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李水琳,錢瓊秋,陳再鳴*
(1.金華市挺美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金華 321000;2.浙江大學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3.浙江農藝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
杏鮑菇(Pleurotuseryngii)屬側耳科、側耳屬,亦稱刺芹側耳、平菇王[1],因其菌肉肥厚,口感如鮑魚,又具特殊的杏仁香味而得名。近年來,杏鮑菇的商品性獲得了市場廣泛認可,已成為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主要菇種之一[2]。但國內商業栽培的杏鮑菇種源一直依賴國外引進[3-6],來源較為單一,尤其是適宜工廠化袋栽模式的優質杏鮑菇品種缺乏,嚴重制約了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的效益提升和產業發展[7-8]。為有效破解這一產業“卡脖子”難題,本研究從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引進了自主培育的杏鮑菇優新品種天鳴1號(浙認菌2018001),通過2 a的栽培示范,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為金華市杏鮑菇工廠化袋栽探索出了一種優質高產新型栽培技術模式,這將有力促進金華市工廠化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供試杏鮑菇品種天鳴1號(浙認菌2018001)引自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食用菌研究中心。
所用儀器有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高速冷凍離心機、電泳儀、水平電泳槽、紫外分光光度計、2300 kjeltec Analyzer Unit自動定氮儀、FOSS 2055脂肪測定儀、FOSS 2010纖維測定儀、210 Plus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SYKAM 433D氨基酸分析儀等。
PDA培養基為馬鈴薯200.0 g·L-1、葡萄糖20.0 g·L-1、KH2PO41.0 g·L-1、MgSO4·7H2O 0.5 g·L-1、瓊脂20.0 g·L-1。原種、栽培種培養基為棉籽殼45%,木屑35%,麩皮20%,含水量60%±1%。出菇栽培袋培養基為棉籽殼48%,木屑35%,麩皮10%,玉米粉5%,石灰2%,含水量60%±1%,低壓聚乙烯薄膜袋規格為18 cm×35 cm,料重1.2~1.3 kg,料高18 cm,抽真空高壓滅菌1.5 h,冷卻后接種、培養。
1.2.1 固體三級菌種的制作
將天鳴1號母種按無菌操作程序接入母種培養基中,常規培養,淘汰不典型菌落,選正常菌落繼續轉接到常規固體原種、栽培種培養基中,培養后制成固體栽培種備用。
1.2.2 栽培條件控制
出菇栽培袋接種后前7 d溫度控制在20~22 ℃,菌絲定植后,袋內溫度不超過24 ℃,長滿菌袋3/4左右移入定植庫,滿袋后,進入后熟期,控制溫度23~25 ℃,后熟10 d后進行開袋。
將后熟后的菌袋移入出菇室,進行催蕾管理。打開菌蓋,去除菌袋表面老化菌絲。開袋后前2 d控制溫度在18~20 ℃、濕度95%左右,不通風。第3~10 d溫度穩定在14~16 ℃,濕度85%左右,適當光照、通風;菌絲變白并扭結形成原基,第10~13 d濕度維持在90%~92%,CO2濃度0.10%~0.15%,光照300~500 lx,2 h·d-1。
伸長期控制空氣濕度90%~95%,CO2濃度提高至1 500~2 000 μL·L-1,根據菌蓋大小調節光照時間,經過22~25 d,柄長13~15 cm、菌蓋直徑3~4 cm未開傘時及時采摘。
試驗采用單因子設計,每組100袋,重復3次;2個對照品種為興科11、磐興1號(均引自浙江大學食用菌研究中心)。營養生長期記錄菌絲萌發、生長速度、滿袋時間、后熟時間及成品率等指標;生殖生長期記錄出菇時間、菇蓋直徑、菇柄長度、菇柄直徑、產量及轉化率。
蛋白質含量的測定采用GB 5009.5—2010;粗脂肪含量的測定采用GB/T 15674—2009;粗纖維含量的測定采用GB/T 5009.10—2003;灰分含量的測定采用GB/T 12532—2008;粗多糖含量的測定采用NY/T 1676—2008;氨基酸含量的測定采用GB/T 5009.124—2003。
試驗數據分別采用Excel 2003和IBM Statistics 20.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天鳴1號菌落在PDA培養基培養時,菌絲體表現潔白、平展、氣生菌絲中等(圖1中A),生長速度為4 mm·d-1,培養基中無色素分泌,無星網狀菌落(無性孢子產生)產生現象。菌絲顯微結構顯示(圖1中B),菌絲直徑主枝8~10 μm、分枝5~7 μm,分枝間距610~690 μm,分枝角度42°~45°,菌絲細胞內均有2個細胞核,核直徑2.1~2.9 μm,菌絲細胞間有隔。3 000倍電鏡觀察,可見明顯鎖狀聯合(圖1中C)。

