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統籌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采取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發展應遵循的主要思想和原則,必須加快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模式,與此同時,對“十四五”以及未來更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體育產業在我國興起時間較短,僅為70-80年,是朝陽產業,是綠色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是保障國民生活質量、生活健康的一大法寶,全民健身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只有身體健康,國民幸福指數提升,全面小康才能發出閃耀的光,全民健身更是促進2035年遠景目標建成的重要基石,對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模式、“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再縱觀全民健身歷程,從1995年6月《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提出到2016-2020年《全民健身計劃》相繼出臺。從2016-2020年《全民健身計劃》進而對“雙循環”全民健身計劃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在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29 483.4億元、增加值達11.248.1億元,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1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14%。近年來,體育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和增幅都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鑒于此,探索“雙循環”新發展模式下我國全民健身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相關問題,可以有效支持 “十四五”期間我國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的轉型與現代化,并提供一定的理論意義和質量發展的實踐參考。
本文研究為在當今國內國際大背景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的高發展為研究對象。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百度學術、圖書館等平臺閱讀已經發表的文章,總結了自全民健身實施以來,各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和進步措施,為預測“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的高發展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實施措施。
對基于德爾菲法構建1995-2020年的全民健身政策變化和具體的操作變化,對政策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層次結構分析,能夠得出影響上級指標的同一層次的各細化指標比重,再對各評價指標進行分類處理。
自1995年6月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到2020年全民健身計劃政策制定和具體實施以來,在當今經濟日夜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由我國倡導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和可持續發展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我國國民體制健康的到了巨大改變,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都日漸豐富,而我國逐步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而全民健身是促進我國國民體質健康,促進精神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全民健身體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2016-2020年全民健身計劃》的整體實施和運行因素分為3個,分別是供給型政策、需求性政策和環境型政策(如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政策的制定三者都有涉及,但差異較大,其中供給型政策內容運用較為相對合理、適中,占百分比也比較合理,說明我國政府對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發展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且為全民健身的發展提供較為均等、充足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全民體質健康,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提供重要的體質健康素質保障;然而需求型政策占比較小,僅為總體政策內容的5.27%,而這與我國人口結構、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需求、社會經濟快速增長自相矛盾和不相符合,沒有徹底體現出需求型政策對我國全民健身的拉動作用,應引起政府的重點關注;最后,環境型政策內容占比最大,占總體政策內容的56.84%,說明我國在全民健身計劃政策制定過程中,環境型政策內容運用較為頻繁,甚至出現占比過半的現象。在環境型政策內容的內部具體運用中,這與我國現階段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也與我國人民健身意識薄弱有關,然而健身意識的薄弱又與我國全民健身的發展時間較短有關。我國健身場地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體育健身宣傳不到位,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嚴重影響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鑒于此,我國全民健身計劃政策的制定過多依賴環境型政策來制造良好的健身氛圍,成為推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的重要政策。
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是健身資源的配置,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行的管理體制是舉國體制,如,我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工業為主,輕工業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在今天的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全民健身盛行,積極發展,我國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但全民健身是促進全民健康體質和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保障。自我國全民健身計劃制定以來,主要是由政府主導,體育局和和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其中市場參與比例缺乏活力,政府能力有限和市場資源沒有充分發揮,政策法規對政策實施未能起真正保障作用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我國健身場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足,嚴重阻礙了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落實與快速發展。
作為新時代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我國體育專業人才嚴重不足,體育人才結構嚴重失衡,導致我國體育行業,如,全民健身東西部、南方與北方,大城市與小地方差距逐漸拉大。雖說主要是經濟發展所致,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增長,大多數體育人才較多流向經濟發達的地方,導致我國全民健身發展嚴重不平衡,人才結構單一,主要為大學畢業體育生,運動職業人員,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力度嚴重缺失,導致我國全民健身發展落后,阻礙了當前我國在“雙循環”新格局下全民健身的高質量發展。
