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通訊員 蘇偉
下午4點半,蘇偉帶著記者走出教學樓,足球場上,穿著紅白球衣的孩子們正揮灑著熱汗,其中不乏女孩子的颯爽英姿。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相城區元和小學(以下簡稱“元和小學”)在各類校園足球比賽中屢摘桂冠,蘇偉無疑是欣喜的,他把元和娃當作是自己的孩子,一言一語透著濃濃的關愛和期望。

人物簡介相城區元和小學校長,先后獲得過“相城區首批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姑蘇教育拔尖人才”“省優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長”等榮譽。
美好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卻有許多感動,永駐心頭,久久不能忘懷。
1997年9月,蘇偉走上了三尺講臺,從教以來,擔任過教師、班主任、教研組長、中層干部等職務,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數學老師出身的他,卻有著文科老師般細膩,他關注學生身心健康、興趣愛好、人生志向,努力為孩子們的未來創造有利條件。
三年前的一次采訪,他說要讓元和小學的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數星星的孩子,如今,這個愿望實現了,在學校今年新落成的天文觀測站,孩子們親眼看到了月全食和月掩天王星的奇觀。扎根教育領域近二十五年,這位教育行者對教育有著十分獨到的理解。
多年以前,蘇偉工作的鄉鎮,關閉了一所非法的民辦教學點,為了保障教學點孩子受教育的權益,當地政府將學生全部轉入公辦學校,他任教的班級也接收了十來個孩子,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姓歐陽的小姑娘。
“第一次看見她時,她還是個三年級學生,個子小小的,穿著很樸素,甚至有些邋遢,膽子很小,躲在媽媽身后不敢露面,學習基礎也很差。后來經過了解,原來她是家里的老四,父母在工地打工很辛苦,保障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都很困難,更談不上對他們的學習輔導了?!钡屘K偉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自從轉入公辦學校的新班級后,在老師們的關心教育下,這個小姑娘進步很大。
“我親眼目睹了她的蛻變,衣著慢慢干凈了,講話聲音有了自信,臉上有了笑容,成績也從原來的個位數,慢慢能考及格了,到了五年級的時候,能夠達到優秀級別了。后來,也考到了區內的公辦中學,成績一直穩定。”在蘇偉看來,這就是教育的力量。他說:“正如我們元和小學的辦學理念:讀書成就自我,教育創造未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p>


誠如蘇偉所述,學校不僅是教學場所,也是學生的心靈棲息之地,心理輔導室、開放交流區、感統訓練區、融合教育班……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奔向未來的信心和能力。
當前,教育界正在熱議一個名詞:“未來學?!?。蘇偉認為,“未來學?!笔巧鐣D型、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個性化教育需求與日俱增的趨勢下應運而生的。
在他看來,未來學習場景是可以相互融通的,“以前,學生都是背著書包蹦蹦跳跳上學校。而未來,這樣的場景可能不再。孩子不用背著書包,而是帶著電腦、手機、Pad等各種移動設備走進課堂。因為在未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已經遠遠適應不了孩子們的發展需求?!?/p>
當然,學習場景的改變必然引來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可以通過移動設備來設計制作一些“微課”“慕課視頻”“翻轉課堂”等,學生可以依托學校提供的實驗室、未來教室、學習終端等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可以直接走入社會、走進工廠,開展實踐研究。當一份學習清單完成,則意味著掌握了技能,完成了個性化的學習。
但無論是學習場景還是學習方式的變革,都必須依賴于課程體系的重構聯結。“過去,教材是學生的世界;未來,世界將是學生的教材。任何時候,學生一定是站在教育的最中央,如何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篩選和學習,并且應用知識進行發明創新任道而重遠?!?/p>
蘇偉暢想著這樣一幅景象:未來的課程將根據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設置學習主題,通過跨學科的課程整合,在不同學科領之間建立聯系,促進知識的活化,加強知識學習向思維創新的遷移。
“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首批“江蘇省三星級智慧校園”、“蘇州市四星級智慧校園”、首批“蘇州市中小學創客實踐室建設實驗學?!薄⑹着疤K州市機器人教育實驗學?!薄幌盗袠s譽的背后蘊藏著一套創新辦學邏輯。
從建校之初,蘇偉就十分推崇多學科融合教學,在抓穩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科技教育,他牽頭組建了一支科技教學骨干隊伍,將STEAM教學、機器人、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學校校本課程。作為蘇州市率先將Python引課程入小學課堂的學校之一,組建了金磚工坊、無人機、Python人工智能編程班等,經過多年努力,在區、市、省、全國(國際)級學生機器人、人工智能系列競賽中實現了一等獎的大滿貫,總獲獎超過400人次,以機器人、人工智能編程教學為主導科技教育已經成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目前,正在爭創蘇州市人工智能實驗學校。
記者了解到,接下來,元和小學將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擬在校園內建設WER創客教學實驗基地。
事實上,多年來,蘇偉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步伐,在他的帶領下,元和小學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天文科普教育,2019年成為蘇州市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今年建成的校園天文觀測站,在孩子們心中播撒天文種子,種下科學之花?!拔覀兊脑屯拚娴目梢阅弥煳耐h鏡去數星星了!”他興奮地說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業界也有一些專家提出,未來的學校,應當沒有圍墻的,是無邊界的。那么,如何打破校園的圍墻,把一切有利的社會資源引入學校,為學生打開世界大門,實現教育的多元化呢?
對此,蘇偉有著獨到的見解。
“未來應當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走進博物館,走進各種他們想去的地方,讓各種有用的資源與校園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為學生創設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比如和御窯金磚博物館、孫武紀念園、元和文創園,還有王建江的緙絲工作室、陸慕泥盆工作室等‘相城十絕’傳承人工作室,建立合作關系,經常性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自然、社會、歷史和未來?!?/p>