A—菌絲;B—菌絲顯微結構;C—鎖狀聯合。
天鳴1號子實體叢生,中偏小;菌蓋直徑3.0~4.9 cm、厚度0.9~1.6 cm,初半球形,后漸展開,成熟時頂部多為平展,淺栗色;菌柄中,棍棒型,規整、勻稱,直徑1.9~3.5 cm、長8.7~14.2 cm,多中生,有的偏生,白色,實心;無菌環或菌幕,菌褶延生、密集,乳白色,不等長(圖2中A);孢子印白色(圖2中B),孢子橢圓形或近紡錘形,孢子表面有脊狀凸起,大小為3.15 μm×6.69 μm(圖2中C)。

A—菌褶;B—孢子印;C—孢子形狀。
從天鳴1號和2個對照品種興科11、磐興1號栽培試驗結果顯示,在營養生長期,天鳴1號菌絲萌發快,菌絲潔白、均勻,無斑點狀現象出現,生長速度4.1 mm·d-1,滿袋時間比對照興科11縮短2 d,比磐興1號縮短6 d;從后熟時間看,天鳴1號和對照興科11均為10 d,而磐興1號為12 d。最后從菌袋成品率分析,天鳴1號菌袋達到99.5%,優于2個對照品種(表1)。天鳴1號菌絲體的上述性狀指標顯示,其菌絲體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和較強的抗性,具有了高產優質的條件。

表1 天鳴1號和對照品種菌絲體營養生長比較
從生殖生長期各指標分析,天鳴1號全生育期為63 d,與對照品種興科11和磐興1號差異不顯著。從子實體形態發生看,天鳴1號原基發生量中等,從原基到成菇階段管理時不需要疏蕾,成熟子實體以叢生或單生為主,菇體大小適中,菌蓋呈淺栗色,柄白色、平滑,朵型優,畸形菇少;對照品種興科11原基發生量大,從原基到成菇階段管理時要通過疏蕾才能保證形成正常形態的商品菇,畸形菇率為5%;對照品種磐興1號子實體群生或單生,柄較粗且多凹凸,畸形菇比例到達10%,商品性較差。從產量看,在工廠化標準栽培模式下,天鳴1號2潮菇總產量達到每袋329.2 g,總生物轉化率73.2%,比對照興科11和磐興1號分別增產8.9和8.7百分點(表2)。

表2 天鳴1號和對照菌株產量比較
與2個對照品種相比,在感官性狀方面,天鳴1號商品性好、朵型優,菇肉細嫩、白色,具良好杏仁味;理化成分檢測結果表明,天鳴1號含蛋白質2.14%、粗纖維1.2%、粗脂肪0.6%、灰分0.58%;在粗多糖含量上,天鳴1號高達8.32%,比對照興科11高2.90百分點,比磐興1號高1.12百分點(表3),這顯示了其在降血糖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的應用前景。

表3 天鳴1號和對照品種子實體理化成分比較
從氨基酸含量檢測結果(表4)分析,天鳴1號子實體的氨基酸總量達到1.82%,高于2個對照品種;氨基酸種類有16種,其中包括賴氨酸、亮氨酸等6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在呈味氨基酸方面,天鳴1號的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等鮮味氨基酸及甘氨酸等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2個對照品種,說明其在食用口感方面有較好的優勢。

表4 天鳴1號和對照菌株子實體氨基酸含量比較
天鳴1號是浙江大學食用菌研究中心采用單孢雜交+紫外誘變選育的杏鮑菇新品種[9-11],于2018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12-13]。從本次引種試驗結果看,天鳴1號在工廠化周年栽培模式下,顯示了較好的推廣前景[14-18]。
從農藝性狀看,天鳴1號營養菌絲體生長快、抗性強,菌絲滿袋時間短、菌袋成品率高[19-25];在生殖生長方面,菌袋后熟期較短,子實體表現為叢生或單生,幼菇成活率高,畸形菇比例低,栽培時可采用免疏蕾、整叢采收方式,這樣既可獲得優質高產商品菇,又簡化了栽培工序,提高栽培效率,還可有效避免疏蕾操作引起的細菌性病害,降低了生產風險。
從品質特性看,天鳴1號子實體品質優良,在感官性狀方面呈現出朵型優、杏仁味強的特點;在有效成分方面表現為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因而菇體具有細嫩、鮮甜的風味;尤其是在多糖含量方面顯著高于對照品種,這顯示了其良好的功能開發特性。據金銘等[26]報道,杏鮑菇多糖對人體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防止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降血糖、護肝等多重效果,杏鮑菇堿提多糖有降低血脂、抑制小鼠體重增加,并使血漿胰島素水平、血清甘油脂、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小鼠爆破血糖水平下降,進而控制小鼠的血脂水平,并起到預防腦血栓、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杏鮑菇多糖能降低由于腎上腺素和葡萄糖所致的高血糖,磺化后的杏鮑菇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此外,有報道[26]顯示,杏鮑菇有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對人體有益的功能特性,這為天鳴1號等優良新品種的功能特性進一步發掘和相關深加工產品研發提供了更深入和廣闊的探究空間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