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娥,尹素芬,王國軍,李云,李小剛,申寶峰,黃斌
(1.漢中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陜西 漢中 723000;2.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陜西 漢中 723000;3.漢中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陜西 漢中 723000)
陜西省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的漢中、安康,該區域海拔650 m以下,為平川稻作區一年兩熟,實行稻-油或稻-麥輪作制,水稻品種以雜交秈稻為主[1]。泰優037(TX037)為中秈型晚熟雜交水稻品種,是漢中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不育系秦香22A與恢復系R037雜交測配而成,具有產量高、米質優、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等優點,2017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陜審稻2017006)。該品種適宜在海拔650 m以下的陜南稻區及同生態類稻區種植,審定后進行示范推廣,深受種植戶和廣大人民群眾喜歡,2018—2021年在陜南已累計推廣4.8萬hm2,平均產量8.9 t·hm-2,成為該地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質雜交稻品種,共增加經濟效益6 263.1萬元。
由漢中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D297A和泰香22B(粵豐B/內香2B//D297B)選育的三系不育系。
2001年夏季,漢中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湖南懷化芷江作物研究所提供的保持系中間材料粵內22B(粵豐B×內2B)作母本,D297B作父本進行雜交,同年冬季在海南三亞用F1作父本與D297B回交。2002年春季在漢中種植回交分離群體,利用定向擇優選擇技術,選取株葉形態優良的單株作父本再與D297B回交。經過4代回交和定向擇優選育,獲得抗病優良株系進行自交、與D297A回交,經過4 a 8代自交和回交以后,對保持不育徹底的株系再進行連續回交,至2005年秋季獲得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性穩定,敗育徹底,抗稻瘟病的不育系泰香22A;對連續多代自交,性狀完全一致,農藝性狀優良,抗稻瘟病的父本命名為泰香22B。2011年泰香22A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組鑒定。
由漢中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R737和R031雜交選育而成。
利用攜帶抗稻瘟病基因的材料測配組合,選擇聚合pi-9、pi-ta、pi-b和pi-km基因。利用分子標記對F4分離群體的128個綜合性狀表現好的單株進行檢測,有20株同時含有pi-b(純合)和pi-km(純合)抗病基因。
2006年夏季,漢中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自育恢復系R737做母本,用中稻恢復系R031作父本進行人工去雄、雜交套袋。2006年冬將F1代種植混收。2007年春至2010年秋,經4 a 8代漢中、海南連續加代種植,采用分子標記、人工接菌加壓[2]和田間自然誘發稻瘟病的方法,擇優定向選擇,選出20個性狀各異的優良單株,依次編號為031、032、033、034、…、050。2010年夏季用這20個恢復系單株同中9A、粵豐A、天豐A、宜香1A、泰香22A、泰香45A、內香5A、川香A、昌豐A等不育系進行測配,2010年冬季在海南進行組合鑒定,037能使不同不育系恢復結實,且所配組合結實率高、生育期短、抗性好、米質優,將037選作一個新的恢復系,命名為R037。
2010年夏季,用公司新育成定型的20個恢復系同8個不育系進行測配,冬季在海南進行組合鑒定,發現泰香22A和R037組配表現突出,2011年進行小面積制種,暫定名為TX037。2012年進行多點品比試驗,6點667 m2平均產量637.8 kg,比對照汕優63增產7.9%,生育期151 d,比汕優63長1 d,抗病性強于對照。2013和2014年參加陜西省水稻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4年同時參加陜西省水稻品種生產試驗。2017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品種審定,定名為泰優037(圖1)。

圖1 組合的選育系譜
2013年參加陜西省水稻區試中秈遲熟C組試驗中,667 m2平均產量658.9 kg,比對照汕優63增產8.3%,居13個品種第2位。2014年667 m2平均產量627.6 kg,比對照汕優63增產6.8%,居區域試驗C組14個品種第3位。在2 a陜西省水稻品種區試中,667 m2平均產量643.3 kg,比對照汕優63增產5.0%,2 a共10點次試驗,10點次全部增產,增產點次率100%(表1)。

表1 組合的區域試驗產量結果
2014年參加陜西省水稻品種中秈遲熟生產試驗,667 m2平均產量543.8 kg,較對照汕優63增產4.33%,居參試4個品種第2位(表2)。

表2 組合的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葉色中綠,葉片短,葉緣鈍鋸齒狀,株高121 cm,主莖15~16片葉,節間不外露,抗倒伏,穗層整齊。667 m2有效穗16.64萬。柱頭無色,花藥黃白色。穗長26.8 cm,每穗總粒數185.3粒,實粒數154.3粒,結實率83.3%,千粒重29.5 g,穎尖無色,長粒型,長寬比3.0。穎殼亮黃色,籽粒飽滿,品質優。葉片直立,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莖桿粗壯,抗倒力強,成熟轉色佳。
全生育期平均為151.8 d左右,較對照汕優63早熟3.2 d,播種至齊穗平均為123 d。
由表3可知,農業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依據NY/T 593—2013《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的檢測結果,泰優037品質指標中的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長、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長寬比等指標均達優質二級及以上標準,堿消值為三等,綜合結果為符合優質三等食用長粒形秈稻品種品質規定要求。

表3 2019年組合的米質檢測結果
2012年、2013年利用分子標記檢測了泰優037稻瘟病抗性基因[3-6],結果表明,泰優037聚合了Pib、Pi9和Pik-m共3個抗病基因,對照汕優63只檢測到1個抗病基因Pib。
2013、2014年泰優037穗頸稻瘟病病穗率分別為17.3%和21.4%、病級為5,對穗頸稻瘟病表現為中感,強于對照汕優63;2013、2014年紋枯病病情指數分別為21.0和58.8,病級分別為3和5,對紋枯病表現為中感,強于對照汕優63(表4)。

表4 組合的抗病性鑒定結果
泰優037全生育期比汕優63短3.2 d,適宜陜南漢中、安康海拔650 m以下的丘陵、平川稻區種植。該品種屬高產、抗病、優質型雜交水稻品種,667 m2產量643.3 kg,高產栽培可達650 kg以上。2018—2021年泰優037在陜南的漢中、安康兩地已累計推廣4.78萬hm2,成為該區域種植面積最大的優質雜交稻品種,4 a增加經濟效益約6 263.1萬元(表5)。

表5 2018—2021年陜南示范推廣面積與效益
科學制定父母本播差期,確保父母本花期相遇。一期父本3月28日播種,二期父本4月5日播種。母本5月1日播種,父母本播期差33 d,能確保花期相遇。
合理父母本行比。高產制種父母本行比應為1∶10,父本株距25 cm,母本行株距19 cm×15 cm。
科學施肥。底肥667 m2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 kg,父本插秧后5 d順行667 m2施尿素3 kg,母本插秧后5 d 667 m2追施尿素8 kg。
適當割葉。割葉合適的時間在母本抽穗10%左右,人工或機械割去劍葉葉長1/3的葉尖部分[7]。
巧用“九二○”。母本抽穗期667 m2用“九二○”12 g,分2次施用,打破包莖提升穗層,利于授粉提高制種產量。
適時育秧,陜南于4月上旬地膜育秧,或溫室兩段育秧[8]。
合理密植,適宜的行距為25 cm,株距為17 cm,每穴插8~10個基本苗。
合理施肥,施肥原則是重底肥早追肥。底肥一般667 m2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 kg,插秧后7~10 d 667 m2追施尿素6.0~10 kg。
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施用除草劑,及時防治稻水象甲、稻薊馬、稻螟蟲、稻蝗等害蟲[9],科學灌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