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
您好!
我18 歲了, 比較自卑,害怕被別人說,每天說話都會掂量好久,怕自己說錯了,我變得越來越沉默,一說話就緊張害怕發抖,老師,我應該怎么辦?
AA
AA :
你好!
看到你寫的情況,老師能夠想象那種緊張、害怕。這樣害怕表達的你,寫下這封信的時候,也一定花費了一些精力吧,但你還是勇敢地邁出了求助的一步,這一點已經很棒了!
其實,看完你的描述,比起“自卑”,我覺得用“害羞”來概括更貼切。害羞是個非常常見的人類特質,輕微者在眾人面前會覺得不適,嚴重者會無法正常生活。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超過40% 的人都覺得自己會感覺害羞;甚至在東方學生群體中,這個比例超過了60%。不知道這個結果,能不能讓你安心一點:正在害羞的人,不止你一個。
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都害羞呢?因為害羞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害羞讓人謹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護”人,不被太多其他人注意,能幫人保護自己的隱私。所以,不必覺得這完全是一件壞事。
而放到不同的人身上,害羞的具體原因可能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自己曾經經歷過或者目睹過人際關系中的傷害,從那時起就開始了自我貶低之路。
我認識一位非常害羞的同學,她是因剛上小學時的一件事而變得害羞的。她本來很喜歡唱歌跳舞,每當家里有親戚來時,就會主動表演節目。
但有一次,親戚看完她的表演,并沒有夸贊她,而是追問一些她并不理解的事情。她答不出來,站在那兒臉紅、結巴、手足無措,親戚就開她的玩笑。從那次之后,她覺得自己是“小丑”,愛表演是“出丑”,于是再也不喜歡在人前表演甚至說話了。
父母、老師的一些行為,也會加速害羞的發展。比如,如果父母和老師給你貼上“害羞”“沉默寡言”的標簽,身邊的同學也都這樣看你,那么你就更可能順應這個標簽,覺得“我就是這樣的,我改不了了”。或者,父母和老師總是給你過高的要求和期待,每次都讓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那自我貶低就會越來越嚴重,也就越來越擔心引起麻煩、嘲笑,而不愿意表達了。
總之,害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同時也反映出了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較低。那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害羞帶給我們的好處,而減少它帶來的不利影響呢?
最重要的,是提升自我價值感。你很擔心別人的評價,本質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不夠高。一旦你有了穩定的、較高水平的自我價值感,就不會那么在意“別人說你”了。而自我價值感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練習提高。
首先,平時多記錄一些開心的、成功的小事。無論多小、多平常的事情都可以,在這些你忽略的小事中,蘊含著你的很多優點。日劇《我們由奇跡構成》里,相河老師說:“你很守時、走路很快、很能吃、很會用筷子、遇到的時候會打招呼……都是優點。”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價值,不要因為害羞而忽略了它們。
其次,多給自己積極暗示。不要給自己貼上消極的標簽,人都是會發展變化的,你也是能克服害羞的。每當發現自己又要害羞時,把腦海中的“好怕引來麻煩”換成“嘗試一下也沒什么大不了”;把“我又說錯了”換成“我總會成功的,多試試吧”。
提升自我價值感,也可以從身邊人那里獲得支持。害羞的發展往往與身邊人的評價有關,想要快速提升自我價值感,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很重要。比如,我們可以先從對父母表達開始,他們已經養育了你18 年,是最能無條件包容你、接納你的人。坦誠地跟他們說說你的想法,并請他們多給你一些鼓勵、支持。你也可以參加一些面向害羞人群(更流行的說法可能是“社恐”人群)的團體輔導活動,在和你有相似困擾的群體中一起成長。
最后,還想提醒你:如果以上建議你全都嘗試過后還沒有用,而害羞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比如讓你沒法去學校,那一定要去看心理科醫生,讓專業的人來幫你更快更好地克服過度害羞。
放輕松,慢慢來,相信你能做到的!
(殷錦繡,《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欄作家)(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