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當我們消費的時候,是在為什么買單?在商品極度充沛的今天,線上線下的購物方式都越來越便捷多樣化,那么商家在激烈的競爭中該如何打動消費者呢?情懷或許是個不錯的答案,無論是新建的懷舊街區還是堅守的老舊商場,在那些能讓人誤以為發生了時空穿梭的場景里,用電子支付買一顆上世紀憑票購買的奶糖,的確是一種奇特的體驗。
大光明戲院、大頭貼、糧油店……從蘇州中心二期乘坐手扶電梯到負一樓,上世紀80年代的氣息撲面而來,就像愛麗絲掉進兔子洞一樣,現實逐漸與虛幻相融,地下世界里,是封印在記憶中的美好時光。

三輪車上堆滿各種老款的“大屁股電視”,灌籃高手、數碼寶貝、美少女戰士、圣斗士星矢等動畫片同時播放,是每一段暑假記憶的集中放送。在那些瘋玩到汗水打濕劉海的假日里,游戲廳是孩子們不可或缺的社交場所。誰能在街頭霸王里“搓”出最多連招,誰能打出太鼓達人的最高分,誰能在投籃機上接連命中,基本就能當上孩子王。
如今,當年的孩子王都成了大人,有不少還會帶著孩子來城市市集看看當年蘇州的模樣,比起如今青少年用電子設備交友的現狀,當年友情,是用一板一板大頭貼記錄下來的。相紙泛黃褪色,人情歷久彌堅,當城市已經生長出讓我們完全陌生的模樣時,幸好在城市市集的小小角落,還有個拍攝大頭貼的店鋪。
擁有水泥外墻的小樓陽臺上晾曬著鳳凰牡丹圖案的床單,小河對岸,是同校同學家住的地方,小巷子里傳出二八大杠車鈴聲時,樓里的孩子急匆匆關掉電視、打開作業……3000平方米的城市市集將蘇州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童年印象完整還原,同時兼具吃喝玩樂、游樂設施、生活服務和劇場,消費者在這種沉浸式的購物環境中,購買的不僅僅是服務和商品,更是奔流不回的時光。
“00后開始盤核桃了”這樣的話題有一陣占據了網絡熱度。在外行人眼中,文玩似乎是專屬于老年人的愛好,但在藝都古玩花鳥市場,琳瑯滿目的老物件卻構成了年輕人眼中極易出片的網紅打卡場所。
皮市街動遷時,不少花鳥魚蟲的商家都搬到了藝都古玩花鳥市場,而在這花鳥商場的負一層,則藏著一個充滿煙火氣的舊貨市場。書畫、相機、手表、衣服、樂器、家具、錢幣……那些算得上和算不上古玩的老物件,都被滿滿當當地陳列在各個攤位,等待著被人發現。

對于真正來此購物的人來說,抱著逛街的心態才能找到“淘”的樂趣。周末時,負一樓的攤位往往是最多的,本地大爺往往會背著手流連于瓷器、錢幣、字畫等傳統古玩的攤位前,碰到喜歡的再與攤主討價還價一番,頗有《古董局中局》小說里的神秘感。慕名來打卡的年輕人則更喜歡舊衣、舊百貨、舊首飾等原本并不會被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無論是價值不菲的瓷器字畫,還是幾十元一件的二手西裝,每一件舊物身上,都承載著一些故事和回憶,這或許就是大家口中“電影感”的來源,而舊貨市場的意義就在于讓蒙塵的舊物找到對它心儀的新主人,如此看來,琳瑯滿目的舊貨地攤也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驅車到橫涇舊木市場,引入眼簾的是成片的巨大工棚和一摞摞疊在一起的原木,彌漫著砂石的土路上,叉車來來回回,一點沒有網圖中沉靜、古樸的氣質。必須再往里走,走遍一個個看似黑漆漆的幽暗倉庫,就能淘到不少寶貝。
橫涇本地人鄒老板幾乎是第一批從事回收、販賣舊木的人,30年間,橫涇一帶逐漸形成了相應的產業鏈,市場影響力甚至輻射到了上海、無錫、杭州等周邊城市。

