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先武,歐維業,王紅剛
(1.安利(中國)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730;2.廣東藥科大學 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5)
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一個國家整體生活質量的好壞表現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其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我國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的代表。因此只有規范食品市場的秩序,才能對國家食品安全領域實現風險控制。我國雖然加大了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整治力度,但想要從源頭上杜絕問題產品的出現,仍需要不斷健全現行的食品法律法規體系,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
就我國目前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而言,其內容并不是十分的詳細和明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我國在食品衛生安全法律法規上沒有對食品種類進行準確定位,也沒有相關標準能檢測原材料中營養物質的達標率,甚至部分食品的化學添加劑名稱和劑量也未明確寫入配料表中,這些問題還沒有引起相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1]。②產品在進行生產時的原材料檢測體系還未完善,相關法律條文也沒有對食品營養標準作出嚴格規范。
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在實際應用中執行力較弱。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法規內容不夠完善,違法成本較低。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很少重視食品制假售假行為對公眾造成的潛在危害,甚至在一些地區,違法企業受到的處罰力度非常小,生產者的違法成本低直接造成一部分企業知法犯法且不懼怕法律的現象發生。近年來,我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處罰力度,但因法律資源還未進行有效更新和整合,一些法規條文仍舊難以實現[2]。我國近些年的食品法律法規雖然在不斷完善中,但實際取得的成效甚微,很難發揮強有力的整治作用。
為大力整治食品市場的亂象行為,當前我國制定了較多的相關法律法規,但對此并沒有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因此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這部法律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對食品質量進行了嚴格的約束,但由于它出臺較早,更新不夠及時,在現今食品安全市場上發揮的作用并不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雖然涉及的范圍較廣,但對于食品安全質量問題也只是作了簡要概述,并未進行細分[3]。
執法體系權限和職責不清造成的執法混亂行為,也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領域急需整治的一個問題。由于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較多,各自遵循的法律條文不盡相同,執法人員的工作職責避免不了相互交叉。在無法形成合力的情況下,監管混亂很難保證執法行動的順利開展,也會影響相關部門監管責任的充分落實。在現如今的食品監管市場上,當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相關部門為制止生產工作繼續運行,往往會展開突擊性的全面檢查,對于問題企業進行查封或關停。一些“問題”企業如果不及時重視食品安全預防工作,以往出現過的食品質量問題則很容易死灰復燃,讓整個市場上陷入惡性循環。
在食品衛生監管上,我國雖然已經制定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檢測標準,但部分企業仍存在衛生經營具有自主性、衛生狀況不達標等情況。目前我國食品制造業具有經營自主權,這一要素也直接影響了食品衛生監管的自主性,使其成為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約束和監管的重點對象[4]。
在我國,許多小型食品生產企業多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這些不合法企業所生產經營的食品種類和數量繁多,但質量堪憂。由于價格低廉、口味獨特等特點廣受未成年人喜愛,也開拓了不小的食品零售市場。這種不合法企業的分散性和隱蔽性都非常高,以我國目前的監管力量很難做到精準打擊和全面封查,因此,黑作坊的存在也成為阻礙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順利開展的絆腳石。
為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方便公眾生活,我國普遍采用產銷見面、直接掛鉤的食品流通方式進行交易。這種交易方式的進貨渠道較為多元化,工作人員也未經教育和培訓,且流通全過程不受法律法規的約束,這就形成了假冒偽劣食品橫行市場的現象。食品生產一旦脫離市場監管和質量把關,必然會危害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在我國,食品生產經營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其中大部分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衛生和食品安全意識淡薄。沒有充足的食品安全知識和健康的衛生習慣,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就會受到影響。但企業可以采取教育培訓的方式彌補這一不足,提高企業長遠的經濟效益[5]。
完善食品法律法規制度、加強市場監管的執法力度是解決當前食品市場亂象的根本措施。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執法力度不夠大等問題,根本上要從完善法律法規來入手。①對現有的執法力量進行整合,在以往的食品監管中,各部門各行其是,關聯甚少;經過資源整合后,這些部門的執法力量被聚攏在一起,進而有效改善執法分散的局面;不僅能使執法部門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還能放大食品監管的執法效率,激發各部門內部工作人員的執法積極性。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基本法,將其他法律未涉及的領域或存在的漏洞補充在基本法當中,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制法規,最大限度減少立法與執法之間的沖突。
保證食品質量,除了健全食品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之外,還需要對食品生產進行定期檢測。檢測主要包括原料安全檢測、機器合格檢測和廠房衛生監測。其中最關鍵的是對食品營養物質和化學成分的檢測,一些保健食品的營養成分不達標問題或普通食品的化學成分過多問題都是市場監管和要求整改的重點。此外,在一些食品生產中,某種物質成分過量也會引起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一些物質在適量的情況下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但過量投入就會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考慮到我國食品領域非常廣闊,所以在進行安全監管時,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開展檢測工作。
目前我國食品生產領域常常會忽視綠色環保理念,需要國家將這一理念深入貫徹到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中。現階段,餐飲行業中有很多不符合健康飲食結構的狀況,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對企業加以引導,鼓勵其進行適當的轉型。企業要加強對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研發和生產,進而推動食品行業不斷創新和深入發展。另外,還可以將綠色環保食品的檢驗標準納入食品安全法中,從政策上鼓勵企業創新,為食品環保健康提供支撐。對于不符合要求的生產企業,可依據法律勒令其整改或處以重罰。在制度的推動下,綠色無公害食品安全理念才能得以不斷貫穿落實。
緊抓食品安全領域的質量監管,就要從源頭上進行整治,對違法行為進行打擊懲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礎。對此,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擴大執法機構的檢查范圍,加大執法和處罰力度,以確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具有權威性。目前,我國執法領域存在著執法不嚴、濫用職權等問題,許多食品制造企業沒有進行合格的安全認證。這些“三無”食品往往被售往經濟欠發達地區,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傷害。對于此類企業,食品監管和懲罰應該更具強制性,從根本上杜絕市場亂象的發生。與此同時,緊抓食品安全領域的衛生管理問題也是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強化衛生監督管理力度,一旦出現食品違規、違法等問題,必須進行嚴肅處理。相關部門也要制定出全面、有效的食品安全巡查管理制度,切實擔負起對各類企業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責任。
綜上所述,要實現我國食品安全領域深入治理,僅憑借市場調節的作用遠遠不夠,還需要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持與監督。在監督過程中,要完善我國食品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整合現有法律資源,加大執法力度,從根本上杜絕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食品安全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需要不斷的深入改革,才能促進食品生產領域的良性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