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孝軍
從事高中語文教學26年,我常常思考:高中語文課堂理論上應該是什么樣子,實際又是什么樣子呢?傳統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課堂應該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展開,教師教,學生學。于是,課本、習題成為語文課的基本內容,課堂沉悶、枯燥?,F代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交往,強調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式靈活,但也往往拘泥于教材、試卷、教輔,開展起來也是別扭,不夠科學嚴謹。
語文學科到底應該怎樣教、怎樣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語文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論,如何體現學生主體性,又如何體現教師主導性?聽說讀寫訓練如何有效開展?……
在眾多現象中,語文課堂的生成如一縷清風。所謂生成,就是創新、生長和建構。語文課堂的生成主要表現在:上課時,師生的交流脫離了原來的預設,反而促使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課堂生成是動態的、多角度的,一改過去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僵化、機械、被動的局面。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進一步體現,教師的主導性也得到有效的強化。
語文課堂的生成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教師精心備課,通過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超的課堂把控能力來引導課堂的走向,從而實現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語文課堂的生成具有突發的特點。新時期的教師和學生是一對靈動的生命體。課堂教學是在動態的交流中進行的,課堂生成往往在豐富而多變的教學情境中突然產生。教師應從一定的理論高度重新認識語文課堂的生成,意識到這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力。
語文課堂的生成要由學生的思維來支撐。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并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參與語文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究新的領域。
當然,語文課堂上也不能隨意生成。脫離了教學主旨和生活實際的生成沒有任何意義。為此,我從幾個語文課堂生成案例入手,探討教師如何進一步把控課堂生成的問題。
首先,課堂的生成,要善于抓住和教學預設相左的細節。比如,講授《歸去來兮辭》一課時,我的教學預設中有這么一個環節:用一個字概括陶淵明歸途中的心情。我的預設是“樂”,但學生閱讀課文后的感受各不相同。有學生認為是“急”,也有學生認為是“喜”,還有學生認為是“欣”……我只有拋開教學預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依據。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等佐證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侃侃而談。于是,我趁熱打鐵,把如何指導學生閱讀當成這節課的重要生成內容。雖說偏離了教學預設,但這時的生成具有創造性。如果忽略了這次偶然的生成,一味地按教案設計好的內容教學,課堂該是多么無趣??!這種生成讓課堂成了學生的課堂,成為師生交流的課堂。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便不用刻意強調了。
其次,課堂的生成不可空洞。脫離教學實際,一味地拓展生成,也會得不償失。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一課時,一名學生突然“腦洞大開”,毛遂自薦要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如果任由其發揮,則會偏離這節語文課的方向。于是,我及時扭轉局面,建議他下課再講給同學聽。
最后,課堂的生成可以預先設計好。如在講《祝?!芬徽n時,我預先設計問題:“祥林嫂死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是個拓展性很強的問題,適合放到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從祥林嫂的家庭方面來回答,也可以從祥林嫂本人的性格方面來回答,還可以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角度來回答……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殺死祥林嫂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時的社會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封建制度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魯迅通過祥林嫂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社會發出了血淚的控訴。這種拓展性的思維活動可以從多個方面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充滿靈性。
由此可見,課堂生成無法硬性預設。它具有柔性與彈性,既不是“放羊式”的隨意,也非“固定式”的限制。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抓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言的正確運用等目標。只要能優化課堂教學,進行高效訓練,并使課堂有知識、有趣味、有思考、有交流、有碰撞,就是高效的生成內容。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