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強
(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 518035, 深圳∥工程師)
在城市軌道交通FAO(全自動運行)線路中,列車以FAM(全自動運行模式)運行。FAM下信號系統的ATP(列車自動防護)子系統保證列車的運行安全,ATO(列車自動運行)子系統負責控制列車在站臺自動發車、站間自動運行、自動廣播、自動對位停車、自動開關門等操作,此時列車的牽引/制動控制指令及對應的控制級位信息由信號系統發送。正常情況下,列車的方向指令、牽引/控制指令由信號系統的CC(車載控制器)通過I/O(輸入/輸出)接口進行控制,由車輛系統的TCMS(列車控制和管理系統)對指令進行采集,牽引/制動的級位信息通過網絡協議給出。
FAM下CC的牽引/制動級位信息傳遞如圖1所示。CC將牽引/制動級位信號通過網絡協議發送給TCMS。TCMS將該信息分別轉發至車輛的牽引控制單元及制動控制單元。當列車出現停車對標不準時,信號系統通過對牽引/制動級位的調整來實現列車到站自動對位停車,此時列車應響應信號系統的精細化調整策略,以實現車門與站臺門的精確對標。
FAM下若出現網絡故障,列車將不能繼續通過網絡途徑發送牽引/制動級位信息,此時需要通過采用硬線信號設備實現牽引/制動級位信息的傳遞,以確保區間內的列車可維持運行至下一站。
此外,當網絡發生故障時不能對列車狀態進行實時監控,需命令列車限速運行,以提高行車安全性。針對網絡故障帶來的風險及影響,FAO命令列車采用CAM(蠕動模式)運行,以解決此問題。即:當車輛網絡發生故障或車輛與CC間發生通信故障時,列車將向OCC(運營控制中心)申請進入CAM。列車停車后經OCC行調確認,列車由FAM轉為CAM。CAM下ATP監控列車以不超過25 km/h的速度自動運行至車站對標停車后扣車,列車自動打開車門完成乘客的乘降作業,隨后在站臺等待工作人員上車對故障進行處理。
典型的FAO列車網絡拓撲如圖2所示。與行車及牽引/制動控制相關的關鍵網絡結構由3個部分組成:① 由TCMS管理的列車級MVB網;② 信號系統內部通信的紅藍網;③ 制動CAN(控制器局域網)。其中,制動CAN用于制動控制單元指令的執行及故障診斷。任一網絡發生故障,都將影響列車的正常牽引/制動控制功能,可據此分析列車申請進入CAM的條件。
注:A1、A2、B1、B2、C1、C2——分別代表6節編組列車不同的車廂編號;BCU-G——制動控制單元網關閥;BCU-S——制動控制單元智能閥;①——信號與TCMS的接口;②——TCMS與制動控制單元1的網絡接口;③——TCMS與制動控制單元2的網絡接口;④——TCMS與牽引控制單元的網絡接口。
FAM下TCMS與CC的網絡連接接口故障,或TCMS的2個VCU(車載控制單元)均發生嚴重故障時,將會導致列車無法繼續通過網絡途徑進行列車的牽引/制動控制。該故障的判定條件為:通過TCMS與CC之間互相檢測生命周期信號,在互相設定的時間(如8個生命周期)內檢測不到生命信號,則可判斷為二者間通信故障。
TCMS與CC間若發生通信故障,列車將觸發緊急制動,此時CC向OCC行調申請進入CAM。OCC行調下發授權指令后,列車進入CAM。此時牽引/制動系統將切換至接收CC的硬線設備級位信號,并執行與之對應的牽引/制動級位信息輸出。
當監視列車運行及控制列車的關鍵采集模塊故障時,列車也無法通過網絡模式繼續控制前行。FAM下出現以下任意一種場景下的I/O模塊故障,都被視為TCMS嚴重故障:①圖2的A1端TCMS某個I/O模塊機箱A網、B網同時離線;②圖2的A2端TCMS某個I/O模塊機箱A網、B網同時離線。TCMS發生嚴重故障時,將觸發緊急制動并申請進入CAM。CC施加緊急制動令列車停車后,向OCC行調申請進入CAM。經過OCC行調確認后,CC向列車發出CAM信號,列車進入CAM。