在蘇偉看來,未來的教育,應當著眼于人的培養。他說:“不管技術如何發展,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人。基于這樣的培育目標,我們學校開設了大量的校本社團課程,有傳統體育、藝術社團,旨在培養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面對未來,我們也開設了如智能機器人、智能無人機、智能汽車等科技類社團,嘗試開展智能化教育,讓學生從小養成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奠基?!?/p>

Know more 校長問答
Q:在您心中,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A:在我心中教育的本質是以美好的品德影響人,以科學的知識塑造人,以有趣的靈魂喚醒人。培養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個性發展的人,使整個社會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才是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Q:您最希望孩子們在學校有何收獲?
A:孩子在學校應有的收獲,或者是學校存在的最大意義,首先要學會做人,如何讓學生從生物意義上的人,逐漸成為社會意義上人,這是所有學校、教育工作者的最大使命;第二要學會學習,“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真正愛學習、會學習,擁有自己汲取知識的能力,這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第三要學會拼搏,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不勞而獲的成績,每一分進步,背后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辛勤努力;第四要學會擔當,責任意識是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十分重要,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
Q:您認為我們應當如何用教育打開孩子的生命視野?
A: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生命個體的特殊性、閃光點,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用鼓勵的言語激勵孩子。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可貴以及每個生命所肩負的責任,激勵學生要做有責任感的社會人;通過學科聯系生活、跨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學校與社會實踐基地的課程建設,讓孩子們意識到生命的奇特性和多彩性;通過學科周、社團和比賽等多種比拼活動,讓孩子的個性得以發揮,在活動中綻放精彩的生命。
Q:您認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A: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教育的兩翼,各有其側重,是互補和合作關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兩者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
在孩子沒有進入學校之前,家庭教育為主導,突出在“育”上;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后,學校教育成為主體,主要突出在“教”上,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起到輔助作用,家長和老師要經常保持溝通,把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看待孩子間的差異性,挖掘潛力,并且給予信任和鼓勵,讓其能夠發揮特長。事實上,孩子將來成為“將軍”或“士兵”,對于社會來說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Q:您認為,當今時代對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A:隨著社會不斷變革,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學習知識的模板式教育,而是發展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綜合教育,要著重于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人才。同時,老百姓也迫切需求高質量的學校教育。
Q:目前,教育者正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A: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想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評價模式,進一步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質量觀,加強基于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這就需要教育者終身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學習新技能、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