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霖 諶建民
(1.四川省綿陽實驗高級中學, 四川 綿陽 621000; 2.四川省綿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 綿陽 621000)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具有區域性、綜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實踐性特征,在教學中應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1]新時代中學地理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學科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2]地理實踐力包含兩個層面的意蘊:一是地理實踐活動的技能和方法,即行動能力;二是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科學精神、意志品質。[3]針對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現狀和水平的定性、定量測評,有助于地理教師真實掌握實際情況并確定科學合理的培養對策。
測評對象為四川省綿陽市域內抽樣的26所初級中學兩個年級的部分學生,基于教育統計測量的基本原則,樣本考慮了市域內初中生的性別、年級、城鄉等差異因素。此次共抽樣10800人,占實際在籍總人數的11.49%;回收樣本9090份,剔除漏填、測謊未通過的樣本1651份,保留有效樣本7439份,有效率為81.84%,下表為有效樣本統計量(見表1)。

表1 有效樣本統計量
測評就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內涵認知、參與情況、現狀歸因和素養水平四方面設計了自陳式測量問卷。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的能力測評從系統的角度劃分為:意志品質、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活動方案的設計和活動方案的實施五個維度,其劃分參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關于地理實踐力素養的表現和水平標準。[4]地理實踐力素養測評將五個維度的測評反饋數據轉化為對應的水平等級賦分(4分制),即各維度素養水平越高所對應的賦分值越高。
測評按照前期制定的調查問卷操作指南有序開展,問卷采用分級、分層的方法,由地理教師負責發放、回收,被抽樣學校的班級隨機抽樣30人,現場定時作答、填涂機讀卡。
測評數據利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匯總、整理和分析。地理實踐力素養五個維度可靠性統計量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753,表明問卷整體信度好。效度檢驗的取樣適切性量數KMO值為0.813,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值為7819.915,df=10,sig.=0.000,則表明測評問卷的效度高。
學生對地理實踐力內涵的認知和理解還有待提升。內涵認知數據統計顯示,55.1%的學生能較全面地認識到地理實踐力包含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
學生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的頻次少,參與的項目較單一。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61.2%所在學校一學期中沒有開展過校內或校外的地理實踐活動,14.2%的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過1次實踐活動,11.3%的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過2次實踐活動,僅13.3%的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過3次及以上的實踐活動。從課內外地理實踐活動參與的類型來看(見圖1):未參與過的學生比例高,學生參與面窄;課內活動主要為模擬實驗和地理拼圖,校外實踐活動多為觀察測量和參觀考察。
學生喜歡參與性、體驗性較強的活動。統計顯示(見圖2):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興趣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實地調研和觀察、實驗操作演示、教具演示、畫圖活動;約95%的學生對戶外地理實踐活動興趣度較高。
學生能夠較綜合地認識影響自己參與地理實踐活動的因素。歸因按影響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安全因素(59.5%)、活動設施設備(49.0%)、成績壓力(43.2%)、其他原因(42.3%)、缺乏專業指導(37.7%)、教學課時(37.6%)、學校不重視(37.5%)、老師不重視(27.9%)、學生不喜歡(18.7%)、家長不支持(14.4%)。可見,初中生認為安全保障和活動設施設備是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自身和家長因素不是阻礙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學生渴望有更多高質量的地理實踐活動。
地理素養水平測評顯示(見表2):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總體均值為2.6968分(總分4分),為中等略偏上水平;地理實踐力素養五個維度中意志品質水平較高,而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方案的實施、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的能力偏中等水平,為素養水平的提升點。

表2 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探究地理實踐力素養五個維度與總體的相關性。一般Pearson相關系數越接近1,代表相關性越強。[5]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Prearson相關系數大于0.65,五個維度指標與總體素養水平呈較高的正相關;活動方案的設計、實施是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總體素養提升的重要指標。

表3 地理實踐力素養相關性分析
數據檢驗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所要檢驗的尺度變量的正態性。[6]以意志品質、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方案的實施五個維度和總體為因變量,先后以性別、年級和城鄉為因子,進行正態性檢驗。所檢驗的各變量均不服從正態分布,故各群體的差異性檢驗采用“非參數檢驗—兩個獨立樣本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
(1)性別差異
在性別差異方面(見表4):意志品質、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活動方案的設計四項的漸進顯著性P<0.05,表明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再由秩均值(見表5)大小可知意志品質、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的能力男生優于女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活動方案的設計能力則是女生優于男生,但在總體和活動方案的實施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4 性別檢驗統計量a

