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明星被爆出拍一部電視劇的片酬是1.6 億元,在互聯網上引發一場討論。這樣一筆錢的確很多,但究竟是多少,大家并沒有概念。
網友們腦洞大開,紛紛思考起1.6 億元是多少錢,有個說法被廣為傳播:“如果按5000 元一個月的薪水,你得從東漢工作到現在。”這種表述方式,有了參照系,用普通人的平均月薪做參照,并且不簡單說明是多少年,而是引入歷史的坐標系。
這比單純的時間數字多了一些縱深感,因為這期間經歷過無數人與事,讓人有一種滄海桑田、風云變幻之感,大家對1.6億元的情感就更復雜起來。
不要僅僅把這事當成段子來看,這里面隱藏著一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技巧——把數字變成一個畫面或是一段故事,這是著名科學家費曼常用的學習方式。
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是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他曾總結過一套高效學習的方法,被人們稱之為費曼技巧。這套技巧并不復雜,或許曾被很多老師推薦給學生——鼓勵大家多給別的同學講題,給對方講一下并不會浪費時間,因為教授知識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平時在學習的時候,要理解一個概念,也可以試著講出來,發現說不明白的地方,再繼續學習,直到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講述。
費曼的這種方法來自父親對他的教育。費曼的父親是一位銷售員,在他和兒子一起讀書的時候,教會了兒子怎樣真正地理解一個事物。
費曼的父親和他一起讀《大英百科全書》,有一處講到霸王龍20 英尺高, 頭有6 英尺寬,他的父親換了個方法說:“這就意味著如果霸王龍站在我們家的前院,它就高得足以把頭伸進窗戶,但它伸不進來,因為頭有點過于寬了。”
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霸王龍,僅僅說尺寸也只是數字而已,但換個說法,讓它置身于我們熟悉的日常場景中,立刻就讓人有了畫面感,能感受到霸王龍的龐大體形。
費曼在工作后,也會要求他人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是個出圈的物理學家,能和大眾對話。
好的作家在描述一個場景時,常常讓人感覺很真切。比如,魯迅的《〈吶喊〉自序》中有一段話:“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這個表達讓人有畫面感:一個孩子站在柜臺前,而藥店的柜臺和質鋪的柜臺有多高也有了大致概念。魯迅就是有這樣的本事,寥寥數語,有畫面、有情緒、有思想,筆墨經濟又十分準確。魯迅肯定不了解費曼技巧,但文學家的天賦讓他表達得這么生動形象。
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多練習一下這種表達。比如,如何表現一個人幸運或倒霉呢?也可以把他放在一個畫面里:把幸運的人扔到河里,嘴里會叼著魚爬上來;天上掉錢的時候,倒霉的人沒有袋子裝。又比如說,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 萬倍,如果換一種說法,說“如果把太陽比作西瓜,地球大致就是粒芝麻”,立即就有了畫面感。
(從容摘自“閆晗”微信公眾號,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