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東 程增玉 唐曉頗 周新堯 姜 雯 李 達 龐楓韜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病科,北京 100053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常見的慢性、致殘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為0.5%~1.0%[1],RA骨破壞引發的致殘問題十分嚴峻[2],降低免疫反應、控制疾病活動度有助于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即是治療RA 的一線免疫抑制劑,20 世紀80 年代至今,MTX 應用于RA 被視為本病錨定藥,在RA 臨床治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3]。然而MTX 的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肝損傷、肺間質病變、骨髓抑制、脫發、皮疹、高血壓病、視網膜損害等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其中,胃腸道不良反應最為常見[4-6],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納差、消化不良等,國外存在服本藥后出現危及生命的凋亡性腸病的案例報道[7]。
MTX 胃腸道不良事件不容小覷,然而現代醫學對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尚無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傳統醫學中尋找辨治理論,減少其不良反應,擴大應用范圍,對控制RA 病情進展有重要意義。“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是根據六腑生理特點所凝練出的治則,對于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運用此理論進行辨證施治,充分發揮傳統醫學減毒增效之優勢,有助于改善或預防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基于此,本文著眼于臨床問題,以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為切入點,梳理其臨床現狀,從中醫經典理論“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探討本癥臨床辨治思路,以期飧益于臨床。
MTX 在RA 治療中應用廣泛,但其胃腸道不良反應相關研究并不豐富。趙婭等[8]進行了小劑量MTX不良反應方面的文獻研究,研究者檢索了國內外主流數據庫1995—2020 年的相關個案報告,結果顯示,不良反應以胃腸道最多(27.5%)。一項文獻綜述[9]分析了不同劑量下MTX 的不良反應后,建議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狀態、病情活動度予以個體化的服藥劑量。為探究MTX 胃腸道毒性相關機制,Zhou 等[10]進行動物實驗,研究MTX 胃腸道毒性與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MTX 給藥后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種群、多樣性和主要成分以時間依賴性方式發生顯著變化,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對MTX 誘導的腸黏膜炎有顯著影響。上述研究提示臨床醫師在應用MTX 時,不僅要評估RA 疾病的活動度,同時也有必要關注患者腸道微生物,以更好地指導MTX 用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傳統醫學對藥物不良反應有許多經典記載,如《類經》曰:“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古人認為疾病源于陰陽偏頗,治之以“偏味”之藥,可以糾正機體正邪之盛衰。通過長期觀察,發現并總結藥物的四氣五味,凝練出“中藥七情”,以指導復方配伍,調整機體陰陽、寒熱、虛實之偏頗,如《神農本草經》云:“藥有陰陽配合……有相殺者。”《本草綱目》云:“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即是通過藥物的配伍,形成有效復方,既發揮療效,又減少不良反應。現代研究認為RA 等風濕免疫病,發病根源在于免疫紊亂,患者機體處于免疫亢進狀態,故臨床予以免疫抑制劑調控免疫反應。MTX 即是經典的免疫抑制劑,以中醫理論視之,則本藥屬于“偏味”之品,對機體有一定損害,故在應用本品時,應斟酌配伍,借他藥之偏性減少其“毒”性。如一項包含11 項研究、956 名受試者的系統評價[11]指出,中成藥正清風痛寧聯合MTX 使用可以提高療效并減少不良反應,體現了中醫減毒增效之優勢。
“通”,《說文解字》云:“通,達也。”《易》記載:“有往來不窮謂之通。”“用”,本意為使用、采用,《說文解字》謂其“可施行也”。“降”,《爾雅》曰:“落也。”“和”,本意為和諧、協調。“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是指六腑暢通,將飲食水谷吸收、向下傳導,發揮正常功能,呈現和諧狀態。正如《素問·五臟別論》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此段論述以胃腸生理過程為例,強調了“通”與“降”為六腑生理機能的核心,被后世醫家奉為經典。
