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很多人都認為競爭只有一個維度。假如競爭就像一場跑步比賽,只比誰用最短的時間跑完一百米,那只能是跑得最快的選手獲勝。假如競爭就像一門數學考試,只比誰在規定的時間內做題的準確率最高,那就只能是數學學得最好的學生獲勝。但是,這種思維方式是錯誤的。
競爭從來都是多維度的。就算是跑步,也并非只有一種比賽。短跑冠軍可能跑不過馬拉松選手,馬拉松冠軍可能跑不過越野賽選手,越野賽冠軍可能跑不過跨欄選手。就算是考試,還有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有的學生單科并不出類拔萃,但總分高;有的學生某一個學科學有專長,不僅能在升學考試中考高分,甚至能獲得學科競賽的金牌。蚊子不像獅子那樣有鋒利的爪牙,但獅子也不能像蚊子一樣在天上飛。把競爭看成多維度的,你才能找到破局點。
這個破局點,首先是個千斤頂。它一定是你最得心應手的事情,能讓你用相對較小的努力,釋放出更大的優勢和被長久壓抑的潛力。它能把你的優勢頂上去,去創造一種反制的力量,等待反轉的時機。
這聽起來很像經濟學里說的比較優勢。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做得相對更好的事情,所以才有交換和合作。
紐約城里最出色的律師,可能同時也是最能干的打字員,但她不會兩件事都干,那樣她的時間資源就太浪費了。當律師賺錢更多,這是她的比較優勢。于是,她會聘請一個打字員,讓打字員幫她打字,好節約出更多的時間處理法律案件。
按照經濟學的解釋,雖然打字員不懂法律,打字也不是最優秀的,但在兩個劣勢中,可以找到一個差距更小的劣勢。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那么,打字就是打字員的比較優勢。
不,我說的不是“比較優勢”。恰恰相反,破局點是要帶你超越“比較優勢”。如果細想,你會發現,“比較優勢”會導致有劣勢的一方被鎖定在低端陷阱里,永遠不可能翻身。打字員確實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在這樣的分工格局中,她是不可能有逆襲的機會的,她一輩子也做不了律師。
所以,這個破局點還是對手的一個失衡點。就是對手眼高手低,或是顧此失彼的地方。也就是說,這是對手的力量配置與其自身能力之間的失衡,或是對手的目標和現實之間的失衡。
美國管理學家魯梅爾特在《好戰略,壞戰略》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案例。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德國西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前發表講話:“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尋求和平,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尋求自由,那就到這扇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除這堵墻!”兩年多之后,柏林墻真的開放了。三年之后,也就是1990年6月,柏林墻被正式拆除。
是里根總統的演講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嗎?其實不完全如此。如果里根總統是向蘇聯前任領導人發出這樣的信號,它只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水中,一點浪花都激不起來。里根總統的聰明之處在于,他是在向戈爾巴喬夫喊話,而戈爾巴喬夫恰恰對外宣稱,蘇聯正在實行自由化。里根敏銳地把握到,在戈爾巴喬夫的理想和當時的政治現實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失衡。這種失衡就可以被美國拿來,作為一個破局點。
不要畏懼對手的強大。一般的規律是,你的對手越是強大,越是野心勃勃,他的目標和現實之間就越容易出現差距。找出他的破綻、他的“命門”,那就是你的破局點。
小鎮青年會成為明星,一線城市的青年反而要去追星。農業并不是夕陽產業,相反,中國的農業會用到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老年人并不是社會的負擔,他們經驗豐富、精力充沛,銀發一族去創業,成功的概率反而更高。
尋找破局點,這一招式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競爭是多維度的。
(摘自《變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