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剛,張春花
(唐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Q420B熱軋角鋼主要為鐵塔用國網角鋼,用于輸變電鐵塔,據統計數據顯示,在同樣的載荷設計下,使用Q420級角鋼代替Q345級角鋼可平均降低用鋼量20%左右,一旦由于角鋼塔存在缺陷導致失效,將引起角鋼塔的變形倒塌,威脅到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1-2],輸電鐵塔用角鋼主要采用熱浸鍍鋅防腐,表面不能有影響鍍鋅的缺陷,Q420B鋼最常見的表面缺陷就是表面結疤與凹坑,其產生的原因復雜,受設備及工藝操作等的影響[3-9]。某鋼廠在對∠200 mm×24 mm的Q420B熱軋角鋼酸洗后發現上表面有凹坑及結疤缺陷,在缺陷部位取樣進行成分分析、金相觀察、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分析等檢測,分析缺陷形成的原因,提出改進措施,進行表面質量優化。
凹坑及結疤缺陷在角鋼上表面酸洗后發現,形貌見圖1,結疤缺陷呈舌狀、塊狀嵌在角鋼表面,大小厚度不一,不翹起,單個片狀,分布不規則,常伴有粗糙的麻點狀表面,表面可看到細小紋路與塊狀鱗片的分布與形貌,凹坑缺陷表面塊狀凹陷,無規律分布在角鋼表面。

(a)塊狀結疤
煉鋼采用電弧爐冶煉,連鑄使用4機4流,鑄坯坯型為200 mm×380 mm。軋鋼采用全氧加熱爐加熱,角鋼規格為∠200 mm×24 mm,開軋溫度為1152~1176 ℃,精軋溫度1040~1072 ℃,自制穿水后,上冷床溫度為847~929 ℃,軋制道次為粗軋5道,精軋6道。
在有缺陷的角鋼上進行取樣,使用瑞士ARL公司ARL 4460型直讀光譜儀進行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可見缺陷角鋼符合國標GB/T1591的要求。

表1 缺陷角鋼的化學成分 單位:%
使用德國ZEISS公司的AXIOTECH型金相顯微鏡進行截面分析,結疤處氧化鐵皮厚度為220 μm,且距離上表面3.5 mm位置存在大量條狀夾雜物,表面有斜30度角的壓入,內部組織為鐵素體+珠光體,晶粒度9.5級,帶狀組織2級,見圖2。

(a)結疤厚度200X (b)條狀夾雜物100X
使用德國Zeiss公司的SIGMA-HD型場發射掃描電鏡進行能譜分析,表面結疤處成分只含有Fe、O元素,鋼基體內部壓入物成分也只含有Fe、O元素,延段為氧化鐵壓入。凹坑表面缺陷處除含有Fe、O元素,還含有Si、Ca、Na、Mg、Al成分,樣品內部夾雜物成分為含有Si、Ca、Mg、Na、Al元素,其成分構成與保護渣相近,電鏡下形貌見圖3,保護渣能譜圖見圖4、圖5,保護渣化學成分質量分數見表2。

(a)正常鐵皮表面 (b)結疤表面 (c)鐵皮深入基體

圖4 內部保護渣能譜

圖5 表層殘留保護渣能譜

表2 保護渣化學成分 單位:%
檢驗結果表明,該角鋼化學成分符合國標要求,金相組織正常。結疤表面壓入物只有Fe、O元素,表明不是保護渣導致的,是氧化鐵皮壓入導致;凹坑處表面及試樣內部含有Si、Ca、Mg、Na、Al元素,其中Ca和Si為主要成分,分別為17.27%和14.16%且鈣硅比為1.22,折合成氧化物其堿度R=CaO/SiO=0.80,這個堿度在0.5~2之間[10],可以確定就是保護渣,故判斷Q420B熱軋角鋼表面凹坑是由結晶器保護渣卷入鋼液造成的表層卷渣。下面分別對氧化鐵皮壓入和保護渣卷渣進行分析。
熱軋鋼材從熱軋生產線上產出冷卻至室溫后,其表面氧化鐵皮一般由三層鐵的氧化物組成,最外層為較薄的Fe2O3,中間層是Fe3O4,最內層為較厚的FeO[11-13]。氧化鐵皮從產生類型分為一次、二次、三次和四次氧化鐵皮。一次氧化鐵皮是在加熱爐內由于鋼坯加熱的氧化形成的鐵皮,在板坯出爐時表面會形成厚達2~3 mm的氧化皮,在粗軋機之前采用高壓除磷箱(PSB)去除。二次氧化鐵皮是在由粗軋過程中帶鋼氧化形成的鐵皮,粗軋一般經過5~7個道次,粗軋后形成的氧化皮厚度約為100 μm,在精軋機入口前用高壓除磷箱(FSB)進行徹底清除。三次氧化鐵皮是在精軋過程中帶鋼氧化形成的鐵皮,厚度約為7~15 μm,精軋中,在F1至F2機架出口用高壓水除磷噴嘴(IFSB)去除。四次氧化鐵皮是終軋、卷曲后至室溫形成的鐵皮,尤其在中段層冷之前,氧化皮的生長速度較快[14-15]。由截面電鏡檢驗可知,鋼表面有氧化鐵深入鋼基體,導致氧化鐵皮增厚出現結疤,根據氧化鐵皮大于100 μm時為一次氧化鐵皮,故根據表面形貌與氧化鐵皮厚度220 μm可判斷結疤為一次氧化鐵皮。由于氧化鐵皮材質硬而脆,塑性較差,無法與基體同步延伸,故經軋制后,鐵皮呈顆粒狀,軋制過程中表現為擠入鋼基體內部,沿軋制方向分布,有一定的方向性與角度。
形成原因:鋼壞出爐溫度過高導致一次氧化皮難以剝離,后續因除鱗不徹底,會殘留一定數量的FeO,氧化鐵皮材質硬而脆,塑性較差,無法與基體同步延伸,故經軋制后,鐵皮呈顆塊狀結疤。加熱溫度越高,停留時間越長生成的氧化皮量越多,加熱溫度加熱時間與板坯氧化皮厚度(氧化燒損)呈指數關系。該批鋼的Si含量為0.268%,加熱溫度為1250 ℃,有研究表明[16],當Si含量高于0.2%的鋼在加熱時,在1220 ℃氧化鐵皮熱平衡狀態為FeO+液態Fe2SiO4(硅橄欖石),通過利用FactSage軟件計算FeO-SiO2平衡相圖[17],見圖6。

