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宛彤

你可能想不到,我們現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其他人做決定。
比如,買哪件衣服才好看;對方這么做是不是該分手;哪個型號的電腦比較耐用;畢業了是考研、考公務員、出國,還是進大廠——社交平臺上五花八門的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私人化。很難向爸媽開口的丑事、網上搜不到答案的私事、不好意思麻煩朋友的小事……種種問題放到網上,都會有好心人替你解答。比如,豆瓣上一個叫作“請幫我做選擇”的小組就聚集著40 萬組員,這些人似乎真心實意地把一部分選擇權交給了網友。
現今的網友什么都想交給陌生人操心。數據顯示,豆瓣小組糾結內容關鍵詞TOP20 中,不但有“好看、顏色、手機”等小事,還有“工作、學校、房子”等人生大事。
最常見的問題還得是“工作”,諸如“offer”選哪個、“公司”選哪所、“工資”水平怎么樣,以及一系列人生大哉問,比如“要不要為了愛情放棄編制”“要創業還是要工作”“夢想和高薪選哪個”,全都是你我在人生關卡上可能面對的大難題。
讀書升學也制造了一大堆問題,這種時候,踩著網友的肩看看,也許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捷徑。選哪所“學校”、讀哪個“專業”、該不該“考研”,以及去哪個“城市”,每個真誠發問的學子,都等待著一位熱心腸的網友老師前來指點迷津。
當然,除了這些嚴肅的人生抉擇,選擇小組還有一項傳統藝能:讓大家票選樓主該買哪件東西。一件商品“好看”與否、選什么“顏色”,是組里最喜聞樂見的問題。在這些帖子下的踴躍發言中,你能一窺當今互聯網審美及消費觀發展到了哪一步。
小組的人物TOP10 中,提及“朋友”的帖子最多,“男朋友”熱度第二。而梳理各種出場人物,按情感關系來分門別類的話,并不意外的結果是:愛情是最糾結的情感,親情次之。像室友、老板、商家等社交關系,則是第三大令人糾結的情感。
如果人生中每一個決定,都交給陌生人來完成,會變成什么樣?
人生選擇上,網友很可能會建議你——分科選啥?理科;擇校時,看專業還是學校?
除非要做醫生、律師, 優先985/211 ;選什么樣的工作?穩妥輕松的,考公務員是上上策;畫了餅的offer, 要接嗎?
不要,見餅就跑。
生活選擇上,網友很可能會建議你
——一件東西要不要買?好看,但不值這個價;便宜,但不好看;好用,但你不會用的(所以大概率,不要);
租房,選通勤短20 分鐘的,還是便宜一點的?無腦選近的;
要不要整容? 最好不要,風險太大,容貌焦慮害人。
對于一段關系,網友很可能會建議你——
談戀愛,是選結婚對象還是選喜歡的人?選喜歡的,不一定能成,但不會后悔;第一份工資要不要給爸媽?自己攢著,你剩的也不多;工作中有人甩鍋、推諉,要忍耐嗎?推辭掉,或者糊弄回去。
你看,在選擇小組,最熱門的建議永遠都是,要設立起一層自我保護的結界。而當一段關系發展到你必須在“對方還是自己的前途”間做選擇的時候,堅定地選擇自己的前途。
按這個標準,互聯網給你的反應其實非常理性:對一件物品,它看重物超所值;對一段關系, 它不沉迷沉沒成本;對一個市場性的選擇,它會建議你選最保守、最安全的。
換句話說,按照選擇小組的所有選擇來生活,約等于成為一個最愛自己、對待感情不拖泥帶水、效率至上的理性人。而這種生活,我們可以稱為“當代互聯網對于生活的標準答案”。
在如今這個“選項太多反而不知道怎么選”的時代,人們每天糾結的東西可太多了。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天平均要做3.5 萬個決定。當代人每天做的決定數量之多,是人類前所未遇的,但顯然并不是每個人都做好了準備。這種“選擇越多越選不出來”的當代疲憊,被稱為“決策疲勞”。
這種情況下,即使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經歷過漫長的糾結之后,人們依然無法決策,希望再次獲得陌生人的分析、勸說。簡而言之,當代人正在追求一種游戲讀檔式的完美人生。
即使是眉毛這樣的小事,人們也會因為不愿犯錯而不斷征求他人意見,求解出正確答案。
但實際上,社交平臺的選擇并不保證管用。尤其對大事而言,很多問答都遵循這樣一個模式:當事人給出一段簡化的前情提要,網友給出更簡短的指令,而這些指令大多非常果決。
而給出建議的人未必有考公務員的經驗,也未必已經和煩人的親友斷絕了關系,或敢于就地辭職,但這都不妨礙人們給出這樣的建議,也不妨礙提問者從這些理性回答中獲得勇氣。
說到底,選擇與幫忙選擇背后,是一種支配當代人的“理性人決策觀”。提問的人追求理性建議,建議的人通過理性分析獲得寬慰,雙方都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理想化:成為一個現代的、理性的、不被情緒和跟風支配的成年人。
(摘自“DT 塔門”微信公眾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