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
(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作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在長期科學實踐之中積累并最終形成的。科學把握科學家精神研究相關的熱點、主題和演化趨勢,對于今后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當前,學術界關于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現,利用CiteSpace軟件對2018—2022年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在一定程度可以把握我國近年來科學家精神研究的熱點及發展趨勢。
本研究以篇名含“科學家精神”的方式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2年4月30日。為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剔除其余文獻以及研討會文獻,篩選出符合條件的相關文獻共188篇。將188篇文獻通過“Refworks”的格式導出轉碼后輸入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本文內容研究的樣本數據。運用CiteSpace軟件對188篇文獻依次從年度發文量、高產機構、核心作者群、研究熱點主題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
1.發文量年代分布特點
年度發文量可以直觀反映科學家精神領域的研究熱度以及學者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圖1 顯示了學者在2018—2022年間對科學家精神研究的發文情況。從發文量看,科學家精神研究具有兩個高峰期,一是2020年,有41篇文獻;二是2021年,達到90篇文獻。從發文趨勢來看,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與國家的大力弘揚以及社會對科學家精神的關注有關。科學家精神作為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所成。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科學家精神做了全面概括,此后關于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開始增多。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同年,相關研究的發文量持續增加。2021年,科學家精神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1],同年,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達到頂峰,有90篇。

圖1 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年度發文量
2.高產機構及核心作者群
將數據輸入CiteSpace軟件,設置時間跨度為2018—2022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選擇機構,TOP N=50,即從每一個時間切片上選取50個頻次靠前的節點,其余參數為默認設置,得到數據(見表1)。從表1可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鄧稼先干部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人才、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節點較大且連線數較多,發文量較多,科研能力較強。跨機構合作研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影響力,促使機構之間實現研究成果互補。多數機構之間尚沒有形成相對固定的跨機構合作,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應加強跨機構合作,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促使研究成果的形成與轉化。

表1 機構發文量
運行CiteSpace軟件,設置時間跨度為2017—2022年,時間切片為1year,節點類型為“作者”,g-index(K=25),其余參數為默認設置,得到節點數133,連線數46,網絡密度為0.0052的知識圖譜(見圖2)。從圖2可見節點數較大的學者有卞吉、丁俊萍、李建強、李慶、張軍成,其余學者位列其后。連線越多,節點越大,作者的合作就越密切。科學家精神領域作者的合作呈現出具有大分散兼具小集中的特點,多數作者現階段依然處于獨立研究狀態。核心作者群發揮著學科導向的作用,可將學科研究推向新水平[2]。杰出學者中最低產的那位學者所發表的論文總數等于最高產學者發表論文數的平方根的0.749倍,計算科學家精神相關問題研究的核心作者,得出N≈1.834,對N取整,即發表2篇及2篇以上作者為科學家精神研究的核心作者(見表1)。科學家精神的核心作者共發表論文84篇,占樣本總數的40%,沒有達到普萊斯定律所認定的核心作者群標準,即未達到該主題下50%的論文為一群高產作者所著,可見當前我國科學家精神問題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半衰期”是人們研究引文(文獻)老化程度的一個指標,半衰期越大,引文(文獻)的有效價值越大。如表2所示,多數學者的半衰期多為0.5年,半衰期較小,說明學術界關于科學家精神的相關研究正處于一個較快發展的階段,現階段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產出量較多,學術成果更新速度較快。

圖2 作者共現知識圖譜

表2 科學家精神研究發文量前14名作者
關鍵詞體現了學者在一段時間內學術研究的重點與趨勢,本文通過對關鍵詞聚類進行分析,探究科學家精神的熱點主題研究。運行CiteSpace軟件,設置時間跨度為2018—2022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選擇為“關鍵詞”,g-index(K=25),其余參數為默認設置,得到節點數135,連線數107,密度為0.0118的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3)。圖3呈現了包括時代使命、科技強國、奉獻精神等關鍵詞聚類,反映了近年來科學家精神的研究熱點。其中,關鍵詞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科技強國目標的實現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時代使命,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也形成了獨有的精神品質——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

圖3 科學家精神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
運行CiteSpace軟件,設置相關“Burstterms”參數,得到關鍵詞突現圖(見圖4),突現詞可以客觀反映某個新興領域的主題研究發展趨勢。從圖4可看到,2018—2022年共生成3個突現詞,分別是“名人檔案”“科技創新”“科研誠信”,2020年至今,突現詞主要聚焦于科學家精神中的現實問題。其中“科技創新”“科研誠信”等突現詞自形成后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當前階段科學家精神相關問題研究的主要方向。