然而,《醫述》云:“腑病以通為用也……此通勿執攻下。”明確告誡后世醫家,六腑之病要以“通”為治療核心,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切不可只識攻下。中醫古籍中將消化系統的重要關口稱為“七沖門”,其功能的正常是消化系統暢通的前提。《醫宗必讀》中記載:“七門者,一氣貫通,無有雍塞,雍塞則氣閉而絕矣。”就脾胃功能而言,《本草求真》曰:“胃以降為和,和則脾益上升而健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醫學真傳》:“食入于胃,隨食隨消,若有停滯,自然不寧,即當嘔吐。”就氣機升降而言,《醫碥》云:“氣有降則有升,無降則無升,純降則不升。”以上論述從不同角度指出,氣機暢達、脾胃健運,升降相因,飲食精微“以灌四傍”,機體功能正常;若胃腸不通,氣機當降反升,即在“未通、未降”的情況下,可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可見,“通降和合”對腸胃功能至關重要。
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病機根本為氣機通降失司,然就“五臟一體觀”而言,氣機失調可涉及多個臟腑,同時尚需考慮到原發病的病機特點,RA 病程長,隨著病情進展可伴發多系統病變[12]。因此,RA 本身就存在臟腑失調,故應結合RA 疾病特點,綜合分析臟腑功能失常,有助于整體把握“通降失司”之臟腑。
升降協同、氣機調暢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脾胃同居中焦,升降相因,為氣機之樞紐,對全身氣機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如《四圣心源》云:“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則金火不滯。”生理狀態下,脾胃升降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共同組成氣機升降之中樞,帶動五臟六腑之氣機運行。病理情況下,脾胃升降失和,可能影響到全身多個臟腑病變,而以胃腸道病變最為常見,且常為首發癥狀。胡建華等[13]對脾胃升降理論源流及發展進行梳理,指出其對消化系統疾病診治的重要指導意義。
RA 的中醫病名為“尪痹”,“尪”之本義為“腿部骨骼彎曲殘疾”,后引申為孱弱,此病名的推廣旨在強調本病于正虛時起病、于體弱時加重,告誡醫師應及時治療,顧護病者正氣。然而臨床予以“偏性”之MTX 治療,復傷正氣,脾胃受損,難以納運,胃氣不降反致沖逆于上則可見嘔吐、反酸、腹脹、納差、便秘等癥;脾氣不升則清陽不升,易于生濕,多見腹脹、泄瀉、腹痛等癥。臨床種種表現,皆源于脾胃失和。
嘔吐、納差之病位主要在胃,而腹痛、腹瀉之病位主要在腸,腸、胃同屬六腑,功能上均以通降為順,兩者可相互影響。同時,根據中醫學“五臟一體觀”,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宣發肅降,與大腸的傳導功能密切相關,一方面,肺的肅降有利于大腸的向下傳導;另一方面,大腸的傳導也反過來有助于肺氣的宣通。
既往基礎研究[14]探究了傳統醫學中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科學意義,從微生態學對肺與大腸相表里進行解讀,認為肺與大腸具有解剖學上的同質性,二者具有相似的生理病理特征及微生態菌群,這些相同的菌群或許是肺與大腸經脈聯系的基礎,學術界應重視腸道菌群研究成果在中醫上的應用。亦有以黏膜免疫為切入點,以“肺與大腸相表里”經典理論為指導,對“肺腸合病”與黏膜免疫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從傳統醫學的角度對肺腸合病提供了治療指導[15]。此外,一項動物實驗[16]對便秘模型小鼠肺組織差異表達的蛋白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腸病及肺的機制可能與肺組織氧化應激損傷有關。上述研究從不同角度探究肺、腸之間的關系,盡管其作用機制仍不明確,但可以明確的是,腸病與肺的關系密切,在治療腹痛、腹瀉、便秘等腸道反應時,通過宣降肺氣,可協助腸腑通暢。
腸道菌群平衡的紊亂可能在RA 發病機理中起著重要作用,腸道生態失調與參與RA 發展的自身免疫機制有關[17-18]。肺與大腸關系密切,RA 腸道菌群紊亂,勢必影響肺之宣發肅降。而肺之功能異常同樣會干擾腸腑之通降,二者互為因果。因此在RA 中,患者本身就存在腸腑疾患,易患肺部疾患,在MTX 的干預下,更易出現二者的功能異常,肺氣上逆,腑氣不通,出現消化系統疾病。
MTX 藥后脾胃通降功能失司,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也與肝膽的疏泄調節關系密切。肝膽主疏泄一身之氣機,調節脾胃功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和飲食物代謝。若肝膽氣機不暢,則脾的運化、胃的受納、小腸的受盛、大腸的傳導等功能都會收到影響,可能出現納差、腹脹、腹痛、便秘、泄瀉、嘔吐等不良反應。
國醫大師路志正認為,情志因素在RA 病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9],RA 患者多為女性,女子以肝為先天,若長期情志不舒,肝血虧虛,肝體失養,肝膽之氣橫逆,乘犯脾土,則見運化不利。一項研究[20]表明,RA患者普遍存在睡眠質量差、抑郁等癥狀,抑郁能加重RA 疾病活動度,降低用藥反應。孔祥軍等[21]結合臨床經驗,指出肝膽在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環節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疏肝、利膽、降逆、滋陰等治法。針對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中反酸、燒心等癥,可采用疏泄肝膽治法,不僅可以恢復氣機之暢達,改善患者之情志,亦可助脾胃之運化,和降六腑之氣機。
在“以通為用,以降為和”理論指導下,恢復MTX藥后六腑之通降,有助于減少或預防其不良反應。然恢復通降之職,不僅要調理脾胃,應著眼于整體,辨別虛實,五臟兼顧。《圣濟總錄》云:“要當安其胃氣為本,使陰陽升降平衡,嘔逆之病順愈矣。”
