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 思
繼儲能賽道一路飄紅后,另一綠電調節模式——虛擬電廠強勢來襲。資本市場上,虛擬電廠概念股在2022年前三季度走強,同時北半球多國因“高燒”天氣導致用電負荷連創新高而引發的“能源困境”,更是為虛擬電廠的熱度添了一把薪柴。就在國內虛擬電廠火熱的同時,美國的特斯拉近期也投下重注,以超過5萬個Powerwall 儲能電池,讓北加州的虛擬電廠業務擴展至該州的南部地區。當存在供電短缺時,Powerwall 每向電網輸送1千瓦時電,注冊用戶可獲得2美元補償。虛擬電廠在國內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表現,可謂賺足了眼球。
不過,業內人士對虛擬電廠的“火”持不同態度。一些人認為虛擬電廠可以有效緩解電力供需矛盾,對傳統電網提供有力補充;另外一些人則認為目前虛擬電廠資本概念存在泡沫化,尚處于空中樓閣,“虛”的程度有多少,不得而知。
虛擬電廠究竟是真“火”還是過度追捧,一定程度上要從其發展歷程來看。虛擬電廠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01年,歐洲各國就開始開展以集成中小型分布式發電單元為主要目標的虛擬發電廠研究項目。在我國,虛擬電廠的相關概念于2019年前后出現在相關二級市場。當時尚處于發展初期,受制于應用場景影響,并未在二級市場激起太多水花。
近年來隨著新型能源強勢崛起,光伏、風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快速成長,虛擬電廠的作用越發凸顯。作為“看不見的電廠”,虛擬電廠是通過先進信息通信技術和軟件系統等數字化手段,將不同空間的可調負荷、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等一種或多種可控資源聚合起來,實現自主協調優化控制,參與電力系統運行和電力市場交易的智慧能源系統。
簡而言之,虛擬電廠相當于電力“大腦”,來調節供需平衡,其后續技術越先進越完善,轉換效率提升幅度就越大。此外,虛擬電廠的靈活性與可擴充性也是傳統電廠所無法比擬的。今年以來,國家和各地方相繼出臺各項政策支持虛擬電廠發展。目前,國內已建成多個大型虛擬電廠試點項目,分布在河北、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等多個地區。
面對虛擬電廠盛宴,國能日新、朗新科技、國網信通、遠光軟件、恒實科技、國電南瑞等多家上市公司明確表示已經對虛擬電廠領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廣州市萬隆證券咨詢顧問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吳啟宏認為,虛擬電廠的投資機會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發電端信息化企業,有望參與發電端聚合優化進程;二是用電端信息化企業,可以深度參與電力交易,接通買賣雙方;三是綜合能源優化系統,可以全方位服務能源運作。
不難看出,資源聚合商有望成為電力行業生態的主角。因為虛擬電廠對廠商的資源整合能力具有較高要求,行業門檻高筑,所以帶有電力產業資源的廠商競爭優勢凸顯。虛擬電廠的核心技術就在于源網荷儲協同調度技術,將需求側資源作為常態化資源納入電網調度系統,實現源網荷儲協同調度,資源聚合商則通過算法優化和業務模式創新促進電力系統效率提升。
綜合來看,虛擬電廠已經吸引資本入局,無論是真火熱、還是虛繁榮,只有真正將虛擬電廠的建設落到實處,虛實結合才能支撐起不斷走高的股價和估值。
(轉自中能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