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衛建輝 江小迪 江楠 徐海英
小兒消化道梗阻為外科常見疾病,可發作與兒童時期任意年齡段,該病起病急,病情變化快,還可誘發腹膜炎,嚴重威脅兒童健康[1-3]。消化道內容物在機體內運行受阻的過程成為消化道梗阻,該病尚在臨床上無明顯體征變化,特異性較低,患兒就診多因并發各種疾病,而改疾病類型較多,臨床常應用手術方式對梗阻病因進行確定,延長患兒治療時間,使患兒無法及時得到治療,進而出現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引發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4-6]。由于胃腸超聲造影劑對小兒安全性尚不確切,因此目前尚未得到廣泛應用,X 線造影可提示梗阻部位,但無法準確判斷梗阻病因及局部狀況,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超聲在胃腸道疾病領域應用逐漸廣泛[7-9]。傳統腹部超聲平掃法較為盲目,無針對性,無法準確定位辨別性質,進而發生誤診漏診狀況,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依據小兒消化道解剖位置進行掃查,更具準確性與針對性[10-12]。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與傳統腹部超聲平掃法對消化道梗阻極其病因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此類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 年1 月-2022 年2 月九江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0 例疑似消化道梗阻患兒納入研究。男44例,女36 例;年齡1~15歲,平均(5.18±0.62)歲。所有患兒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嘔吐癥狀,嘔吐物內不含或含有膽汁;患兒監護人均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儀器選擇GE Voluson E8、E10(美國GE 公司)、邁瑞M9(中國邁瑞公司)和昆侖Resona-7s(中國邁瑞公司)超聲診斷儀,選擇高頻探頭與中頻探頭交替使用,其中高頻探頭頻率維持在5~12 Hz,中頻探頭維持在4~9 Hz,保持周圍環境安靜。
1.2.1 對照組 應用傳統腹部超聲平掃掃查法。運用高頻探頭對患兒腹部進行掃查,觀察到異常擴張腸管即為梗阻病變點。
1.2.2 研究組 采取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幫助患兒取平臥位,使用線陣探頭或相控陣探頭調整至胃腸道條件,從食管開始依據兒童消化道生理解剖位置自上而下連續逐段順序掃查:食管(劍突下縱切面掃查食管有無擴張、反流)-賁門(劍突下縱切面掃查賁門有無通過食管裂孔疝入胸腔)-胃體(左側上腹連續掃查胃體有無占位、扭轉)-幽門(劍突下水平位近右肝掃查幽門有無肥厚)-十二指腸(沿幽門往下掃查十二指腸球部降部,進而連續掃查至十二指腸水平部位及空腸起始段、觀察十二指腸走行是否正常,水平部有無扭轉,腸壁有無腫脹)-左中上腹空腸(觀察左上腹空腸有無擴張,有無腫脹)-右中下腹回腸(觀察右下腹空腸有無擴張,有無腫脹)-右下腹回盲部(回盲部位置及闌尾較固定,以此判斷有無腸旋轉不良。末段回腸40~60 cm 處為梅克爾憩室多發區,黑便患兒應著重掃查)-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升結腸位于右側腹,橫結腸位于上腹部,降結腸位于左側福,掃查有無擴張及萎癟,如可見擴張腸管遠端可見一萎癟腸管,應考慮巨結腸或結腸閉鎖)-乙狀結腸-直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為腸息肉高發區,鮮血便患兒應著重掃查)-肛門(肛門閉鎖患兒重點掃查充盈末段與肛門隱窩皮膚層的具體,協助臨床判斷低位或高位肛門閉鎖)。掃查過程中若發現異常擴張腸管于萎癟腸管交界處從而明確梗阻點,并仔細探查梗阻點周圍情況,明確病因進而對梗阻原因精確定位定性。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1)診斷效能:以術后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析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與腹部超聲平掃法對消化道梗阻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陰性預測值及陽性預測值。(2)一致性:分析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與腹部超聲平掃法與術后診斷結果的一致性。(3)診斷符合率:比較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與腹部超聲平掃法對消化道梗阻病因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一致性運用Kappa一致性分析法檢驗,Kappa<0.40 提示一致性差,0.40≤Kappa<0.74 提示一致性良好,Kappa≥0.74 提示一致性較好。