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冰驄



摘 要:口袋書,作為一種小型開本圖書,早在18世紀就開始發展起來,曾是出版史上一項重要的創新,為圖書出版業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文章從口袋書在歐美的內容發展、產品形式、書籍裝幀與發行渠道等角度,闡釋了口袋書的技術發展與美學演變。口袋書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世界編輯、復制和發行的整合能力,也促進了出版業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與進化。在今天,口袋書體現出的更多是其重要的商業價值,其系列化、高銷量的市場目標對出版商和編輯都提出了不同的考驗與要求。
關鍵詞:口袋書 書籍史 書籍裝幀 產業鏈
口袋書,是指輕巧的小開本圖書,通常使用彩色印刷的卡紙封皮與膠合無線裝訂法裝訂。大發行量、系列化、規律性的出版方式及低廉的價格是口袋書的幾大特征。[1]大多數情況下,口袋書是對原始版本已獲成功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但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口袋書作為首版圖書出版。
在手工印刷時代,使用相對于對開的八開頁面的小開本圖書就已經因其實用性與便攜性(“口袋式”)而得到流傳。15世紀末,威尼斯阿爾杜斯出版所(Aldine Press)就開始出版小型開本的圖書。19世紀輪轉印刷機出現后,開本變小的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直至口袋書開本的出現。這種小開本,以不同的裝訂方式、更柔軟的封面、更薄的紙張、頁面非縫合而是粘合形式為特點,從而改變了之前的出版形式,擴大了書籍的目標受眾。
一、口袋書的前身
簡易、廉價的書籍的出現實際上可以追溯到17世紀。在17世紀和18世紀,一些書籍通常由流動的書商或小販兜售(英文小冊子Chapbook、德國的Volksbuch等),內容一般以宗教和通俗文學為主,紙張采用對開、四開、八開大小,印刷粗糙,很少縫制裝訂,外觀其實更接近小冊子,但其形式和設計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和現在的平裝本類似。
1830年代,比利時革命爆發,布魯塞爾的一些出版商出于政治和審查的原因,出版了小開本的書(32開和36開大小)。在這些同為法語且更便宜的比利時競品出版物沖擊之下,法國出版商熱維斯·夏彭捷(Gervais Charpentier)意識到,“廉價才是出版的所有要義”。因此,他與印刷商尤金·魯拉克(Eugène Roulhac)一起,研發出了一套更小的版本:11.5cm×18.3cm的開本,單本最多可以達到500頁,能夠收納以往16開大小的2本或3本所印的內容,印刷的利潤空間因此得到了擴大,書籍價格也從原來的7~7.5法郎,降低到了3.5法郎。他還為叢書的每一冊都覆上黃色封面,以便在視覺上更易識別。這套叢書被命名為《夏彭捷圖書館》(Bibliothèque Charpentier),從1838年開始,連續三年出版了當時流行的經典作品(巴爾扎克、雨果、繆塞等的作品)且大獲成功,他也因此被稱為“口袋本之父”。
1.搭乘鐵路的交通便利發行
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時期,鐵路在歐洲迅速發展,在經濟、軍事、商業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條件,當然,也促進了整個歐洲大陸圖書業的進步。
1842年開始,來自萊比錫的一個德國出版家族陶赫尼茨(Tauchnitz)推出第一卷《陶赫尼茨英國作家叢書》(Collection of British Authors),英文,口袋版,每本售價2法郎。[2]萊比錫是當時歐洲大陸圖書貿易的交易中心,地理位置優越,圖書因此能夠利用迅速擴張的鐵路網絡發行。近百年間,這套叢書持續出版超過5300種,一些知名的作家如哈代、柯南道爾,以及當時不知名的蕭伯納都在這套叢書中出現過,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優秀的英國文學作品,甚至影響了英國文學的發展方向。
