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密
子宮肌瘤類型歸屬于良性腫瘤,疾病發作原因并不清晰,研究顯示極有可能與患者性激素、局部生長因素以及肌層細胞突變等原因存在聯系,患者發病后早期階段癥狀不夠明顯,伴隨病情不斷進展會出現出血、疼痛以及貧血等多種癥狀[1]?,F階段,子宮肌瘤疾病治療過程中應用的形式比較多樣,手術是治療中比較有效的治療方式,可劃分類型有腹腔鏡手術以及子宮切除術等[2]。實施臨床護理措施是醫護工作人員依據患者疾病類型以及具體手術方式開展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這一計劃顯示的特點為高效率以及高品質[3]。在本研究中,患者普遍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其屬于治療疾病較為常用的方式,患者于術后可能會產生并發癥,例如腹脹或者周身酸痛等,對預后造成較大影響。相關研究人員指出,在患者圍術期借助科學化以及系統化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預后得以改善[4]。本研究通過對2020年1月—2021年5月納入的80例子宮肌瘤圍術期患者進行客觀性研究,臨床采用常規護理+中醫護理臨床路徑措施,探討護理價值。
1.1 一般資料于2020年1月—2021年5月納入病例樣本對象子宮肌瘤欲行手術患者80例,分組方式遵循雙盲組原則,研究組40例,對照組40例。研究組:最大年齡為56歲,最小年齡為24歲,中位年齡為(40.86±2.41)歲;體質量為41~86 kg,平均體質量(62.20±1.66)kg;病程為1.2~5.1個月,平均病程(2.82±1.11)個月。對照組:最大年齡為57歲,最小年齡為26歲,中位年齡為(41.05±2.50)歲;體質量為43~85 kg,平均體質量(62.55±1.60)kg;病程為1.4~5.9個月,平均病程為(2.93±1.15)個月。通過比較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護理方式為常規模式,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實施術前常規觀察,開展心理疏導措施,緩解手術恐懼情緒,為患者進行術前腸道以及陰道護理,留置導尿,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設置靜脈通路,開展麻醉工作,護理人員需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遵從醫囑使用藥物,進行營養護理以及體位干預措施[5]。
研究組患者采用護理模式為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方式,常規模式護理方式參照對照組患者,主要內容為:①構建護理小組,構成人員主要有醫師和護士,數量為2名醫師以及5名護士,成員需統一接受相關知識培訓,對小組成員的護理重要性認識進行強化,確保其具備主動服務精神[6]。②小組成員進入討論階段,成員在積極討論后需要依據衛生部臨床路徑原則,參考相關資料和文獻等,結合疾病具體病因、癥狀、發病機制以及治療方式等形成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表[7]。③入院后措施,患者在入院后需要護理人員進行接待,與患者溝通,為患者介紹表格內容,借助更加通俗的語言解釋,獲取患者的信任以及理解[8]。④按照表格完成護理內容,依據路徑表中的時間規律,在患者入院后介紹住院環境以及檢查項目等,術前階段需告知患者相應疾病知識以及手術措施,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患者需要在術前進行熱水泡腳、按摩穴位等措施,提高患者睡眠質量[9]。手術當天需要進行耳穴埋豆,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情緒。術后階段幫助患者選擇全麻體位,對患者疼痛表現進行評估,術后6 h需要將時間控制在間隔2 h按摩穴位,雙側足三里以及三陰交,按摩時間為10 min,緩解腹脹[10]。術后12 h使用中藥排氣湯,致力于改善腹脹。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溝通,發現特殊情況后及時處理,準確記錄。
1.3 觀察指標對比2組排氣時間、拆線時間、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數值,綜合滿意例數,計算滿意度。對比2組并發癥發生率。

2.1 臨床時間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排氣時間、拆線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子宮肌瘤患者臨床時間對比 (例,
2.2 護理滿意度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子宮肌瘤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2.3 并發癥發生率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子宮肌瘤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指標對比 (例,%)
子宮肌瘤在臨床比較常見,是良性腫瘤中的一種,但患者在患病過程中并不排除出現惡化的可能,患者確診后需要對患者實施早期治療,子宮肌瘤治療方式比較常用的方法為腹腔鏡手術,但由于手術過程中需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出現術后腹脹以及全身酸痛等問題,術后恢復效果受到較大影響,基于上述情況需要對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干預措施,具有必要性[11]。
臨床護理路徑措施是通過一定控制措施,按照流程促使診療護理具備合理化以及流程化,以此可以對醫患雙方成本有效降低,診療護理效果有效提升,這一護理內容也是現階段臨床研究中的重點內容[12]。中醫臨床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屬于比較先進性的一種,其倡導將中醫護理管理措施聯合臨床護理模式,開展創新工作。在護理工作中,通過借鑒國內外臨床路徑經驗,總結相應護理內容,實現綜合性的特色護理內容,主要流程有制定路徑、培訓醫護人員、實施臨床路徑,這個護理流程效果顯著[13]。實施過程中,按摩患者穴位,例如太陽以及內關等,合理化調理患者中藥治療措施,患者得以實現血液流通,避免其在治療過程中產生血氣阻滯現象,有效縮小并發癥發生率數值,患者可獲取更為優質和全面的護理服務措施,以此緩解患者疾病痛苦,心理狀態得以改善,減少遺漏情況[14]。通過護理路徑表實施,保證護理工作可以有條不紊開展。手術室護理工作較為復雜,基于此,護理人員需更加注重護理過程中的細節,依據患者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流程,合理化安排護理工作措施,對護理人員的分工內容進行細化,在技能強化過程中,優化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數值[15]。研究組患者各項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結果與護理工作采取措施相吻合。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模式選擇中醫臨床路徑,將護理模式應用在子宮肌瘤圍術期患者中,康復時間指標存在優化意義,各項風險事件發生率可有效降低,護理滿意度數值幅度上升,可做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