圖6 FeO-SiO2平衡相圖
顯示出氧化鐵皮與基底金屬界面會產生層狀的硅錳橄欖石相Fe2SiO4的熔點為1188 ℃,軋制前液態Fe2SiO4將FeO晶粒包圍住,形成FeO/Fe2SiO4的共析產物,凝固后形成類似錨狀形貌,將FeO層釘扎住,導致氧化鐵皮對基底金屬的附著力增強,釘扎住的FeO很難在除鱗中完全被除掉,粗軋時留在表面或壓入鋼內部,鐵皮壓入示意圖見圖7。

圖7 鐵皮壓入示意圖
使用打板測試爐后除鱗情況,發現生產問題爐次的除鱗效果要弱于正常水平,打板測試具體結果見圖8。

(a)缺陷角鋼測試結果 (b)正常測試結果
預防鐵皮壓入措施:降低加熱溫度縮短保溫時間,在實際生產中,將加熱溫度由1250 ℃降到1200 ℃,采用鋼坯熱裝,加熱時間由2小時縮短到1.5小時,避免長時間高溫加熱導致硅橄欖石產生,減少一次氧化鐵皮厚度量,保證爐后除鱗效果,消除了氧化鐵皮壓入。
在軋制過程中,卷入的保護渣與基體變形不一致,逐漸在基體中形成分層,軋制后期保護渣層逐漸露出帶材表面,脫落后形成凹坑缺陷,見圖9。

圖9 凹坑形成示意圖
形成原因:浸入式水口的浸入深度對流股沖擊深度、液面波動、表面流速和卷渣均有重要影響[18-19],隨水口浸入深度減少,結晶器表面的流速和液面波動增大,液面上的保護渣層越來越不穩定,容易被沖開,從而造成液面的裸露。這是因為在水口浸入深度減小后,流股出口到液面的距離減小,上升流沖擊液面的強度因而加大,使表面流速和液面波動增加,在剪切力的作用下,液態渣層被從結晶器兩端推向水口方向。鋼液從水口流出的同時,上方形成負壓區,負壓區下的旋渦在能量達到一定強度時,澆鑄過程結晶器保護渣流動性惡化,保護渣吸收浮渣和夾雜物能力降低,結晶器鋼水表面波動大,保護渣會被帶到結晶器深處而形成卷渣,圖10是保護渣卷渣示意圖[20]。

圖10 結晶器卷渣示意圖
預防卷渣措施:結晶器保護渣卷渣與保護渣的物化性能有直接關系,尤其是鋼渣界面張力和黏度,增大鋼渣界面張力能有效防止液渣被撕裂的概率,選取合適的保護渣[21],能有效控制結晶器鋼水表面波動,可以促進渣鋼的有效分離,提高黏度減少彎月面“彎月鉤”的形成,可以減少保護渣卷入的機率,針對保護渣進行優化,提高了保護渣的粘度及其它成分,見表3。另外,方坯浸入式水口的浸入深度如果小于60 mm,會造成保護渣強烈翻卷,造成卷渣,將浸入式水口的浸入深度從50 mm調到75 mm,減少結晶器鋼水表面波動,消除了卷渣缺陷。

表3 保護渣成分優化
通過對Q420B熱軋角鋼工藝優化后生產的熱軋角鋼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熱軋表面質量良好,未見凹坑或結疤缺陷,酸洗后表面平整,在鍍鋅后未出現明顯鍍不上或漏鍍現象。
(1)采用鋼坯熱裝,將加熱溫度降低50 ℃,從1250 ℃降到1200 ℃,加熱時間由2小時縮短到1.5小時,避免長時間高溫加熱導致硅橄欖石產生,減少一次氧化鐵皮厚度量,消除了一次氧化鐵皮壓入引起的結疤缺陷。
(2)針對鋼種選用合適的保護渣,提高了保護渣的粘度,由0.295提高到0.45,水口浸入深度從50 mm調到75 mm,有效控制結晶器鋼水表面波動,消除了卷渣引起的凹坑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