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見習記者 李士萌
接下來兩年,拜登將很難在內政方面有所作為,其目光可能轉向外交議題以尋求突破。

當地時間11月5日,美國費城,(左起)民主黨美國參議員候選人約翰·費特曼、第44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民主黨州長候選人喬什·夏皮羅和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共同參與當地集會,為動員支持者作最后努力。
截至11月25日,雖然佐治亞等州的計票工作尚未結束,但美國中期選舉局勢已然明朗。新國會形成民主、共和兩黨分控參眾兩院的“分裂”格局。
美國中期選舉于當地時間11月8日正式拉開帷幕,主要涉及國會兩院及36個州的州長等多層面重要職務的選舉。其中,國會眾議院議員任期兩年,共435席,中期選舉將全部改選;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共100席,每2年改選1/3,此次改選35個席位。
北京時間11月13日,美國內華達州民主黨參議員擊敗共和黨候選人,民主黨以一票之差守住參議院,兩黨對參議院的激烈爭奪落下帷幕。北京時間11月16日,特朗普正式宣布參與2024年美國大選,次日,共和黨率先拿到眾議院218席,成為多數黨,佩洛西將交出眾議院議長之位。
專家預測,中期選舉后,拜登在內政方面將受到較大牽制,注意力可能更多轉向外交領域。
中期選舉的結果,關乎美國未來2年乃至更長時間內政外交的走向:2024年總統大選誰能勝出?拜登未來將如何調整對華戰略?這些關鍵問題都與中期選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出乎很多民意預測專家的意料,此次中期選舉并未掀起“紅色浪潮”(Red Wave)。
當地時間11月16日,美國共和黨率先贏得218個眾議院席位,成為多數黨,拿下眾議院控制權。此前,民主黨已在參議院獲得50個席位,鎖定了對參議院的控制權。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國會參眾兩院各持一邊,呈現“弱分裂”狀態。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價: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是一次不尋常的中期選舉。通常,美國民眾會在中期選舉時“暴揍”(beating)現任總統所在政黨。
從歷史上看,中期選舉可以視作對美國總統的一次公投。據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項目數據,在1934年至2018年的22次中期選舉中,總統所在的政黨平均損失28個眾議院席位和4個參議院席位。總統所在政黨贏得中期選舉參議院多數席位的情況,只發生過6次。
而去年開始的通脹問題,對拜登的支持率尤其不利。中期選舉前的民調數據顯示,拜登的支持率下滑至39%。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講師、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兼職副研究員孫冰巖向記者分析,因為美國人很依靠燃油車,通脹之下的油價上漲,對中立選民影響尤其大。
面對沸騰的民怨,民主黨并沒有被“暴揍”,此前媒體預測的紅色浪潮(Red Wave)也沒有出現。截至北京時間11月28日,美聯社數據顯示,民主黨在參議院贏得1個席位,在眾議院只失去9個席位。
“對比歷史經驗,這次選舉確實是比較溫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在11月11日由中華美國學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海國圖智研究院主辦的美國2022年中期選舉結果分析與中美關系學術研討會上說。
通脹高溫下民眾不滿拜登政府,但民主黨沒有大輸、共和黨的紅色浪潮也并未出現,原因何在?
刁大明分析,雖然通脹問題是中期選舉的主導性議題,但通脹的發生是美國經濟結構所致的一種周期性的、長期的問題,在通脹應對方面,兩黨并沒有明顯的差異。
前述項目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點:通脹問題與中期選舉總統所在政黨的得票并無顯著相關。其中,通貨膨脹與總統所在政黨贏得眾議院席位數呈微弱負相關,即通脹率越高,贏下席位數越少;而與參議院席位無顯著相關。
在民意天平上,通脹問題實際影響微弱,墮胎權爭議卻實實在在為民主黨扳回一城。刁大明認為,“羅訴韋德案”的推翻,加速了兩黨的價值觀分化。
拜登在中期選舉前承諾,如果此次民主黨能控制足夠多的國會議席,他明年向國會提交的第一份法案便是將保護墮胎選擇權寫入法律。“如果你關心墮胎選擇權,那么你就必須投票。”拜登在發言中稱。民主黨人領導的自由派藍州政府也誓言要在管轄范圍內保護墮胎權,如加利福尼亞州。
而在共和黨領導的保守派紅州,反對墮胎的政治勢力占上風,聲明將出臺更為嚴格的限制措施,如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和南達科他州。
孫冰巖分析,“紅色浪潮”沒有翻起大浪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墮胎權爭議抵消了通脹帶給共和黨的利好。“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帶給選民的憤怒,對刺激選民出來投票的影響是很大的。”數據亦顯示,在推翻“羅伊案”后的一個月,美國10個州新登記參加11月中期投票的女性選民增加了 35%,而男性僅增加了9%。
