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清 陳瓏方 張惠珍 張 麗 林 濤 王明軍
1.廈門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福建廈門 361023;2.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福建廈門 361021;3.廈門醫學院藥學系,福建廈門 361023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又充分體現了我國文化軟實力[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對高校思政教育意義非凡[2]。廈門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首屆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參照國家標準建設要求開設了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并將其設定為專業核心課程。
基于課程文化對教學的作用以及提升教學工作的實效性,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組成員在課程設置上高度重視“文化育人”的理念,積極挖掘該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克服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技能而忽視文化育人功能的現象[3]。課程組針對我校2018 級康復治療學專業開設的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在文化育人的視域下對該課程進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育人的本質就在于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導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價值旨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興文化,育新人”[4],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明確了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使命[5]。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三全育人”,又為高校文化育人明確了目標、任務和方向[6]。
課程作為高校傳授知識的主渠道,也是傳播文化的主渠道[7]。課程文化育人是指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以科學知識、道德規范和藝術形式為載體,納入文化背景,強調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與關聯度,在潛移默化之中使學生真正體悟與理解課程內容的深層意義,從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8]。高校課程文化育人途徑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專業課。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的知識體系的背后,擁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傳遞著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將該課程與思政結合不僅有必要,而且切實可行。
中國傳統康復技能是康復治療學專業中一門重要的理實一體化課程。本課程以中醫思維方法為指導,主要介紹中國傳統康復技能的發展簡史,中國傳統康復技能的基本理論與指導思想;經絡腧穴基礎知識,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作用、操作方法和臨床應用舉例;臨床常用的傳統康復技能,主要包括:針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理筋正骨手法、中藥療法、傳統運動療法及其傳統特色療法的理論、作用機制、操作技能。并以臨床常見的功能障礙來舉例說明傳統康復技能的臨床運用。
目前,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教學現狀中存在著或重視中醫理論的講解或重視傳統康復技能的實訓,而常常忽略中國傳統文化在課程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的現象。加強中醫藥精神文化的提煉、凝聚和傳播,能夠幫助技能人才樹立中醫藥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9]。因此,我們在“文化育人”的視域下對該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了有益的教學改革與探索。
優化教學體系內容的具體做法包括:①修訂教學目標。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融入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養目標中,結合傳統康復技能教學特點,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和體系,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②整合教學資源。為滿足社會對高質量復合型康復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0]。教師團隊采取院系結合、跨學科整合資源。學校專業老師和臨床康復醫生、治療師一起研究制訂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臨床康復科治療師崗位工作需求來設置課程的教學目標、選取教學資源和內容。③突出雙線并行。課程不僅體現以崗位勝任力為主線,而且注重“文化育人”這條紅線。如:將傳統康復技能的教學知識進行模塊化分割,不同模塊結合不同的文化精神,滿足學生的課程文化素養和課程思政的要求,將中醫藥文化培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體現在教學中;或以創建中醫藥文化主題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知識的重難點,從而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④落實教與學的轉變。為了更好地落實實踐教學的要求,課程組編寫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傳統康復技能實訓教程》,引領學生從“教中學”轉向“做中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精神[10]。
考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課程組引進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改革以往單一的評價方法。多元化考核評價包含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評價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將線上小測、線上作業、線上互動、線上提問與線下技能考核、線下期終考試結合;以建立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學習評價體系,考核重過程、重能力、重創新,多主體、多方式、多維度對學生學習狀態和成績做出正確的評價[11]。同時多渠道實時公布評價動態,讓學生及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便于后續的改進和提高。課程結束的考核結果:60 名同學的總評成績為79.8 分。優秀率為12%,不及格4 人,占比6.6%,成績符合正態分布。
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將在線課程教學與線上學習結合起來,進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線上線下相結合三階段學習。中醫藥學科在線信息化教學中最大特點是客觀記錄,能讓學生隨時隨地播放和回看授課視頻,溫故而知新[12-14]。課程團隊精心設計并進行專業錄播教學視頻,時間3~7 min 不等。視頻錄播方式有簡介式、訪談式、微課式、實操式。以簡介方式錄播課程簡介,讓學生開課前了解中國傳統康復技能是一門什么性質的課程。訪談式錄播是以學生采訪老師的形式進行,提出學生關心的話題,如:“如何學好《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現代康復治療師為什么要學習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能?等。微課式主要是將課程中的難重點內容進行延伸性講解,微課程有“中醫思維方法”“推拿如處方,十指保健康”“三癱康復”“為健康做加法的健身氣功”等。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讓手機從課堂教學的阻礙成為學生學習的神器。
傳統運動療法是學生必備的推拿基本功,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通過讓傳統體育專業老師給學生授課,傳統運動療法課程成為了學生喜歡的內容之一。具體做法是:
在課前階段,充分挖掘傳統功法在康復中的運用手段及“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內容,把握“文化育人”教學理念,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在課程教學中,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將課堂從室內講解轉移到室外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在課后領悟中,利用第二課堂的課外鍛煉和校隊訓練,鞏固傳統功法技能,繼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通過課前了解、課中實踐、課后鞏固三位一體的混合式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將來職業生涯中提升康復技能,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文化素養。如在太極拳中的抱拳禮學習時,讓學生領悟禮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六字訣的學習中不僅領悟到中醫講究“形氣神合一”的修身、養心、養氣、養身的方法,而且能夠體悟祖國傳統體育運動的奧妙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人生境界[15]。
中藥外治法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教師把這部分內容放到中藥標本室授課。課程中以“中藥之味、中藥外治法之美”為題,有針對性地將中藥外治技能與康復技能融會貫通,帶領學生感受中藥文化之美。如講述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的故事告訴學生學習中醫要樹立三種精神:一是用于探索、科學實踐的精神;二是勤于求真,敢于批判的精神;三是開拓創新精神[16]。
基于文化育人視域下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教學改革,對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國內學者發現我國大學生中存在著文化認同危機的現象,加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整體認識和認知迫切而重要[17-18]。如:通過講述中國傳統康復技能的發展歷史,讓學生明了中醫藥的文化史就是中華文明史的活化石,而中華文明的歷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歷史,這樣做對幫助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是有裨益的。再如:通過學習中國傳統康復技能的哲學思維方法與基本指導理論,讓同學們理解“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的含義;進一步樹立“敬天愛人”的生命觀;理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哲理是中醫生命觀的具體體現,進一步樹立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醫藥文化價值觀集中體現為“仁、和、精、誠”四個字,“仁”是中醫人內心的信仰,“和”是中醫藥核心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體現,“精”是掌握中醫藥技術的根本要求,“誠”是對中醫藥從業者倫理道德和行為的要求。醫心仁、醫道和、醫術精,醫德誠是對醫者價值觀、醫術、道德與行為規范的具體要求[19-20]。比如:從整體思維談整體康復,傳統康復過程中既重視患者身體功能的康復,又重視患者的心理康復,更重視患者的社會康復,這就體現出醫道的和。在治未病思想方面以腦血管意外舉例,腦血管意外的康復既要未病先防,也要既病防變,更要病后防復,這也體現出醫心的仁。
總之,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課程思政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仁、和、精、誠”的中醫藥文化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文化育人”視域下的中國傳統康復技能課程教學改革,增強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闡釋力和行動力,對實現“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21-23],對筑牢學生的文化自信,將來自覺把“仁、和、精、誠”中醫文化精神融入未來的康復治療職業生涯中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