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伊清嶺
(海委漳衛南運河德州河務局,山東 德州 253009)
2021年7月17—23日,漳衛南運河南系支流衛河上游普降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部分河段超警、超保,8個蓄滯洪區先后啟用。7月26日受洪水及臺風“煙花”疊加影響,四女寺樞紐三閘齊放,下游漳衛新河水位不斷上漲,堤防工程長時間高水位運行,且河道穿越德州市主要城區,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7月30日,漳衛新河岔河德城區段三八路橋擋土墻發生多處滲水,情況緊急,險情不明,作為堤防管理單位,德州河務局(以下簡稱德州局)聯合德州市防指其他成員單位現場駐守,采取多種措施,排查工程險情,對滲水事件進行了有效處理。
四女寺樞紐將上游衛運河一分為三,一脈向北為南運河,一脈向東又轉向北稱減河,中間一脈斜向東北稱岔河,岔河、減河交匯于寧津大王鋪,向東注入渤海[1]。岔河修建于1972年,河道較直,二級堤防,為半地上河,由河槽、灘地、堤壩3個部分組成[2],出險位置位于岔河右堤樁號13+740處背河、三八路岔河橋南側。
三八路岔河橋于2001年拆除原小東關生產橋擴建而成,2003年,德州市實施“兩個東進”發展戰略,岔河城區段改造為“錦繡川”水利風景區。2013年,岔河東大道修建,與三八路以涵橋立交,涵橋南北兩側和道路東西兩側各修有擋土墻,共計4段,此次滲漏同時發生在涵橋南的道路東西兩側,如圖1所示。

圖1 岔河東大道三八路橋示意
7月30日晚20點33分,德州局巡堤查險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岔河東大道三八路橋南側道路東西兩側擋土墻排水孔同時向外排水,排水量較大且少量含沙,隨即組織專家趕赴現場勘查會商并上報德州市防指;同時,綜合考慮行洪多日、連續降雨等因素,德州局連夜制訂專項搶險預案,準備搶險物資,組建搶險隊伍24 h日夜輪流值守,加強堤內堤外重點巡查,密切關注堤外出水變化、堤內水流有無旋渦等情況。
8月1日,經排查,此處堤坡下有一條市政排水管道,用于將雨水排入杏園涵閘堤外集水池中,再由涵閘排入岔河,并且涵橋南側道路兩邊的電纜井有預留管道聯通。理論推測可得知由于岔河行洪,杏園涵閘已進行封堵,集水池中的水無法排入岔河,并且由于連續暴雨,管道內部壓力增加,管道破裂漏水,在洪水、降雨和管道漏水的共同作用下,電纜井形成“集水井效應”,最后通過預留管道形成“連通器”,造成道路兩側擋土墻排水孔同時大排水。
為驗證此推論,下午16時組織抽排集水池中積水,17時擋土墻排水孔不再有水流出,池內排水管上部露出水面,水位下降約0.2 m;再繼續抽排水位不再下降,懷疑集水池有其他進水管道,停止抽排,池內水位上升淹沒排水管道后,擋土墻排水孔又有水流出。
為驗證集水池有其他進水管道推論,8月3日中午,采用大功率水泵抽排集水池中的積水,水位下降后對排水管道的出水口進行封堵,以判斷擋土墻排水孔是否與集水池中排水管道漏水有關。同樣的情況出現了,水位下降約0.2 m后,水位不再下降,擋土墻排水孔不再冒水,地面依然冒水,為保證人員安全,暫時放棄管道封堵。
為解決滲漏問題,德州局報請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批準,調整四女寺樞紐洪水流量分配,減少岔河流量。考慮到岔河與減河交匯于大王鋪,貿然驟降勢必會使減河水倒灌岔河,因此只能逐步降減岔河行洪流量,維持行洪穩定。8月7日當岔河流量下降為390.00 m3/s時,擋土墻排水孔冒出水量開始減小;8月8日流量為354.00 m3/s時,排水孔不再冒水,地面還有水滲出;8月9日流量為285.00 m3/s時,地面不再滲水。
隨著岔河河道水位下降,杏園涵閘堤外集水池水位下降,排水管道管口露出水面。集水池共有3個進水入口,南側進水口為排水暗管,東側是杏園明溝進水口,西側設涵閘閘門,閘門北面有一進水口為順堤鋪設管道開口,理論推測集水池水源分2個部分:①28、29日的暴雨導致集水池中水位上漲;②杏園涵閘用沙袋封堵臨河迎水面箱涵漏水,河道內的水倒灌入杏園涵閘堤外閘前集水池中,當集水池水位上漲淹沒排水管道管口,水倒灌入管道漏水處,由堤防擋土墻排水孔排出。
為進一步確定滲水原因、防止堤防結構遭到破壞,8月13日,德州局成立工作組,采用管道內窺鏡、機器人檢查和閉水試驗等措施,對該滲水堤段工程進行全方位調查。
8月18日,使用管道內窺鏡對雨水檢查井、排水管道進行檢查,未發現管道有錯位現象,如圖2所示;20日,使用管道機器人檢查發現,在雨水井向南約15 m處有一處管縫有樹根生長,如圖3所示。