國醫大師路志正繼承李東垣脾胃學說,尤其重視通降理論[22-23],作為現代中醫風濕病學的奠基人,國醫大師路志正在風濕病的治療中,形成了“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的治療理念,此理論與“以通為用,以降為和”理論在MTX 胃腸道損害中的應用機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辛開苦降之法為張仲景所創,辛味之藥能升能散,苦味之品能降能泄,辛為陽味,可溫運脾陽、益氣升清;苦為陰味,可肅降濁氣,逐邪于外。辛溫之品升清氣,苦寒之品降濁氣,則氣機條暢,各行其道。張仲景《景岳全書》記載:“嘔而腸鳴……半夏瀉心湯……辛入脾而散氣……苦入心而瀉熱。”《張聿青醫案》記載:“不納不饑……泛酸欲吐……脾清不升,胃濁不降……辛開苦降……中脘稍舒,反酸嘔吐之勢緩。”
對于MTX 藥后出現的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宜采用辛開苦降之法,恢復胃腑通降,同時需要顧護正氣、補虛建中。RA 病程長,正氣受損,緩補中焦,有助于扶助正氣、納運藥物。中焦之所以實邪阻滯,失其通降,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虛弱,胃腸蠕動功能減弱,因虛而致實。若單純用祛邪之法,置培本補中于不顧,雖很快見效,然正氣亦傷,胃腸諸癥反復發生。若只顧正虛之根本,單純用補法,則犯“虛虛實實”之戒,病情還有可能加重。郭威等[24]認為功能性胃腸病與脾胃升降不利關系密切,臨床治療針對很多患者以辛開苦降為大法,多能改善其癥狀,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一項meta 分析[25]納入38 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發現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半夏瀉心湯在改善臨床效果、胃鏡結果、中醫癥狀積分上效果優于常規西醫治療(P <0.05)。
對于實邪阻滯大腸的腹痛、便秘等不良反應,習《傷寒論》陽明病篇,擬清利之法。然大腸傳導不及,往往會涉及肺部病變,RA 患者常伴發肺間質病變,臨床可見咳嗽、咯痰、氣短、喘息等癥,且需長期口服免疫抑制劑,患者更易患外感。腸腑不通,上焦難降,二者互為因果。此時,當用提壺揭蓋之法,開上源以啟下流。因此,在治療時,方選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并加入杏仁、桔梗、瓜蔞皮,肅降肺、腸之氣,正如《溫病條辨》記載:“肺氣不降,里證又實者,以杏仁、石膏宣肺氣之痹,以大黃蕩腸胃之結。”范從畑等[26]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從信號通路、通道蛋白、微生態、血液指標等方面探討了腸病治肺的理論基礎,并提出了提壺揭蓋、培土生金等治法。李立華等[27]將100 例腰麻術后便秘患者隨機分為開塞露和加味桔梗湯組,干預7 d,以排便情況為主要觀察指標,發現加味桔梗湯組效果優于對照組(P <0.05)。
在MTX 藥后,有很多肝脾不和、與肝氣相關的不良反應。針對此種情況,疏肝健脾是其治療大法。同時,馬培宏等[28]對醫學古籍和現代進展進行梳理,認為肝與大腸功能亦存在密切關系,肝失疏泄是腸腑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從肝論治多能取得肯定療效。因此,對MTX 藥后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患者,可配伍使用疏肝之品,經典方劑莫過于痛瀉要方。此外,酌情加入少量柔肝養血之品,如當歸、柴胡。《壽世保元》記載:“痛瀉要方,傷食腹痛,得瀉便減……責之土敗木賊也。”對于反酸明顯的患者,可加入左金丸、煅瓦楞、木香、香附等。羅運鳳等[29]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肝郁脾虛模型小鼠進行研究,以痛瀉要方進行干預,發現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影響5-羥色胺信號系統而調節炎癥,發揮作用。黃方良[30]對166 例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樣本進行了隨機對照研究,等分為中醫組(艾灸+痛瀉要方)和西醫組(乳酸菌膠囊+馬來酸曲美布汀),干預28 d,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療效為結局指標,發現中醫組優于西醫組(P <0.05)。
RA 患者MTX 藥后的不良反應中,胃腸道癥狀居于首位,現代醫學并無有效防治策略,掣肘了其治療,緩解此不良反應,中醫藥有著確切效果與潛在優勢。“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是對六腑功能特點的高度總結,以此作為胃腸道疾病的治療大法應用于臨床,有助于減輕MTX 胃腸道癥狀,擴大其應用范圍。本文回顧了RA 應用MTX 治療后胃腸道不良反應研究現狀,以及中醫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結合原發病特點總結出其“通降失和”的病機特點,涉及臟腑廣泛,包括脾胃、肺腸、肝膽,由此進一步闡述其詳細病機,總結相應的治療思路。遺憾的是,本文中“以通為用,以降為和” 辨治MTX 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治療思路來源于臨證心得,僅限于理論探討。在后續研究中,開展相關臨床研究及基礎實驗,借助現代醫學科研思路,闡述新時代下傳統醫學經典理論的內涵,不僅有助于解決臨床問題,減輕患者不良反應,更有助于促進中醫現代化,實現中西醫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