表5 性別秩統計量
(2)年級差異
在年級差異方面:檢驗統計量(見表6)中地理實踐力五個維度和總體漸近顯著性的值都小于0.05,表明地理實踐力的總體和五個維度指標在年級層面均存在顯著差異。結合秩均值(見表7)可知,意志品質、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的能力初二學生明顯優于初一學生,其余則都是初一學生優于初二學生。

表6 年級檢驗統計量a
(3)城鄉差異
在城鄉差異方面(見表8、表9):除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能力外,地理實踐力素養總體和其余各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且城市學生水平明顯優于鄉鎮學生。

表9 城鄉檢驗統計量a
近一半初中生不能全面認識地理實踐力內涵包含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總體認知水平有待提升。學生普遍認為安全保障、活動設施和成績壓力是影響其參與地理實踐活動的三大主要因素,家長和自身因素不是重要阻礙。
學校一學期未開展過地理實踐活動的學生比例為61.2%,學校開展地理實踐活動頻次超過3次的學生比例僅13.3%,學生參與面窄、頻次低。開展的課內、外地理實踐活動多為模擬實驗、地理拼圖、觀察測量、參觀考察類。實際上,學生興趣度較高的實踐活動為實地調研和觀察、實驗操作演示等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活動,且對戶外實踐活動感興趣的學生高達95%。
地理實踐力水平的總體均值為2.6968(4分制),為中等略偏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地理實踐力五個維度(意志品質、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方案的實施)與總體呈較高程度的正相關,其中活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是總體素養水平的重要能力培養點。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要增強學生的參與性、體驗性,鍛煉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合作甚至獨立進行實踐活動方案的設計、實施。
地理實踐力素養屬于綜合性、實踐性強的能力,對于初中生而言為高階能力要求,加之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頻次少,因而在總體和實踐方案的實施方面水平不是特別高,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意志品質、選擇并使用適當工具方面男生優于女生,而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活動方案的設計方面則是女生優于男生,極可能與性格和思維特質的差異相關。在年級層面,初一學生剛接觸到地理學科,在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等方面積極性高,興趣濃厚,沒有中考備考壓力,實踐參與度較高,總體地理實踐力素養高于初二的學生。城鄉差異方面,除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差異不顯著外,地理實踐力總體水平和其余各指標城市學生的水平明顯高于鄉鎮學生,這或許與地區經濟水平、教學設施、師資配備、學生認知等方面的差異有關。
地理教師作為教學的引領者,要加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核心素養下的地理實踐力教學,教師不僅要通過各類研修奠定地理實踐力相關的理論基礎,更要通過“走出去”、多見識、多經歷、實地實踐操作等方式提升綜合實踐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理實踐力素養落地的關鍵是讓學生親歷實踐活動全過程,增強其參與性、體驗性,適當增加實踐活動頻次和活動類型,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開展契合生活實踐類的地理活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持續地、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地理事象觀察、思考、信息記錄、信息歸類整理、活動方案設計和實施、展示交流、總結反思等能力,創造條件提升學生合作、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學校地理教研組應挖掘潛力,開發具有學校或鄉土特色的地理實踐活動課程,豐富校本課程資源,促進學校內涵與品質發展。
一是立足課堂活動,二次開發教材,創新教學方式。立足課堂主陣地,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對教材“活動”進行二次整合、設計,增強活動探究案例的趣味性、生活性、時代性和創新性;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開展問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利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度。
二是拓展課外實踐,校內、外多形式促進能力提升。增加校內外實踐活動頻次,提高活動質量和學生參與度,讓學生走出教室、親歷體驗,從書本到田野,身臨其境、具身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開展地理圖表繪制(如地形剖面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地理實驗(如水土流失實驗)、地理制作(如等高線模型制作)、地理拼圖(如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校園觀測(如校園植被調查、測繪校園地圖等)、課堂辯論、知識競賽等校內實踐活動;設施較好的學校,可借用學校天文館、地理園、數字化地理實驗室等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也可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實踐教學的創新融合;積極行動,組織社會調查、野外實踐考察、研學旅行等校外地理實踐活動。
三是多方合作交流,區域協同聯動,推動融合共享。積極探索借各方力量,加強同社區(鄉鎮)和兄弟學校的交流合作,促進地理實踐課程資源的融合共享、綜合協調發展。
地理實踐力評價須從系統角度出發,從地理實踐活動的前期準備到中期活動開展,再到后期成果展示都需要有公平、多元、可量化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案。地理實踐力的評價須堅持全過程評價,融入表現性評價、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評價方式,其最終目的在于綜合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