在英國,喬治·勞特利奇出版社(George Routledge&Co.)于1853年推出了一套名為《鐵路圖書館》(Railway Library)的廉價重印叢書,并借助在維多利亞時期快速發展的鐵路網絡,在火車站臺上的書攤出售。[3]這一舉措啟發了法國出版人路易·阿歇特(Louis Hachette),他也在1853年推出了《鐵路圖書館叢書》(Bibliothèques des Chemins de fer),專門以便攜小開本形式出版文學或實用作品。阿歇特要求“要便攜,以方便旅客塞進口袋或是行李中;字體要大,即便是視力不好的讀者也可以清晰閱讀”。這套平均售價1~2法郎的小開本圖書共有500個品種,分為7個系列,封底印有火車造型Logo,不同類型以封面顏色區分:粉色為兒童文學,紅色為旅行指南,皮面為法國文學,黃色為外國文學,藍色為工農業,綠色為旅行故事,橘色為其他類型。這位圖書界的商業奇才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他并未在傳統書店銷售那些專為車站設計的書籍,而是在其車站銷售網絡中售賣專為傳統圖書流通渠道而設計的圖書。然而,鑒于車站和旅客的特殊性,7個系列中只有指南和小說類型市場反應較好,市場也逐漸朝著作者愈加知名、作品愈加通俗的方向發展。而阿歇特拒絕為車站創造一種特殊的文學分類,因此自1863年起,這套叢書便停止了新作品的出版。
1867年,德國人安東·菲利普·雷克拉姆(Anton Philipp Reclam)推出了《雷克蘭世界文庫》(Reclam Universal-Bibliothek),紙皮小開本,每卷2銀格羅申(silver groschen,當時的貨幣單位)。這套書以歐洲為重點,嚴選世界各國的文藝、宗教、哲學及其他所有學術領域的優秀古典著作。[4]自1912年開始,除了在書店,文庫還曾在多達2000臺(截至1917年)自動售貨機上銷售,特別是在火車站,作為旅行讀物售賣,“讓每一個愛書的朋友都能在旅途中享受閱讀,便宜、方便地與作者展開對話”[5]。
2.內容的多樣化探索
以經典文學作品為開端,口袋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了從內容類型到出版形式的一系列商業化探索。
1856年,米歇爾利維兄弟出版社(Michel Lévy frères)出版了售價1法郎的小開本《米歇爾利維系列》(La collection Michel Lévy),其書目中包括司湯達、喬治·桑、內瓦爾、戈蒂埃等19世紀的偉大作家。[6]每本300~400頁,是正常書籍價格的1/4,不僅在價格上顛覆了當時的出版界,也因為和作者簽署獨家授權合同,而被稱為現代出版的發明者。1905年,法國法亞爾出版社(Editions Fayard)推出一套《大眾圖書》(Popular Book),每本65生丁,小開本,出版通俗小說。1916年,塔蘭迪爾出版社(Tallandier)將一套名為《口袋書》(livre de poche)的競品叢書推入市場,同樣是通俗小說,價格更低。1909年開始,英法聯合出版《納爾遜叢書》(La collection Nelson),售價為1.25法郎,11.5cm×16.3cm的尺寸大小、象牙白帆布硬質封面上印著綠色的獎章紋飾,甚至還附有彩色的插圖護封。雖然是硬質封面,但正是因為它“半奢侈”的外觀,至今仍被全球書籍愛好者廣泛收藏。1927年,原法國格拉塞(Grasset)出版社的文學顧問阿爾伯特·皮加斯(Albert Pigasse)推出小開本叢書《假面》(Le Masque),以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羅杰·艾克羅伊德謀殺案》(Le Meurtre de Roger Ackroyd)為首,成為法國第一套專業偵探小說叢書。然而,當時的阿加莎尚未在法國出名,且偵探小說由于其敘事手法過于通俗、受眾過于小眾并不被出版界看好,因此這套黃色封面的偵探叢書,在起步時并未濺起大的水花。
二、口袋書的興起
口袋書,作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一種商業化的圖書類型,其實是在1930年左右才真正起飛。
1.口袋書在歐洲