圖4 關鍵詞突現圖
當前學者對科學家精神的研究同樣存在一個認識發展的過程。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學家精神相關研究的熱點趨勢。不同時期學者們的關注點不同,本文依據圖3與圖4,將科學家精神相關問題研究進一步劃分為科學家精神的內涵研究、科學家精神的踐行路徑、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探析等三方面。
第一,關于科學家精神的內涵研究。潛偉提出,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包含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和責任擔當三個方面,且由科學精神發展而來,進入新時代以后,科學精神則集中表現為科學家精神。在科學精神的基礎之上著重強調科學家精神,可以實現科學與人文雙重文化的和諧發展[3]。懷進鵬提出,中國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由“愛國、創新、求實、協同、人梯”等詞語凝練而成,在科技界已形成共識。我國科技界歷來具有愛國奮斗的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人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將個人夢想融入科技強國偉業,踐行了愛國奮斗的深刻情懷,豐富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4]。
第二,關于科學家精神的踐行路徑研究。學者開始對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和踐行路徑開展具體解讀。王承文提出,現階段加強作風建設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家精神論述的良好踐行,科學家精神是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精神財富,更是促進社會進步重要的精神力量[5]。陳乃仕等通過敘述王平陽的生平事跡,表達了其愛黨愛國,忠貞不渝的偉大品質,號召廣大科研工作者學習王平陽胸懷祖國、甘為人梯的偉大精神[6]。叢中笑提出,宣傳科學家精神有利于為建設科技強國凝聚力量,現階段挖掘典型人物對于培育宣傳較為關鍵,總結王選科學家的優秀事跡對于塑造科技人才意義重大[7]。陳靜等提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財富,若違背科學家精神將導致學界出現學風不良等問題,因此弘揚科學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加強科技工作者的黨性修養,助其樹立正確價值觀[8]。李建強等提出,科學家精神作為偉大精神,對于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科學家精神存在一些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需做好體制機制改革,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精神動力[9]。胡祥明對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及踐行路徑作出具體分析[10]。李燕等對余松烈信件中關于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與意義作具體解讀,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為民服務”的愛國精神[11]。
第三,關于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探索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學者對此展開了全面研究。黃怡然提出,把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政有助于提高年輕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及擔當感,利于青年教師的個人成長,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工作方法、改良個人評價制度以及完善教師關懷等,幫助青年教師獲得成長[12]。潘建紅提出,新時代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其價值選擇、價值旨趣以及教學向度,是高校育人的必然選擇,有其必然邏輯[13]。李益波提出,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首先要推動思政課程改革,構建協同推動合作體系,開創“三全育人”新局面[14]。駱郁廷等認為,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是思政教育的新課題,有其時代價值,具體踐行中要做到“四融入”[15]。張苗認為,科學家精神不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載體構建形式,同時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客觀的文化場域,具體實踐教育中其具有信念引領、人格塑造和價值導向功能[16]。部分學者認為,科學家精神應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之一,要充分認識其時代內涵,在此基礎之上探索融入的具體路徑[17]。
自國家號召全社會踐行并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以來,學術界對科學家精神的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和聚焦。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從文獻數量來看,高質量文獻數量的增長處于上升趨勢。
第二,從研究機構來看,各機構、學科間的相關研究成果缺少借鑒與交流。
第三,從發文作者來說,學者合作呈現出具有大分散兼具小集中的特點,多數作者現階段依然處于獨立研究狀態,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第四,從研究主題看,前一階段主要集中于解讀科學家精神的內涵以及弘揚科學家精神等方面展開研究,現階段主要聚焦于從把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的路徑等展開研究。
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第一,從目前關于科學家精神相關文獻的數量來看,整體文獻數量呈現上升趨勢,科學家精神是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作智慧的總結,因此,學者在研究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同時,需繼續深入關注研究的不同視角和不同層次,如繼續推進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融合路徑研究等。
第二,從研究的機構來看,機構之間的發文量有差異,跨機構合作研究已開始出現,大多數機構間尚未出現合作,今后跨機構合作意識應得到加強,以提升科學家精神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涉及其他學科的研究較少,因此未來要加強溝通協作,突破學科壁壘。學者之間的合作相對較少,各學者的研究領域相對單一,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研究群。因此,學者應加強相互間的溝通合作,加強協同研究。
第三,從研究熱點主題來看,學界主要圍繞奉獻精神、科技強國、學風建設以及時代價值等主題展開,未來還需立足宏觀與微觀視角深化科學家精神研究,從系統性角度加強科學家精神與其他相關問題研究的聯系。
綜上,現有科學家精神的相關研究涵蓋眾多領域,學者在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踐行路徑、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等方面展開了較為詳細、深入的研究。未來還需立足宏觀與微觀角度深化科學家精神研究,從系統性角度加強科學家精神與其他相關問題研究(如認知方法、價值取向、精神塑造)的聯系。同時,應加強相關理論融合和研究方法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