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晚,日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從那時起,白山黑水間的抗日救國烽火迅速燃遍全國,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了長達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以枯草、樹皮和棉絮果腹的楊靖宇,只身與敵人周旋直至犧牲;親筆寫信告諭官兵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決不改變的張自忠,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狼牙山五壯士”縱身跳下懸崖……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宣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不忘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是當代每個中國人的神圣使命。當年,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其后,從解放戰爭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又戰勝了無數的曲折和困難,而蘊含于其中的偉大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對抗戰精神的繼承。如今,抗戰精神依然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作為新時代的主人翁和建設者,我們應當從抗戰精神中汲取營養,將偉大的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勤奮學習,扎實工作,奉獻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追求之中,不斷以新的輝煌成就來告慰我們的抗戰英烈和前輩!
(選自“學習強國”平臺,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