FAM下若車輛牽引系統不能通過網絡接口正常響應列車的牽引級位,則無法繼續滿足列車的運行需求,此時列車需要嘗試以CAM繼續運行至下一站。以6節編組FAO列車為例,當TCMS判斷出與之相連的3個及以上牽引系統發生通訊故障時,TCMS觸發緊急制動并申請進入CAM,CC施加緊急制動停車后向OCC申請進入CAM。經過OCC行調確認后,CC向列車發出CAM模式信號,列車進入CAM。
FAM下若TCMS判斷出與之相連的3個及以上車輛制動系統發生通訊故障,其應對措施與牽引網絡通信故障時的措施相同。
列車申請進入CAM后,要實現CAM動車功能,除了獲取軌旁的移動授權外,列車上需要具備如下指令/信息,才能進行行車控制:①CAM指令(授權列車進入CAM);②方向向前指令(提供前進信號);③牽引指令(對列車發出牽引命令);④制動指令(對列車發出制動命令);⑤牽引/制動級位(提供列車發揮牽引/制動力大小的控制指令)信息。其中:CAM指令是列車進入CAM的條件;CAM方向指令、牽引指令及制動指令與FAM間均采用相同的硬線連接;牽引/制動級位信息在進入CAM時需要通過硬線接口通道替代原來的網絡接口通道。
實現硬線控制牽引/制動級位信息的傳輸,其方式主要有0/1數字編碼信號控制、PWM(脈寬調制)編碼信號控制兩種。這兩種方式因接口存在差異性,所需的設備也存在差異。
圖3為0/1數字編碼信號控制方式示意圖,信號系統發出3根硬線組合的0/1編碼信號,將牽引/制動級位信號輸出至車輛的牽引/制動系統。其中:牽引系統依據0/1編碼不同的組合響應不同的牽引控制級位,考慮到CAM的控制需要,牽引系統通常采用4級調速;制動系統依據0/1編碼不同的組合響應不同的制動控制級位,按照CAM的控制需要,制動系統通常采用7級調速。信號系統通過此級位控制方式控制列車運行至下一站,列車精確停車后打開列車車門。
圖3 0/1數字編碼信號控制示意圖
司機在手動駕駛并使用后備模式時,司控器也采用3根硬線控制的0/1編碼信號控制列車運行,以確保牽引/制動系統與CAM接口的一致性。
圖4為PWM編碼信號控制方式示意圖,信號系統將0~20 mA的電流信號發送至車輛的PWM編碼器,車輛采集到該信號后將該信號轉換成PWM方波信號傳送給牽引/制動系統。每個牽引控制器內均配有對應的PWM解碼器,用以對PWM編碼信號進行解碼,實現對牽引級位信息的響應。每個制動控制單元內均配有相應的用于處理PWM編碼信號的解碼模塊,可對PWM編碼的級位信號進行解碼,以響應對應的制動控制級位請求信號。
司機在手動駕駛并使用后備模式時,司控器的級位信號將同步輸出至PWM編碼器。PWM編碼器將該信號進行編碼后發送給牽引/制動系統,牽引/制動系統再進行對應的解碼。
圖4 PWM編碼信號控制示意圖
從功能應用上看,二者基本一致,均能實現列車的精確停車對標,且能滿足CAM下列車運行至下一個載客站臺進行清客,以及人工登車接管處置列車的功能需求。
兩種控制方式在設備上存在一定的差異,PWM編碼信號控制方式需要列車新增編碼器及解碼器,且對司控器、牽引、制動等提出更高的配置需求:司控器需增加PWM編碼器,數量為2套/列;牽引控制系統需增加PWM解碼器,數量為6套/列;制動控制系統需增加網關閥及I/O模塊,數量為6套/列。因此,與0/1數字編碼信號控制方式所需費用相比,PWM編碼信號控制方式整體投入的費用更大。此外,PWM編碼信號控制方式在設備的全壽命周期維護管理上也需要付出更多。
綜上所述,與PWM編碼信號控制方式相比,0/1編碼信號控制方式具有更強的適用性及經濟性,因此,該方式在FAO項目中得以廣泛應用。
CAM作為一種應對FAO下控制網絡故障的降級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厘清其啟動的條件。在選擇CAM的實施方式時,需在確保實現CAM功能的基礎上考慮實施方案的經濟及匹配性。應選用可靠、簡潔的技術實施方案,保障網絡故障的降級模式下列車可進站完成對標停車,最大限度降低因列車降級運行對運營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