強了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統一領導、統籌布局。三是能夠充分發揮各級黨委、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把法治中國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從而強化了法治建設的決策部署和責任落實。四是堅持“憲法為上、黨章為本”原則,實現了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統籌推進、一體建設,堅持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與協調,適時地把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五是強化了黨員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使全體黨員成為遵規守紀的法治模范和示范標兵。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強調過這一點:“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是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腦子要特別清醒、眼睛要特別明亮、立場要特別堅定,絕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動搖。”①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第59 頁。歷史上任何制度的出現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哪一條發展道路,都是受制于“地方性知識”的實踐空間和歷史變遷的軌跡。是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的歷史情境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客觀事實,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選擇。“堅持黨的領導”既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也具有政治合法性。進入新時代之后,在“堅持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政治制度的大前提下,如何“完善黨的領導”就成為未來的歷史重任。黨中央明確提出,“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②《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完善黨的領導需要從體制、制度與機制三個方面來實現:首先,在體制方面要把“黨的領導”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場域,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與法治國家戰略之中。在國家治理方面,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從政治方向、發展道路、戰略規劃等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國家建設方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其次,在制度方面要把黨的領導制度納入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之中,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寫入憲法,意味依憲治國的政治前提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而依憲治國反過來也要求黨的領導制度必須堅持“憲法為上”原則,要在依法執政的實踐經驗摸索中,不斷制定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的基本法律和配套法規。另一方面,依規治黨必須堅持黨章為本,要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法規制度,強化管黨治黨的約束機制。最后,從機制方面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制度優勢,深化和完善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科學執政的各項機制,充分發揮黨的“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一是強化政治理想信念,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定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不動搖。二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各級黨委、黨組,真正承擔起政治領導責任,發揮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重要作用,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得到堅決貫徹落實。三是做好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四是全面增強執政能力,堅持戰略思維、法治思維、辯證思維,科學制定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善于貫徹新發展理念,增強科學執政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