1931—1932年間,三位德國出版人(其中一位后來改入英國籍)秉著“讓更多讀者能夠讀書,以建立一個開明、受過教育的社會”的初心,在德國漢堡創建信天翁圖書(Albatross Books)。信天翁成為1930年代歐洲大陸最大的英美文學出版商,也是第一家讓歐洲大陸的讀者真正接觸和買得起頂尖當代英語言文學的出版社。在1932年至1939年的鼎盛時期,信天翁重印了大約450種英美圖書,在整個歐洲大陸的6000個場所出售。[7]這被視為現代大眾市場平裝書的先驅。在平裝書的歷史中,信天翁作為艾倫·萊恩“企鵝叢書”的先驅,具有更重要的歷史地位。創始人霍爾羅伊德-里斯(Holroyd-Reece)聘請了德國印刷大師漢斯·馬德斯泰格 (Hans Mardersteig) 來提升平裝書的類型與質量,馬德斯泰格不僅為書的開本設計出黃金比例,還賦予封面不同的主題色以區分不同的內容類型,豐富了書籍的視覺效果。
1934年,出版人艾倫·萊恩(Allen Lane)去英國的德文郡拜訪阿加莎,拜訪結束后,他在火車站等車回倫敦,順便在站臺上轉了一圈,想買本書在回程的火車上閱讀,可惜那些書攤上賣的不是流行雜志就是再版的維多利亞小說。他萌生了出版質量上乘、價格合理的當代小說的想法。因此第一套企鵝(Penguin)平裝書于1935年夏天問世,其中涵蓋了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阿加莎·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作品。這套書顯然延續了信天翁的格式:無插圖的封面,統一的開本、排版方式和Logo,使用顏色編碼(橘色代表小說,藍色代表傳記,綠色代表偵探小說),售價只有6便士,不僅僅在傳統書店銷售,同時也供貨給火車站、煙草店和其他連鎖店。和“一包煙一樣價格”的平裝本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套叢書12個月內就銷售了300萬冊。1936年,“企鵝叢書”開始獨立,1937年開始擴張。1940年代,企鵝圖書達到輝煌。非小說類的“鵜鶘鳥叢書”(Pelican Books)、針對兒童的海雀圖畫書系列(Puffin Picture Books)、“企鵝經典系列”(Penguin Classics)先后創辦。1946年,隨著《奧德賽》(The Odyssey)的出版,經典作品走入大眾成為現實。即使在戰爭中,企鵝出版的特別叢書如《飛行器圖鑒》(Aircraft Recognition),也是“二戰”期間銷量最好的書之一。除內容的豐富多元之外,企鵝聘請德國印刷師和意大利極簡主義設計師對書籍進行視覺設計與改造,讓“黑色經典”流傳至今。發源并借助口袋書的出版,企鵝一步步建立了在英國出版業和大眾生活的主導地位,發展成為今天全球領先的出版集團。
1940年代開始,口袋書開始了更為大膽和豐富的內容類型探索。1941年,法國大學出版社(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推出了《我知道什么?》(Que sais-je?)叢書。這套內容精練、價格低廉的普及性百科全書在創建六十多年后,以大約四十種語言在全球出版。1949年,同樣是在企鵝的成功的影響下,比利時馬拉布出版社(Marabout)出版《塑料書叢書》(Livre Plastic),以廉價再版經典書目和英譯本小說為開端,衍生出多個垂直化子品牌:百科全書系列(Marabout University)、原創為主的少年系列(Marabout Junior)、漫畫和偵探小說系列(Marabout Géant)、一些方形小開本的實用系列(DIY、家庭、烹飪、健康等),1980年被阿歇特收購。
1953年,法國阿歇特書店(當時的Hachette Librairie)的出版人亨利(Henri Filipacchi)成功說服他的出版朋友阿爾賓·米歇爾(Albin Michel)、卡爾曼-列維(Calmann-Lévy)、格拉塞(Grasset)和伽利馬(Gallimard)等加入,并整合了多家出版社的目錄,于1953年2月創建了大名鼎鼎的“口袋書”叢書(Le Livre de Poche)。叢書以大眾文學為主,一本的價格是大開本圖書價格的六分之一,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讀者,真正地在法國開創了口袋本的先河。叢書的前三本書一經推出,首印6萬冊便銷售一空。1957—1958年,共計銷售800萬冊,到了1969年,這個數字超過了2800萬冊。隨后,法國其他出版商相繼效仿,紛紛推出自己的口袋本叢書:1958年《我讀過》(J'ai lu),1962年《口袋》(Pocket),1970年《觀點》(Points),1972年《對開》(Folio)。這些叢書延續至今,逐漸形成了口袋書如今重要的市場規模和地位。
