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東
技法指津
1.強化誦讀,提高興趣,理解內容。
古詩文的語言特征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是節奏感強。古詩詞在這一點上表現尤為突出。誦讀時,可先根據詩句表達的具體內容劃分節奏,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二是有韻律美。具體指詩句中平仄、重音、押韻帶來的音樂美。誦讀原則是平長仄短和韻腳重讀,如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田”和“山”分別為陽平和陰平,屬平聲,讀起來聲音可適當拉長;“水”和“闥”分別為上聲和去聲,屬仄聲,讀起來需短促。“來”是韻腳,應重讀。
三是單音節詞居多。現代漢語中大多是雙音節詞,而文言文中大多是單音節詞。誦讀時,需要字字落實,注意適當放緩語速,關注每一個詞的意思。如“過中不至”,“過”“中”“不”“至”四個字,其實是“過了”“中午”“沒有”“到達”四個詞,讀的時候每個字適當頓開,可以更好地理解句義。
增強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讀通語句,有利于同學們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感知其中的思想情感。
2.積累詞匯,把握句式,補全成分。
要讀懂古詩文,必須要理解詞匯、把握句式,關鍵之處有三:
一是積累實詞與虛詞,重點關注一些詞在現代文中不常用的詞義。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服”“窺”“孰”“私”分別是“穿戴”“照(鏡子)”“仔細”“偏愛”的意思,這些詞義積累下來,閱讀其他文言文時再遇到,就會逐漸減少文字障礙。同時還要關注古今異義詞、通假字以及詞類活用的現象。如《陳涉世家》里“今亡亦死”中的“亡”,古義是“逃跑”,現在意思多指“死亡”;“為天下唱”中“唱”就是通假字,同“倡”;“置人所罾魚腹中”中的“罾”就屬于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網捕”。
二是正確把握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語序等。如判斷句式“……者,……也”應轉化成“……是……”來理解;《愚公移山》一文中“帝感其誠”是被動句,應理解為“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調整語序在理解詩句時尤為重要,詩詞為了格律考慮,經常會調整詞語的順序,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正常的語序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三是補出文言語句中的省略成分。如“召令徒屬曰”一句就省略了主語“陳勝、吳廣”。古詩詞由于受到字數限制,省略成分是普遍現象。如“九曲黃河萬里沙”一句就沒有謂語,意思是“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補上了“挾帶”,理解詩句就容易多了。
積累文言詞匯、把握文言句式、補全文言語句中的省略成分,是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的關鍵步驟。
3.檢索信息,感受人情,討論事理。
盡管古詩文與現代文在語言形式上有種種區別,但所用的材料與要表達的主旨卻大同小異,都是通過寫景、敘事表達“人情”與“事理”。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通過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充滿奇思異想;《曹劌論戰》通過寫曹劌向魯莊公獻策的語言和行動,表現曹劌的思維敏捷和臨戰的堅定和自信。檢索、提取古詩文主要信息方法有三:
一是檢索主要人物的主要言行。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要重點關注鄒忌與齊王的言行,反復誦讀“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等內容,便可把握二人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是檢索詩文中表達中心、題旨或論點的句子。如《山坡羊·潼關懷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四到七句寫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表現了怎樣的主題,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呢?只要檢索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一關鍵句便可。
三是檢索詩文中值得討論的句子,反復誦讀,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討論,使古詩文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結尾對齊王納諫令下達之后的敘述,有人認為是齊王納諫去蔽,使齊國國力強盛,威震諸侯的結果;有人卻認為,用常情常理衡量,“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有夸大事實之處。
4.結合背景,知人論世,把握思想。
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作者的人生經歷,如《出師表》,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后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他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另一方面指詩文反映的社會現實,如《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路過潼關時,他親眼目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寫下了這首散曲,表達了自己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
一、閱讀下列詩文,完成第1-3小題。
【甲】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選自《板橋全集》)
【乙】愛蓮說(節選)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選自《周敦頤集》)
訓練
1.甲詩通過一個“還”字表現了竹怎樣的品行?
答:
2.乙文通過一個“獨”字表現了作者對蓮怎樣的情感?
答:
3.甲詩寫“竹”,乙文贊“蓮”,但兩位作者所表現的思想修養有一點是相同的,請具體分析。
答: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3小題。
【甲】曹劌論戰(節選)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左傳》)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比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選自《史記》)
訓練
1.解釋下列黑體字在句中的意思。
(1)公將鼓之(? ? )
(2)既克,公問其故(? ? )
(3)秦悉坑之(? ? )
2.根據乙文內容,用一個成語做乙文的標題,填在橫線上,并說說成語的意思。
答:
3.根據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你認為曹劌的“論戰”與趙括的“談兵”有什么不同?說說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