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
文人畫是古代留下來的一個文化名詞,它大約在北宋時期形成,并由元代的趙孟頫正式提出。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學特征、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共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文趣、小趣的統一。
所謂“文趣”,就是文人畫必須體現文氣,是文學與繪畫相結合的一門藝術,需要文學與繪畫的雙重技能。翻閱中國畫史,哪個文人畫大家不是既能詩又能文的?他們窮其一生都在進行功力積累,都在錘煉自己的詩書畫文,像倪瓚、沈周、唐伯虎、董其昌等,舉不勝舉。中國文人幾乎都遵循這樣一個發展規律——從娛己到娛人。絕大多數文人畫家并不靠賣畫為生,工作閑暇之時,握筆鋪紙,畫上幾筆,抒之以情,寄之以理,真是自樂至極。畫多了,畫精了,再加上文人畫本質上是以文學立意畫面,含著智慧與詩意,自然喜歡的人越來越多。
對于智者和有志者,娛己的過程其實是堅持學習,堅持探索,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素養,不斷尋求突破創新的過程。愚以為,決定藝術者,首當才情與性情,以后天的性情揮灑先天的才情,技術遠在其次。多少人孜孜矻矻于技術的磨煉,終于工匠的精微,卻無神性的靈光,難稱大家。而神性則來自文學性、哲學性、趣味性。
水墨對宣紙的細微浸染,不正是文人畫家心緒一點一滴的滲透嗎?這其間始終包含著妙趣妙境,清正清雅,具備遣懷述志,托物寄情。這也像寫一篇散文,或填一闋詩詞,需要創作者長年累月的知識積累,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吧。文人畫的精髓就是文化,就是一點一滴融進自己血脈之中的中國文化的傳承。
所謂“小趣”,就是從形象到筆墨都非常簡練而意趣神情鮮明的即興之作,一般稱為小件小品,是相對于大幅的、主題性強的作品而言。小品畫尺幅小,一般在一尺或者數尺之內;內容簡,要求簡練、概括、單純,小中見大;趣味濃,給人以優美、自然、舒暢、輕快、動情、純樸、恬靜的審美享受。在中國畫藝術中,小品畫展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征。
回眸歷史,先人留下的藝術精品大量的是小尺幅佳作,如王維的《雪溪圖》、李唐的《牧牛圖》、趙孟頫的《秋色圖》、倪瓚的《秋風圖》、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等。所以,藝術不計尺幅大小,可謂“咫尺之圖,寫千百里之景”。此外,小品畫創作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茶余飯后一揮而就,十分方便。但是小品畫型制可以小,器局絕不能小,“納須彌于芥子,容千里以咫尺”。盡管小品畫多為即興創作,但也是畫家對社會、自然一切事物深刻體察之后,再經過縝密的思考,有所感悟才一揮而就的,表達著一種凝練的感情。小品畫也最能體現一個畫家的筆墨成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上是審美的,追求藝術表現的力度美、情感美、書法美,而小品畫的筆墨恰恰更是如此。
可以說,中國畫能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主要是小品畫,所以小品畫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幾片蘭草、數枝竹葉、一幅小景,畫面形象不多,筆墨簡括,卻發人深思,賞心悅目,趣味盎然,給人以美的享受。
(選自《中國藝術報》2020年6月30日,原題為《墨趣、意趣、文趣、小趣——文人畫之趣》,有刪改)
●賞讀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重要風格流派,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和詩、書、畫等多種藝術的結合,最能體現中國畫的藝術成就和品格。欣賞文人畫,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感受到文人畫表現出的特有的藝術神韻。
文章從探究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的原因談起,論述了文人畫創作必須追求文趣、小趣相統一的觀點。在具體論述中,作者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論證思路,先界定“文趣”與“小趣”的基本概念,再逐層論述為什么要追求“文趣”與“小趣”,以及如何追求“文趣”與“小趣”,既有理論探討,又有實例分析,思路清晰,論證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