2.口袋書在美國
從19世紀開始,美國開始步入平裝書時代。現代圖書館出版社(Modern Library)由阿爾伯特·博尼(Albert Boni)和霍瑞斯·利弗賴特(Horace Liveright)于1917年在美國創立,是1920年代初期最重要的出版社之一。自1917年開始,他們嘗試為美國讀者提供廉價的歐洲現代主義書籍重印本,以及一些當代美國人的作品。60美分一本,其他出版社類似的書籍價格在2美元左右。盡管書籍本身大獲成功,出版社卻因債務原因出售給了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創始人,這套叢書間接地成了蘭登書屋發軔的內容與市場奠基石。
企鵝出版社在英國的成功刺激了羅伯特·德·格拉夫(Robert de Graff),他與當時同樣準備投入口袋書生產線的西蒙&舒斯特出版社(Simon & Schuster)一拍即合,于1939年推出“口袋書”,并將其推向美國市場,售價25美分,主要在報攤上銷售。這些帶有塑封的小平裝書先是風靡紐約,然后擴展到全美國。為了與市場上已經成熟的同類產品相競爭,“口袋書”采用袋鼠作為logo,內容為再版輕文學、流行非虛構和玄幻類作品,每一本都被標記“完整且未刪節”。其小開本(17cm×11cm)、膠訂的裝幀形式,高于企鵝口袋本十倍的印量,配以在傳統分銷渠道之外銷售圖書的策略,實現了口袋書出版的實踐創新。首批十種圖書每種印量1萬冊,到1939年底,銷量就已超過150萬套。
在隨后的幾年里,許多出版社都加入了口袋書出版領域,包括艾斯圖書(Ace Books)、戴爾出版社(Dell Publishing)、班坦圖書公司(Bantam)、埃文圖書(Avon)和其他數十家出版商。在戰爭期間,許多士兵閱讀口袋書。從1943年到1946年,由軍方和出版界合作而誕生的“武裝部隊版”(Armed Service Edition)計劃,讓口袋書可以塞進士兵的制服,以便隨身攜帶。戰爭結束后,口袋本逐漸大眾化。出版社在他們的書籍中加入廣告,提高價格,推出口袋本期刊,對流行的品類格外關注,封面越來越露骨,甚至開始帶有醒目的標語和暗示性插圖。1950年,美國銷售了2億冊口袋書,書店、超市、報攤和雜貨店大約10萬個銷售點都可以找到口袋本的身影。到了1980年代,口袋書達到了美國圖書出版總量的1/3。[8]
三、口袋書的價值
1700年,天主教歐洲國家和新教國家的成人閱讀率分別為20%~30%和35%~45%,而到1900年,這兩個數字都達到了90%。[9]在18世紀到20世紀初的泛讀時期,口袋書等印刷品和其他媒介一起,為當時的大眾閱讀者提供了充分的讀物。通過大量復制、生產,口袋書將文學、知識、思想大范圍地傳播、共享,從而形成新的影響力,定義與重新定義了不同的社會層次,加快了大眾公共文化的形成與流動。
口袋書也讓書籍真正地成為一種大眾媒體。在物質匱乏、民眾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時代,書是昂貴而稀缺的物品,內容主要專注于宗教讀物,裝幀以手工鎖線裝訂方式為主,工藝繁瑣,費時費力,成本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書籍的大眾化無從談起。然而,隨著印刷輪轉機的使用、合成膠的發明,書籍的裝訂成本逐漸降低;搭乘鐵路交通的運輸便利,以及龐大且成熟的新聞體分銷網絡,使經營成本大幅下降。“以最實惠的價格讓所有讀者都能接觸到當代文學的杰作”,口袋書成為和報紙、雜志一樣的大眾媒介。劇作家馬瑟·巴紐(Marcel Pagnol)就曾提出,“口袋書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文化重要性可以和廣播、電視相抗衡”[10]。
口袋書還延續了經典作品的生命力。口袋書在設計之初就肩負出版“被時間神圣化的偉大作品”的責任,讓諸多經典作家走向了大眾讀者。2013年,口袋書占法國圖書市場的1/3,在書店購買的書籍中,有1/4是這種形式,而2003年,這個比例僅為1/5。如同作品授權給廣播、電影一樣,原始版本以1/3的價格再次出版為口袋本,新的形式使得一些沉寂許久的作品重新走入市場,也成為出版商對已有目錄的二次利用,補充挖掘了潛在讀者。同時,大部頭書通常在書店上架一年就需要“出讓”其空間,而口袋書體積小,在書店的展示時間更長,可以經常加印,因此也賦予了作者和書籍更長久的生命力。
