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婧茸 攝影 王敏 通訊員 夷亭軒
前兩年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當時很多蘇州市民了解到,自故宮啟動文物修復以來,其中古畫修復所用的顏料都是來自于蘇州唯亭的百年老店姜思序堂。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期間,央視播放的專題系列片《當非遺遇上冬奧——顏色》又一次聚焦了“姜思序堂”的傳統國畫顏料。
以制作傳統國畫顏料聞名的姜思序堂,其國畫顏料的制作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崇禎年間,由蘇州進士姜圖香的后人始創。該技藝于2011年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初期只是小規模制作,主要用于分贈友人,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姜氏在蘇州閶門內都亭橋設了鋪面,開始轉向國畫顏料的專門制作與專業經營,品牌開始打響。因姜圖香這一宗支的堂名為“思序堂”,所以便以“姜思序堂”命名。
400年來,姜思序堂堅持守正創新、固本培元,一直傳承古法制色技藝,通過礦石、動植物來制作國畫顏料,成為蘇州現存商鋪中歷史第二悠久的老字號。
張佰林,蘇州唯亭人,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在姜思序堂,匠人們采石、研磨、下膠、沉淀、煎煮……堅守著傳統工藝,行走在山水間,采擷絢爛色彩,留住四季表情。
“與化工顏料不同,姜思序堂的顏料屬于礦物顏料,其色彩鮮艷,穩定性極佳,即使歷經千年仍能色彩煥然。”張佰林強調,這離不開所有傳人自古以來堅守的“匠人”精神。“從粉碎、研磨,到沉淀、煎煮,再到攤膏、晾干、剪膏……十余道工序都必須一絲不茍,做到極致。一批顏料的制作,通常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所以,姜思序堂的顏料產品有著浮現光澤、輕細若塵、入水即化、與墨相融、著紙能和、經久不變的特點。其制作的書畫印泥不滲油、不嵌章、耐曬、色澤莊重。近現代書畫名家劉海粟、黃胄、吳作人、唐云等在書畫作品廣泛使用“姜思序堂”所制產品。
邁入花甲之年的張佰林告訴記者,自己的38年光陰,都磨進了鐘愛的顏料制作。
1984年,26歲意氣奮發的張佰林被調入姜思序堂分廠工作,開啟了他與顏料的緣分。從最基礎的學徒做起,張佰林師從蘇州市級非遺傳承人——蒲家溶。后來由于各種原因,蘇州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廠生產經營相當困難,2005年破產。作為廠里老員工和國畫顏料技藝傳人,張佰林不忍心這么好的技藝和品牌就此消失,于是,他決定要為這一老字號做點什么。2011年,他經過多方努力,終于獲得姜思序堂品牌經營權,注冊成立蘇州姜思序堂國畫顏料有限公司,打算重新激活姜思序堂國畫顏料生產制作。
從員工轉變到經營管理者,諸多困難等著張佰林去克服。傳統的國畫顏料制作工藝講究、工序復雜,光研磨這一步,就要每天磨8小時,要連續20天以上,才能磨到上面浮現磦光,達到畫家要求的使用細度。整個過程多半手工操作,對經驗和技藝的要求非常高,還得耐得住辛苦、勞累、骯臟和寂寞。剛接手姜思序堂時,張佰林和妻子幾乎天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十一點,研磨、晾曬、剪膏……周而復始。
張佰林告訴記者,姜思序堂獨占鰲頭的秘訣在于所有顏料都堅持采用天然原料。比如青綠色原料大多來自山林深處的銅礦石——孔雀石;花青原料來自于一種名叫“蓼藍草”的植物……“國畫顏料制作工藝大多依賴手工,制作繁雜,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現在,雖然面臨部分原料日見匱乏等不利因素,但在一代代姜思序堂人的堅持下,這門技藝扎根吳地。作為老字號的傳承人,我很感激這項事業,它讓我的人生如同這顏料一般多彩豐富。”
一直以來,張佰林堅持不懈地傳承著傳統國畫顏料的古法制作技藝。如今,他的兒子張磊開始接手姜思序堂。這讓張佰林倍感欣慰。
2009年的暑假,張佰林帶著正在讀大四的兒子去北京參加文房四寶展會。“當時我負責收銀,兒子負責發貨。一天下來銷售額就達到了30萬,兒子更是精疲力盡,一分鐘都沒有歇。就是這次,兒子發現這門技藝受人歡迎,感受到了傳承的迫切性,再加上從小受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他決定畢業后繼承這份事業。”
如今,張佰林的兒子張磊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古法技藝,同時他還對顏料品類進行了創新。在2015年,姜思序堂根據市場需求推出了更便捷的膏狀顏料。在銷售模式方面,姜思序堂也進行了創新。除了常規的文房四寶店鋪,姜思序堂還進駐了誠品生活蘇州等現代商業綜合體。
為了拓寬銷售,姜思序堂先后開通了多個電商平臺,隨著網店的業務量逐漸增加,顏料的市場被打開,不時還會有海外的訂單,進一步推動了傳統國畫顏料走出國門。同時,姜思序堂的年銷售額也逐年增加,2021年達到了800萬元,原本小眾的傳統國畫顏料受到越來越多的“圈外人”喜歡。
此外,姜思序堂傳統國畫顏料還走進了唯亭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位于唯亭工業坊的姜思序堂制作工坊成了孩子們參觀體驗的基地。通過“零距離”的體驗,讓更多人知曉傳統國畫顏料的制作技藝及文化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