在世界幾十億人口里,我國人口有十幾億,占世界人口的1/5,在如今供給側改革下,我國需求側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因為我國正處于全民健身發展階段,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別是在體育產業里,全民健身是當前炙手可熱的體育產業,應擴大潛在消費群體,增加老年、婦女和青少年體育消費。但在我國,人口眾多,體育消費卻嚴重不足,阻礙了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發展,消費是市場活力的靈魂,是拉動我國體育需求的內需路徑。
從供給型政策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全民健身供給型政策內容是總體政策內容的37.89%,總體情況下,供給政策占比適中,側面說明我國政府對全民健身的重視程度,想通過政府職能為廣大民眾提供便利、高效、安全、充足的公共服務體系,為全民健身的實現提供有效的物質保障和為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提供重大的健康體質保障??傮w情況分析,我國全民健身的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科技占比較多;其次是公共體育服務、體育人才培養和運動項目設置;最后是體育資金投入和體育咨詢服務占比較少。鑒于此,我們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對我國體育場地設施的擴增,以點帶面,城鄉一體化對體育場地的有效落實和加大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促進我國實現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增加對體育公共服務投入增加,增加體育人才培養,主要體現在落實我國體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合理分配到合適的崗位,體現出人才的合理分配,實現就業保障的同時又解決了體育人才培養的有效落實和人才利用率。增加我國運動項目設置創新,增加體育資金的投入和體育資訊服務,增加社區和偏遠地區健身指導員數量和加大全民健身的文化宣傳,促進我國全民健身的高質量快速發展。
在我國,全民健身需求型占比僅為需求型政策占比較小,僅為總體政策內容的5.27%,而這與我國人口結構、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需求、社會經濟快速增長自相矛盾和不相符合,我國作為體育大國,體育需求理應不止,從需求型政策內容內部使用情況看,體育國際交流占比重大,這與現階段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有關,也與黨與國家的初心使命相關。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汲取世界上先進國家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成功經驗,說明了我國政府對全民健身建設方面的放權,轉向市場和社會,對體育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激活體育消費市場,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全民健身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環境型政策內容占比為56.84%,其中策略性措施占比較大,且使用較為頻繁,政策法規保障和金融服務開始受到重視,目標規劃內容清晰明了且方向較強,稅收政策、金融服務、弘揚體育文化等較少涉及,特別是知識產權政策僅,所以適當降低策略性措施的使用,加大對稅收政策、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促進全民健身的高質量發展。
在當前,我國處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我國應考慮轉變和優化傳統的健身資源配置。從傳統的政府主導向社會和市場自行調節,資源的自行分配,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生發自己的活力,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發展新格局。其中政府放權,加強政府對社會和市場健身資源配置的監督作用,社會加大對全民健身的文化宣傳,促進人們對全民健身的認識,及體質健康對人們的益處,從而促進人們對全民健身的健身意識。在基礎場地設施建設方面,從由政府主導建設場地設施向社會主導、民眾需求建設場地設施轉變,加大政策法規的監督和實施和完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監督職能和市場資源自動調節、自行配置,加強政府、社會、市場三者共同協調組織對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進而促進我國全民健身的高效、高速和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當前世界人口普查里,我國屬于人口大國,隨著體育在中國的大力興起,各種賽事的舉辦,全民健身的快速推廣,我國也從人口大國轉向體育大國,體育人才總量也逐漸增加,不僅只是量的增加,而且還伴隨著質的跨越,從體育專業到業余,從專業到非專業。但從全國總人口的角度來看,這遠遠不夠,當今環境下,全民健身是為全國人民謀健康、謀幸福,是我國從體育大國轉向體育強國的關鍵所在,不容馬虎。為有效落實體育人才,為體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解決就業所需,優化體育專業和熱愛體育的業余體育人才,專門培養國家所需社會指導員,按需求分配到各個社區和城鄉,有效解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和體育咨詢服務,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民健身高效、高質量和高效率發展,促進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
體育消費是保障全中國人民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沒有體育消費的支持,體育產業就像海市蜃樓,難以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更難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鑒于此,我們應在國家體育消費政策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消費政策在基層的實施,把握體育消費的發展方向,促進體育消費的增量增質。首先是地方政府要大力發展以“三大球”和戶外體育為主的傳統體育產業,積極培育冰、雪、山地運動和全民健身等新興體育產業,不斷豐富體育體系,推動體育消費增長;其次是要準確把握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趨勢,針對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積極培育和發展體育產業的新趨勢,鼓勵企業圍繞新趨勢和新需求發展體育服務和產品,創新產品供給形式,增加體育服務和產品的有效供給,刺激體育消費增長;最后要重視體育技能的培養,鼓勵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培養少年兒童的體育運動技能。盡快制定鼓勵體育消費的政策,充分刺激體育消費潛力以促進當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全民健身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從2016-2020年全民健身政策文本內容的百分比占比來看,環境型政策內容使用過半,占到總數的56.84%,供給型政策內容使用較為適當,占總數內容的37.89%,而需求型政策內容的運用嚴重缺少,僅占總政策內容的5.27%。鑒于此,建議降低環境型政策的內容,加大需求型政策內容的運用,進而實現供給型政策、需求型政策、環境型政策內容之間的協調發力,充分發揮供給型政策的推動作用,加大需求型政策的拉動作用和優化環境型政策的對全民健身氛圍的影響力度;
其次是優化體育市場發展格局,形成“政府—社會—市場”三位一體和加大基礎場地設施建設,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我國應轉變和優化傳統的全民健身市場資源配置,從傳統的政府主導向社會和市場自行調節,資源的自動分配,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加大對市場的監督作用,讓市場生發自己的活力;
最后是加大優秀體育人才的培養,優化體育人才結構,促進全民健身高質量、高效率地發展,促進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最后是體育消費是體育產業動力源泉,促進體育消費以擴大內需,全民健身是我國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石,體育消費是推動我國全民健身的內需的靈魂,不斷豐富體育體系,引導消費增長;要準確把握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趨勢,針對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積極培育和發展體育產業的新趨勢,鼓勵企業圍繞新趨勢和新需求發展體育服務和產品,創新產品供給形式,增加體育服務和產品的有效供給,刺激體育消費增長,鼓勵體育消費政策的制定,充分刺激體育消費潛力以促進當前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全民健身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