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靜 徐岱楠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游戲材料是游戲的重要物質基礎,材料選取的種類、數量、更換時間要適應幼兒的學習需要。本文從材料提供、觀察識別、經驗分析、個別支持、反思調整五方面展開思考,探索區域游戲材料有效投放的路徑。
材料提供
教師要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符合幼兒經驗、興趣的游戲情境,結合游戲目標,提供安全、衛生且具有結構性的材料,保障幼兒原有經驗的運用與遷移,支持功能區的情境創設。需要注意的是,適當減少游戲材料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幼兒的角色交往。因此,教師可將游戲材料分為固定性材料和流動性材料。
觀察識別
教師要采用游戲構想路徑圖、區域關聯路徑圖、同伴關系路徑圖和觀察記錄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教師可用攝像機記錄幼兒的游戲路徑,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和興趣的濃厚程度。游戲后,教師根據當天的視頻資料整理觀察記錄表,利用路徑圖更好地觀察、支持幼兒。
經驗分析
教師通過時間路徑圖和觀察記錄表進行分析。以小班為例,9月份,幼兒對材料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沒有目的性,以獨自游戲、平行游戲為主;10月份,幼兒使用材料的頻率提高,前期投放的材料產生了新的主題,新的材料使游戲的內容和情節更加豐富;11月份,幼兒對游戲比較了解,愿意與人合作游戲,但規則性、責任感較弱,游戲材料堆放混亂,整理意識弱;12月份,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幼兒角色意識增強,互動也更加頻繁。
個別支持
材料投放后,一般是由幼兒先觀察、操作、思考,教師再及時指導、提升,使每個幼兒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因此,每種材料的投放都可以分三個層次在游戲中循環使用,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反思調整
一是環境調整。幼兒在熟悉環境后,經驗會逐步豐富,這時一成不變的游戲環境將難以支持幼兒游戲興趣,因此調整游戲環境是教師支持幼兒游戲的重要行為。
二是材料調整。首先,材料種類的調整。豐富的材料能夠激發幼兒角色行為的產生,完善幼兒角色行為的內容。而游戲材料比較單調時,容易導致幼兒無關角色行為的發生。其次,材料數量的調整。同一種材料的數量充足時,可以減少幼兒的爭吵次數。添加玩具的同時還要關注幼兒對哪些材料有玩膩現象,一旦確定就需要暫時性刪除材料,等待幼兒重新出現興趣。最后,材料調整的時間。材料的動態調整能滿足幼兒不斷變化的興趣與需要。教師通過觀察,了解幼兒對材料的態度,從而做出決策。
總之,教師需要不斷思考、深入研究材料的投放策略,發揮材料的催化作用,為幼兒的區域活動注入生機和活力,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