當然,口袋書也引起過一系列爭議。首先是書籍文化屬性的改變。口袋書讓書籍從一個具有強大文化屬性的物品,逐漸轉變成為一個文化工業消費品。在傳統書店的銷售渠道之外,“企鵝叢書”在伍爾沃斯超市(Woolworths)上架發行,首發的十本“高級”讀物兩天內銷售一空;在美國,德格拉夫與梅西百貨(Macy's)、利格特百貨公司(Liggett's Department Stores)合作出售口袋本,不到24小時就售罄;從1950年代末開始,阿歇特的口袋書在超市、加油站、藥店、報刊亭等處分發,口袋本不僅像罐頭一樣被生產復制,更像可樂一樣風靡全世界。因此,最初關于其作品經典性、權威性所帶來的文化合法性的爭論,開始逐漸演變為關于消費主義和過度市場化所帶來的大眾合法性的探討。讓·保羅·薩特在1965年的《當代》雜志(Temps Modern)上公然批評:“口袋書是真的書籍么?口袋書的讀者能被稱作讀者么?”同樣,書籍的裝幀,曾是個性化、有身份的象征,“耐用的質量”和“整潔的著裝”曾是一本書的基本要求。1830年以后,隨著大規模商業裝幀的出現,采用廉價的藍色紙張出版大眾書籍(短篇小說、宗教作品、戲劇等),以及使用特定顏色封面來區分內容體裁(亮綠色包裝的德國口袋本、黃色封面的意大利犯罪小說),裝幀材料、裝飾方式和書籍封面的潛在意義開始發生變化。這種有目的性地根據主題、類型、時代或其他原則來區分書籍的方式,劃分出不同的讀者群體,導致其文本也不再具有特定的價值。
四、口袋本的今天
在今天,口袋書體現的更多的是其重要的商業價值。以口袋書作為重要市場的法國圖書業為例,2018年,法國各大叢書中口袋書占圖書市場銷售冊數整體的25%,但由于其定價較低,銷售額僅占16%。近65%的當代文學作品都是以口袋書的形式出版的。在各直銷渠道中,書店的表現相對較弱,大型超市、文具店、報刊亭為主的三大主要渠道的口袋書銷售占冊數銷量的40%和銷售額的20%,而在其他渠道,這兩個數字一般為27%和15%。
在法國,口袋書中經典文學作品在每年開學季的銷售,就占據了全年口袋書銷售冊數的8%和銷售額的5%。如果是公版作品,回報則更為可觀。三類內容占口袋書整體市場表現的4/5:排名第一的是文學類作品,占品種和銷量的一半,冊數的61%,遠高于其余類型口袋書之和;排名第二的是兒童讀物;第三是漫畫。
對于出版商來說,口袋書是一塊大蛋糕。在歐洲,口袋書平均零售價為6.2歐元,相較于平均售價17.9歐元的大開本文學書,口袋書的目標必然是向系列化、高銷量發展。因此,這充分考驗了出版商對全產業鏈的操作能力。在法國,5家大型出版集團掌控了市場上大約15個口袋書品牌,幾近壟斷。版權的獲取、第一版本(大開本)的首發、口袋本的出版以及下游發行的渠道,如何掌控以上成本,決定了口袋本出版的利潤空間。因此,口袋書通常是在大型出版集團內部運作,因為他們更能夠保證其打入市場、獲得定價權,甚至決定了和商超、獨立書店、各類大型商業空間等地面銷售渠道談判的主動權。
口袋書的出版更是一種對編輯工作的考驗。作為一種再版活動,其編輯范圍同樣涉及圖書出版、衍生出版品以及其他權利。盡管大開本的原始版本為口袋本提供了市場參考,編輯可以根據原版的市場反映來判斷其口袋本的銷售潛力、受眾與出版規模,但鑒于口袋書所涵蓋的范圍廣泛,能否準確評判一本口袋書的商業價值、快速擊中讀者受眾、更好地優化內容、賦予作者更多的可能性成為考量編輯能力的重要標準。同時,各種事件的發生,如作者出了大開本的新書、同系列作品的推出、改編為影視作品,甚至一些和書本身相關性不強的場合,比如相關紀念日、主題性活動、新聞時事或社會熱點等,均可以多次撬動一本書的銷售機遇,更加考驗了編輯的運作能力。
不論如何,口袋書的歷史比我們所熟知的都更為久遠。從最初的再版經典文學作品,到后期的實用主義、百科知識的內容擴展,口袋書完成了其普及閱讀、娛樂大眾、傳播知識的使命;口袋書的產品形式,也經歷了更為商業性的出版進化,由最初的粗糙制作,變得更耐磨、更美觀、更豐富,逐漸可與大開本的書籍相媲美;同時,伴隨著印刷工業的進步、分發渠道的發展,口袋書可以迅速觸達各個銷售點,到達讀者手中。口袋書的技術發展與美學演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出版界編輯、復制和發行的整合能力,也促進了出版工業的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與進化。
(作者單位系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