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掃查方法對消化道梗阻診斷效能比較 80 例疑似消化道梗阻患兒中,經術后診斷確診75 例(93.75%),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顯示消化道梗阻患兒共73 例(91.25%),敏感度為96.00%(72/75),特異度為80.00%(4/5),準確率為95.00%(76/80),陽性預測值為98.63%(72/73),陰性預測值為57.14%(4/7);超聲平掃法顯示消化道梗阻患兒共52 例(65.00%),敏感度為66.67%(50/75),特異度為60.00%(3/5),準確率為66.25%(53/80),陽性預測值為96.15%(50/52),陰性預測值為10.71%(3/28)。見表1。

表1 兩種掃查方法對消化道梗阻的診斷效能(例)
2.2 兩種掃查方法與術后診斷一致性 經Kappa檢驗,超聲節段掃查法與術后診斷結果一致性較好,具有一致性(Kappa=0.640,P<0.05);腹部超聲平掃法與術后診斷結果一致性較差,不具有一致性(Kappa=0.085,P>0.05)。
2.3 兩種掃查方法診斷符合率比較 術后診斷結果顯示,75 例消化道梗阻包括幽門肥厚15例,小腸閉鎖8例,腸旋轉不良合并中腸扭轉12例,肛門閉鎖6例,膈疝4例,后天性腸梗阻30 例。兩種掃查方法均可診斷各病因,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腸旋轉不良合并中腸扭轉、小腸閉鎖及后天性腸梗阻的診斷符合率均高于腹部超聲平掃法,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掃查方法幽門肥厚、肛門閉鎖、膈疝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掃查方法診斷符合率比較(%)
消化道作為機體消化與吸收營養中心,在兒童生長發育階段扮演了重要角色,當小兒發生消化道梗阻后,機體營養供給不足,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常規狀況下,患兒還在胎兒時期時即可通過檢查確診排查消化道梗阻,但仍有部分患兒可在小兒階段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且病情發展迅速,一經確診需立即進行手術治療,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患兒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13-15]。小兒消化道梗阻病因復雜,多為結構畸形,如食管、胃、十二指腸狹窄或閉鎖,腸重復畸形或腸系膜囊腫;功能或結構異常,如腸扭轉、巨結腸等;空-回腸閉鎖;外因引起,如異物、炎癥等[16-18]。
本研究中,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對消化道梗阻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均高于腹部超聲平掃法,且與術后診斷結果具有一致性(P<0.05)。分析原因在于超聲節段掃查法按患兒消化道解剖順序進行掃描,不僅可以直接觀察消化道壁、腔及周邊結構變化,同時可以動態觀察消化道蠕動與內容物的流動情況及血管走向狀況,可對消化道進行較為準確全面的檢查,更有利于發現細小病變[19-20]。本研究還顯示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診斷符合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該檢查方法有利于精準找到梗阻位置,確定梗阻原因,如:先天性幽門肥厚所致高位梗阻,超聲下可見幽門括約肌肥厚;腸息肉、腸腫瘤、梅克爾憩室、腸重復畸形所致腸梗阻可探查出具體病灶;腹型紫癜所致腸套疊,空腸、末端回腸腸壁呈甜甜圈樣腫脹,蠕動欠佳;十二指腸瓣式狹窄超聲可見十二指腸某部一低回聲分隔,近端腸管擴張遠端腸管萎癟;環狀胰腺:超聲可見胰頭部呈魚嘴樣或蟹鉗樣改變,十二指腸降部穿行其中受壓致梗阻;腸旋轉不良合并中腸扭轉:超聲十二指腸水平部可見旋轉感,腸系膜上靜脈圍繞腸系膜上動脈旋轉,提示中腸扭轉致腸梗阻;黏膜所致腸梗阻:超聲可見梗阻部位見粘連帶,近端腸管擴張,遠端腸管萎癟;異物所致腸梗阻:超聲可見梗阻部位異常回聲,海綿、頭發(異食癖患者)、胃腸結石等[21-25]。但本研究中幽門肥厚、肛門閉鎖、膈疝診斷符合率差異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與本研究樣本量過小有關。
綜上所述,超聲連續節段掃查法對小兒消化道梗阻具有較好診斷效能,在掃查過程中按照解剖順序進行掃查,有效避免漏掉其他臟器病變,有效鑒別消化道梗阻病因,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樣本量過少,仍需要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