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擎

中國現代書法教材中,歐體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歐體的創立者歐陽詢精通八種書體,其楷書被稱為“翰墨之冠”。歐陽詢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確立漢字書體規范標準,“歐體”楷書更是引領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體,為書法史上第一字體。當今作為印刷字體、電腦字庫的“標準楷書”,亦是以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為范本。
歐陽詢出生在廣州,出生前后的故事,令人驚詫,有《補江總白猿傳》為據。
當時,歐陽詢的父親歐陽紇身為南朝陳國的官員,帶兵在兩廣剿匪,其妻子不慎被所謂“白猿”擄去。經過努力,歐陽紇殺死了“白猿”,救出妻子,“白猿”死前告訴歐陽紇,你的妻子已有孕在身,不要殺這個孩子,將來遇上圣帝,一定能光大他的宗族。
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江總,字總持。南陳著名大臣、文學家。歐陽詢出生前后,正是侯景之亂時,江總來到嶺南,與歐陽紇相識。當時,歐陽紇正為歐陽詢的出生頗感頭痛,歐陽紇自己相貌堂堂,卻生下一個顴骨突出、眼窩深陷的猴頭相的兒子,心里很不痛快。他有心掐死這個孩子,但中年僅得此一子,“白猿”又留下話,便左右為難。江總知其心事,愿意收留此子。歐陽詢成了江總的義子。江總回朝時,便將歐陽詢帶回建康(今南京)。
當然,后世有學者認為,《補江總白猿傳》的作者心懷叵測,捏造“白猿”竊掠紇妻“生一子”之事,以誣蔑歐陽詢。不可否認的是,歐陽詢少時敏悟絕倫,過目不忘,讀書一目數行,而且非常勤奮。江總出入帝王身邊,好詩,善詞,年幼的歐陽詢耳濡目染,文采自然大進。
這么一位“敏悟絕人”的才子,顏值卻很不匹配。史書上說他“貌寢(tuì)(外形難看)”。在一次招待文武百官的宴會上,唐太宗提議不要太嚴肅,鼓勵大家開開玩笑,以活躍氣氛。在皇帝姐夫的授意下,長孫無忌先作詩嘲諷歐陽詢:“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歐陽詢當即回敬道:“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只因心溷(hùn) 溷,所以面團團。”諷刺長孫無忌脖子粗短,發辮直接覆蓋后背,挺著將軍肚連襠也撐開了,并進一步刻薄地攻擊長孫無忌內心昏沉骯臟,相由心生,所以長著一張大餅臉。
歐陽詢12 歲時,遠在建康的皇帝陳頊聽信讒言,疑心歐陽紇有叛心,歐陽紇一不做二不休,遂據廣州起兵反叛,不久兵敗被擒,舉家上下悉數被誅,僅歐陽詢一人因在江總家中而漏網。不久后,皇太后駕崩,特赦天下,歐陽詢因此逃過一劫。
歐陽詢在建康生活近20 年,在江總的庇護下精研書法,技藝大進,但仕途黯淡。陳朝北降,歐陽詢已是幾個孩子的父親,他隨著降臣們一起進入隋朝,開啟了人生新篇章——他遇到了李淵。
開皇元年(581 年),楊堅建立隋朝。楊堅的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楊堅特別器重李淵,任命他為禁衛武官。而后來的歐陽詢在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里任小吏,靠微薄俸祿,勉強能夠養活全家。作為皇帝侍衛的李淵總能看到忙著完成文案、親自書寫告示與文件的歐陽詢。
李淵感嘆:如此外表丑陋、胸有才華的飽學之士,只有姨夫楊堅才能用。處處以姨父楊堅為榜樣,李淵自然也喜歡上了歐陽詢。李淵主動邀約歐陽詢喝酒,傾談之下,兩人結為莫逆之交。李淵通過獨孤皇后給歐陽詢提高了俸祿,為報答這份情誼,歐陽詢主動擔當了李淵幾個兒子的家教。
隋大業十一年(615 年),58 歲的歐陽詢到灞橋送別去太原任職的李淵。史書說李淵“多次與歐陽詢游歷(探討學問與朝事)”。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李淵問歐陽詢:“聽說,皇帝(隋煬帝楊廣)讓你隨他去揚州,你身為太常博士,哪有不隨皇上行動的,他祭祀隨時需要您啊!”歐陽詢回答:“窮兵黷武,何須問天祭祖!余只盼兄長能夠使一把勁,摧朽木快快焚于烈火。”李淵深為吃驚,連連四下觀望,確信周圍無人,才抱拳道:“若得兄言成吉,兄即為第一功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于洛陽虎牢關,生擒竇建德,歐陽詢也同時被李世民俘獲。李世民自然認識這位“家教老師”,親手給歐陽詢溫酒壓驚,快馬報給李淵。
李淵不忘舊情,立刻授歐陽詢為侍中(宰相待遇)。隨著大唐的興旺,歐陽詢歷任弘文館學士、太子率更令、銀青光祿大夫等,故被稱為“歐陽率更”,可謂苦盡甘來。
在歐陽詢生活的時代,已經有各種質地的紙,其中最為名貴的當屬“縑帛”, 一種與今天的絹相仿的絲織品。江總是朝廷高官,自然家中有這些高檔物品。但幼年時的歐陽詢“不擇紙筆”,一般都是在地上練習。
有一次,歐陽詢外出,路過一處荒郊野外,他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佇馬觀賞了很久都舍不得離去。后終于起身而行,走出幾里后,又返回來,繼續坐在碑前仔細觀看,體會索靖書法的妙處。索靖何人?三四百年前的大書法家,大書法家張芝姐姐的孫子,善隸、行書,尤擅長章草。
歐陽詢在石碑前反復揣摩,并鋪開紙,一筆一畫地臨摹。晚上他索性找塊氈子席地而眠。就這樣,歐陽詢在碑旁待了三天三夜,直到將索靖書法的筆法融會貫通,了然于胸,才高興地離去。
歐陽詢在隋朝生活的三十年間,除了正常的朝廷事務外,其他時間和心思都用在了書法上。身處北方,自然受北派書風的影響,加上年少時浸淫王羲之等南派書法的“秀骨清相”,他博采眾家之長,以破膽奪氣的個性,創造出獨特的“戈戟森然”筆勢的結構風格,被世人譽為“歐體”。
誰都明白,要想名垂青史,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歐陽詢能夠將楷體定形,因為有李淵熱捧!
“歐體”起步在隋朝,當時歐陽詢任隋朝太常寺內的太常博士,掌管祭祀,常與李淵見面。李淵好文學,兩人常談文學與書法,有時虞世南(與歐陽詢齊名的初唐書法家)也會加入。
虞世南提出,如果我們將每個字在篆、隸、楷、行中的筆畫定下來,形成規矩,那該多好。李淵立刻贊成,并建議由歐陽詢起草奏本,虞世南上呈,自己在姨夫楊堅耳畔敲邊鼓。
大家有了共識,歐陽詢卻猶豫起來,覺得應當等時機成熟再上奏。就這么一件事,歐陽詢整整花去近30 年,精心研究每個字的結構,使其臻于化境。30 年間,楊堅和楊廣的隋朝都被取代了……入唐以后,李世民從虞世南那里聽說了“歐體”,主動要求看看,這才成全了今天的“歐體”。
歐陽詢總結出“歐體”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云、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之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
歐陽詢已經離開我們1380 年了,他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成了天下第一楷書,“歐體”成為中國人學習書法的入門規范。
(摘自《當代》2021 年第2 期,本刊有刪節,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