圖2 管道內窺鏡照片

圖3 管道機器人照片
8月22日,對排水管道進行了閉水試驗發現,在向管道內注水過程中,當管道滿水時擋土墻沒有發生漏水,當水位漫過管道接近檢查井口時才發生漏水現象。排水管道不是壓力管道,當水壓過大時會發生管道漏水的情況。
經過多次排查及現場勘探發現,臨河閘門在行洪前已經遭到破壞,封堵時閘門影響施工,將閘門吊出,然后用沙袋封堵,當時已經來水,造成封堵效果不佳;背河集水池閘門因池底部淤泥關閉不嚴等因素,造成河水水位高時倒灌入集水池內。另外,臨河閘門前池由混凝土涵管與河槽水域相連,河槽水深流急,這也是巡堤查險時臨河沒有發現水流旋渦的原因。因此,確定此次滲漏事件并非是單純的某種原因造成,而是由于多種因素相互疊加造成的復合性滲漏,主要分為以下3種原因。
城市道路交通建設造成原堤防設計斷面改變,降低了堤身抗滲性能;景區設置景觀水域,造成地下水位抬升,行洪時堤身浸潤線更易升高;城市建設造成在堤防內設置各類管線、窨井,增加堤防隱患。
該堤段涉河工程建設后期維護不到位,存在涵橋兩邊砌石護坡及管道沿線堤身不同程度塌陷、擋土墻與堤身土壤之間有干縮縫及有害堤動物活動等問題。
多年未發生較大洪水,思想麻痹大意,心存僥幸,如排水管道未設置備用排水出口;缺乏針對性演練,遇到特殊情況缺失對策,如在涵閘閘門缺失的情況下僅用沙袋封堵,容易造成封堵不嚴;權責制度不清晰,管理不到位,如涵閘封堵屬于村鎮政府、集水池屬于市政管理,缺乏渠道相互溝通。
4.1.1 市政管網處理
具體措施如下:①排水管道處理措施采用紫外光固化內襯工藝補強現有排水管道,該技術是一種排水管道非開挖現場固化內襯修理方法,即將浸滿固性樹脂的玻璃纖維軟管利用卷揚機拖入已清洗干凈的待修管道中,連接風管向內部送風并吹脹使其緊貼于管道內壁,通過專業紫外光發射與控制設備照射管道內壁使樹脂在管道內部固化,形成高強度內襯新管[3],如圖4所示。②杏園涵閘集水池增設備用排水管道出口。

圖4 紫外光固化內襯補強示意
4.1.2 杏園涵閘在現有建筑物基礎上進行維修
具體措施如下:①涵閘洞體安全鑒定;②拆除重建臨河涵閘;③維修灘地排水管道;④更換背河涵閘閘門止水;⑤改造杏園明溝,增設沉沙池、攔污珊;⑥完善其他安全設施。
具體措施如下:①在跨河橋與順河路涵橋之間的薄弱堤段進行防滲墻建設,采用多頭深層攪拌水泥工藝,通過搭建水泥樁形成防滲墻,成本低,施工簡單,適應性強[4];②堤防管理范圍內不符合堤防管理規范的及影響防汛安全的管線及附屬設施,全部移出堤防管理范圍;③在城區其他堤防,對無法移出管線、窨井的部位進行帷幕灌漿和固結灌漿,提升堤防防滲能力,防止產生“集水井效應”,加劇堤防滲漏;④對擋土墻、砌石護坡等防護工程進行維修。
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利用穿城河道改建景區改善了市容市貌,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納涼的場所,實現了人水和諧的良好互動[5]。在大力支持城市建設的同時,要將景區建設對水利堤防工程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綜合考慮此次滲水事件的各種因素,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堤防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的管理,嚴格執行涉河項目審批管理制度,對涉河項目施工方案進行論證審核,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全程駐守監管,對施工中產生的違規操作和私改亂建等與設計不符從而影響防洪的現象進行堅決制止,并實行終身責任制度。
(2)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對穿堤建筑物、順河管道等影響河道行洪的設施設備進行清理,提升河道泄洪功能,同時強化水政巡查力度,及時發現、制止違法建設行為,對發現的水事案件做到有記錄、有措施、有結果。
(3)統籌考慮河道城區段防洪泄洪需求與城市景觀建設和城建設施建設之間的關系,明確管轄職責,在不影響防洪功能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引導城市建設規劃,達到水利工程與城建設施功能協調統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