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蘇軾望著滾滾東逝的長江和盈虛變化的明月不由感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變”與“不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古人善于以不變應萬變。當今中國面臨百年巨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政治關系波詭云譎……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呢?從古到今,我們從來不缺奮斗前行的勇氣。(用《赤壁賦》的內容引出“變”與“不變”,但對引用內容的分析過于籠統,也沒有貼合到題目上來,前后邏輯不通。)
軸心時代,中國正在經歷春秋戰國的大動蕩,奴隸制社會早已不適應發展變化了的生產關系,各諸侯國的勇者們最先站出來進行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選賢任能;趙武靈王以夷制夷,胡服騎射;齊威王采納鄒忌諫言,招賢納諫。兩千年的皇權更迭,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四大發明、各種禮制,涌現出多少美好的藝術!氣勢磅礴的大漢王朝、無可匹敵的大唐氣象、百花齊放的大宋繁華……這些足以讓我們每一個國人驕傲自豪。如若沒有先賢們不斷變革、追求美好的勇氣,只怕我們還處于落后的奴隸社會,哪來如今的繁榮昌盛?(用大量素材印證了中國古代“變法”帶來的繁榮富強,但對題目中的“不變”卻沒有明顯的提及,只有素材的羅列,缺少對素材的辯證分析。)
二十世紀初,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擴張之時,古老封閉卻又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首當其沖地成了他們轉嫁危機的天然場所,中華民族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然而,清政府卻無力還擊,長期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難以理解與消化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最先站出來的勇者是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緊跟而上,封建壁壘從內部開始出現裂痕;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開啟了對民主革命的探索;最終,中國共產黨以堅忍不拔的勇氣與毅力帶領中國人民成立了屬于人民自己的國家。(正面素材和反面素材之間的對立不明顯,缺少必要的論證。且個別之處用詞不當,表述不嚴謹,語句不通。)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人都阻擋不了它前進的腳步。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有他們特定的歷史使命。新時代下,我們應該勇敢地接過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不負祖國與人民,像無數先賢一樣,以“不變”之勇氣,應對“萬變”之風云。(由于前邊的論證不充分,導致結論部分缺少強有力的支撐。)
◆升格建議
這篇作文立意較深刻,素材較豐富,能夠根據材料內容提煉出較為新穎的觀點:“以不變之勇氣,應萬變之風云”。遺憾的是在議論的過程中,對所用素材的分析不到位,論證顯得不充分,且存在語病,使作文顯得勢單力薄、缺乏說服力。升格時,要增加對“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體現段落之間的邏輯銜接,體現出作文的思辨性,從而使論證更加充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