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真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屬于呼吸系統疾病,由于肺血管出現病變,影響肺部循環,引起肺功能及結構改變[1]。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通常具有心悸、咳嗽、喘息等表現,嚴重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對患者危害嚴重。有研究表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多見于40歲以上群體,且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冬春季節更易發病[2]。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多采取利尿、擴血管、抗感染、吸氧等治療,雖然能夠緩解病情,但療效并不理想。中醫理論中,肺心病屬“肺脹”范疇,為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所致,治療需以活血化瘀為主[3]。而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由當歸尾、黃芪等多種藥材構成,具有補氣活血、通陽利水的效果,可用于對肺心病的治療。本研究通過對鞍山市中醫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探究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鞍山市中醫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12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2例,研究組男37例,女25例;年齡43~79歲,平均(62.84±11.28)歲。對照組男34例,女28例;年齡45~77歲,平均(62.51±11.32)歲。2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1.2 納入標準①診斷標準參考《肺源性心臟病》[4];②具有神疲乏力、腹脹、心悸、氣喘氣短、咳嗽咳痰等癥狀;③ 神志清醒;④心功能分級III~IV級。
1.3 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合并有肺結核者;③過敏體質者;④急性肺功能不全者;⑤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4.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包括利尿、擴血管、抗感染、吸氧等治療,治療時間20 d。
1.4.2 研究組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組方:桃仁、紅花、川芎、地龍各3 g,赤芍、炙甘草、桂枝各6 g,炒白術、茯苓各9 g,當歸尾12 g,黃芪60 g。水煎服,每天1劑,100 ml/次,2次/d。治療時間20 d。
1.5 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D-二聚體、腦鈉肽(BNP)水平。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5],包括神疲乏力、腹脹、心悸、氣喘氣短、咳嗽咳痰5項,分值范圍0~3分,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
1.6 療效判定標準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6],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血氣指標恢復正常,心功能提升2級;有效:血氣指標改善,心功能提升1級;無效:臨床癥狀嚴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療效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D-二聚體與BNP研究組治療后的D-二聚體、BN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D-二聚體與BNP水平比較 (例,
2.3 中醫證候積分研究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4 肺功能研究組治療后的FEV1、PEF、FV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較 (例,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研究表明,其發病率超過5‰,老年人群的誘發風險更高[7]。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誘發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北方發病率較高,且農村患者更多?,F階段,由于環境污染,空氣質量較差,其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臨床研究顯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不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尤其是急性發作時,病死率超過9.4%[8]。鑒于此,需對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控制癥狀,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臨床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通常采取利尿、擴血管、抗感染、吸氧等常規治療措施進行治療,雖然能夠緩解臨床癥狀,但效果仍不理想。趙鵬[9]研究顯示,對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而言,當其處于心功能不全階段,機體各器官功能均出現障礙,飲邪內滯造成惡性循環,而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建議采取中醫治療,以達到祛除水濕之邪、振奮中陽的效果。在中醫學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屬“胸痹”“怔忡”“心悸”范疇,由于水道不通、肺氣不利引起水腫、咳嗽、喘息等癥狀,加上陰邪質重、水濕困脾等因素,難以治愈[10]。中醫理論認為,“久病必瘀”,在慢性肺心病的發展過程中,“瘀”為重要環節,治療核心在于活血化瘀[11]。而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由多種藥材構成,具有溫陽利水、補氣活血之效,可用于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在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組方中,桃仁治咳嗽氣喘;紅花治胸痹心痛;川芎可利尿,能夠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具有活血止痛、行氣開郁之效;地龍可利尿、通經活絡;赤芍可散瘀、涼血;炙甘草可益氣、養血;桂枝治心悸,具有通陽化氣之效;炒白術可止汗、治水腫;茯苓可安神、利水滲濕。丁靜等[12]研究顯示,茯苓提取物茯苓素具有利尿的效果,還能夠改善腎功能;當歸尾可活血化瘀;黃芪可補氣、利水消腫、固表止汗。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溫陽利水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D-二聚體、BN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主要產生于纖溶系統與凝血酶的共同作用,其水平可評估纖溶、凝血活性,若機體心功能出現障礙,其水平顯著增加。BNP屬于小分子多肽,具有舒張血管、排鈉、利尿的效果,當出現心功能障礙時,其含量顯著提高。研究組患者D-二聚體、BNP水平顯著降低,表明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進D-二聚體、BNP水平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FEV1、PEF、FV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張勇等[13]對42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并以常規治療作為對照,發現試驗組的肺功能指標顯著改善,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治療效果更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通過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能夠起到活血化瘀、溫陽利水的效果,且與常規藥物聯用,能夠進一步提升療效,從而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苓桂術甘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能夠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促進肺功能恢復,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