在橫涇舊木市場,大到灌溉農田的水車和用于隔斷房間的木雕花拱門,小到暖手爐、鼻煙壺,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淘不到的東西。鄒老板稱,從前橫涇舊木市場的買家多是有園林設計需求,因此像大的石雕、流水擺件是最暢銷的,最近幾年,隨著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小件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市場老板們也會有意多收購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湯婆子、小孩用的站桶、小的茶案,放在家里不占地方而且有實用性,非常受當下年輕人的歡迎。”除了恢復物品的原有功能,買家“腦洞大開”的舊物改造方式也讓鄒老板受了不少啟發:“有顧客買了御窯金磚回去當茶幾面,我也學了過來,蠻有味道的。”
橫涇舊木市場的店鋪大多昏暗,滿滿當當的花格窗和木頭家具把空間填滿,或許那些風塵仆仆慕名而來的人,都在等著一道光透過天窗射進來,正好打在自己心儀的物品上。
小學即將開學前,爺爺帶我到老式商場,把沒有柜臺高的我抱到玻璃臺面上,然后讓售貨員幫忙試穿并挑選出一雙合腳的小白鞋,這就是我關于上學記憶的開始,只可惜鞋早換了,商場也變成了菜場,似乎關于那個年代的一切都被時間吞沒了。
彩香新村里,一家老商場最近非常火,作為彩香新村的配套設施,彩龍商場在1983年開業時曾一度非常輝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家商場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規模不大的商場里,一樓售賣零食、糖果,二樓則完整保留著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紐扣、雪花膏、皮鞋、灶具、老式鐘表、湯婆子、掛歷、搪瓷小碗……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無論是格局布置還是柜臺貨品都保留著上世紀80年代的氣息。由于持續38年從未翻新裝修,商場里依舊保持著從前的裝修特色,在這里購物也仿佛穿越回了過去。
隨著商場在網絡平臺“出圈”,彩龍商場復古的氛圍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慕名而來。一樓零售雪花膏的柜臺前面,除了頭發花白的老街坊,還有不少拿著相機、手機拍攝的年輕人。一代又一代消費者養活一個堅守38年的小小柜面,這或許是蘇州獨有的人情味。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知止書店,這句話得到了具象化的體現:除了滿滿當當的書架、狹窄的走廊、昏暗的樓梯……各處都被舊書填滿了,就像每一個愛書之人的書房一樣。從武俠、藝術、文學到絕版連環畫,幾乎涵蓋各個年齡層、各種類型的受眾,細心翻找,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心儀的舊書,這里可以稱得上是“書蟲”的天堂。
在這個求新求變的快節奏時代,書似乎是永遠遺世而獨立的,那些愛書、藏書的人也在知止書店找到了屬于他們的靈魂棲所。在這里,有人搜尋絕版書,有人估算書籍的升值空間,有人為擴大知識邊界論斤買書,也有人等待著一場跨越時刻的精神對話。因為是舊書,不少書籍里的筆記、紙條,甚至涂鴉,也成了吸引一些消費者的理由。
多年下來,書店老板韓永也結交了不少愛書的好朋友。疫情期間,不少常客總是在微信上詢問新書到貨情況。于是,韓永就開始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新到的書,久而久之,韓永形成一系列的線上業務,如今有不少外地朋友也會在微信上聯系他購買舊書。
在時光的洪流中堅守,這家小小的書店如今更像一個老靈魂的庇護所和一個愛書人交流的線下平臺。

供銷社曾是60后、70后等一代人的兒時回憶,曾關乎每個家庭的吃穿用度。2022年11月初,位于鳳凰街221號的蘇州市供銷合作社門市部強勢“回歸”了,正對大門的位置,醒目地貼著“扁擔精神”“背簍精神”等字樣,琳瑯滿目的農副產品,不僅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采購,也讓不少90后、00后倍感新奇。
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重要經濟體,供銷合作社幾乎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強勢“回歸”,帶著不少新的性質和使命。如今的供銷社,商品多了,形式和渠道也多了,更加注重合作和惠民。
從1922年中國第一個合作社成立到如今,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商業模式“重出江湖”,帶來的是對農副產品供銷模式的全新探索。
在蘇州市供銷合作社門市部里,專門設有幫扶專區、革命老區、吳地儂香等特色農產品銷售展區。各地農產品,特別是需要幫扶地區的農產品得以直接進入供銷社門市部銷售,不僅能夠直接解決農產品銷售的問題,由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市民在供銷社也能買到更實惠、更優質的農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