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
你是否曾留意過,在很多動漫作品中,當人或動物睡覺時,頭頂就會飄出“zzz”的字樣?
用英語表達睡眠、睡覺時, 單詞“sleep” 與短語“goto bed”或許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但它們中都沒有字母“z”。而且英語字母一共有26 個,為什么是“zzz”表示睡覺,而不是別的字母呢?它的由來,有好幾個版本的說法。
先來看看第一個。1918 年,美國一位漫畫家在進行創作時突然卡殼,不知該用什么語言形容打呼。這時他發現,人在睡著時發出的鼾聲,類似小鋸子鋸木頭時發出的“z-z-z-z-z”的聲音, 于是,“zzz” 就作為擬聲詞開始被用于漫畫創作中,代表鼾聲。或許是這個詞太過于傳神,后來,不管漫畫中的主人公睡覺時有沒有打呼,雜志都“默契”地用“zzz”來表示睡覺,簡潔明了。
另外一種說法則源自“z”這個字母本身和表示睡覺的英語單詞的關聯性。例如,“snooze”和“doze”中都出現了“z”的身影,這兩個單詞都表示打盹兒、打瞌睡,尤其是指在白天小睡。另外,英語俚語“zizz(瞌睡)”以及“catch some zzzs(睡上一覺)”,也含有字母“z”。久而久之,“zzz”就自然而然地用來表示睡覺了。
還有一種非常冷門的說法:因為“z” 是26 個英文字母中的最后一個,而睡眠也意味著一天活動的結束。所以,用“z”來表示睡覺再合適不過。此外,因為“z”的外形也很像人睡覺時彎著身體的姿態,十分生動形象。
其實在英語表達中,除了“zzz”,還有很多擬聲詞,讓我們看到它們就能想到其所表示的聲音效果。比如“crack”,常用來表示木制的東西被折斷,或者咬堅硬食物時發出的聲音,比如松鼠吃堅果的聲音。當然,嗑瓜子的聲音也可以用這個詞。“click”形容點擊鼠標發出的聲音和鐘表滴答聲;“whirr”表示直升機螺旋槳轉動時發出的轟鳴聲;“splash”則是形容海浪拍擊礁石時發出的嘩嘩聲;汽車發動時,引擎發出的轟鳴聲可以用“zoom”表示;“hush”則是對提醒大家保持安靜時發出的“噓”聲音的模擬,回想一下我們將食指放在嘴唇上說“噓”的情境,是不是很形象?
(摘自《課堂內外·初中版》2021 年第12 期,劉玉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