“大家顯然低估了6月‘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帶給中期選舉的影響。”孫冰巖說。
此外,刁大明認為,此次中期選舉選情如此膠著,在偶然因素之外也可以窺見一些局部趨勢的變化。佐治亞州為代表的“增長南方”近些年人口結構的變化,加大了地區內的民主黨傾向。
他向記者進一步分析,金融危機以來,產業內遷加速了美國西南地區和東南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并吸引了較多教育程度偏高的人口,疊加美國邊境拉美移民的遷入,人口結構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區域的政治傾向。
“民主黨在傳統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翻盤,還有在美國東南和西南部分選區的膠著狀態,絕不能理解為偶然因素,一定程度上說明民主黨在努力重塑特朗普之前這些區域的政治版圖。對共和黨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這也為我們未來作出一些趨勢性判斷提供了依據。”刁大明在上述研討會上說。
孫冰巖指出,一旦參眾兩院出現一個反對黨控制的院,總統的議程便很難推行下去。這種情況下,總統經常被叫作“跛腳鴨”。只是這次民主黨守住了參議院,避免了“大跛腳”的命運。
“在現在政治極化的背景下,共和黨如果掌控眾議院,他們的目標將是破壞,而不是建設。共和黨的眼光也放得很遠,他們的目標不是贏下這一次中期選舉,而是2024年的總統大選。共和黨會通過政治斗爭盡可能破壞拜登的名譽,阻撓拜登的議程,從而為2024年共和黨的候選人塑造一個更好的總統選舉環境。”孫冰巖說。
刁大明預計,共和黨將利用國會眾議院的調查權,對拜登發起彈劾。可能的調查方向包括對拜登政府高層及其家庭成員的調查,對拜登是否在應對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存在決策失誤的調查等。
美媒報道,拜登的部分議程已遭阻撓。當地時間11月23日,共和黨領導的部分州向最高法院施壓,要求暫停拜登的學生債務減免。兩黨在這一議題的推進上僵持不下。
此外,受訪專家均強調,由于美國政府撥款需要國會兩院的撥款委員會通過,所以拜登的系列政策將在執行時遇阻,尤其卡在撥款環節。
細數過去兩年拜登推出的政策,包括1.9萬億美元的新冠紓困法案、通脹抑制法案、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芯片法案,以及計劃減免大學生貸款等,“只要這些政策還需要進行逐年撥款,在共和黨占據眾議院多數的情況下,后續都可能形同虛設。”刁大明說。
“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出現因國會阻撓,致使政府年度預算無法到位,政府被迫‘關門’的情況。”孫冰巖指出。
國會層面阻力重重,研討會上多位專家指出,接下來兩年,拜登將很難在內政方面有所作為,其目光可能轉向外交議題以尋求突破。在外交方面,總統權力較少受到國會限制。

當地時間11月7日,美國華盛頓,在國會中期選舉決定國會控制權的前一天,一位行人清晨經過國會大廈。
未來兩年,中美關系將走向何處?
孫冰巖向記者表示,中期選舉在大方向上對中美外交戰略影響較小,但在部分具體議題上,可能存在分歧加強的風險。就共和黨而言,可能會持續在對華問題上“拱火”,為對華相對理性的拜登政府“添堵”。
據孫冰巖對共和黨候選人涉華議題的跟蹤,他認為共和黨會從對華輿論、反滲透、供應鏈等多個議題上“踩油門”。另外,還可能隨時撥動“臺灣”問題這一敏感神經,在臺灣問題上制造緊張局勢。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時就曾表示,如果未來當選眾議院議長,會以議長身份訪問臺灣。
就拜登政府而言,孫冰巖指出,美國白宮于今年2月公布的“印太戰略”,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加強。雖然民主黨與共和黨可能在印太戰略部分議題上存在分歧,如貿易自由化、關稅壁壘(共和黨偏向貿易保護)以及清潔能源合作(共和黨傾向傳統能源)等,但兩黨希望通過“印太戰略”加大中國在本地區外交挑戰的觀點是一致的。
5月23日,美國與日本、韓國、泰國等13個印太地區國家于日本東京正式啟動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日本經濟新聞認為,IPEF主要為美國尋求與日韓、南亞、東南亞加強貿易、供應鏈、清潔能源、稅收等領域的合作,以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
“但拜登政府可能存在戰略意志與戰略能力之間的鴻溝。”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國友在上述研討會上表示。
綜合小布什、奧巴馬中期選舉失去眾議院本黨控制的經驗來看,總統在推進貿易議程上將面臨很大阻礙。此外,從外交本質來看,在2024年總統大選之前,盟國如果投資拜登,一旦共和黨候選人當選,這一戰略選擇便會成為“負資產”。所以,美國的盟友可能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的情況。
因而,宋國友建議,應抓緊中美合作機遇期,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及中美戰略互動的角度出發,推進氣候合作等議題的合作,幫助拜登政府更好地打造其想留下的若干政治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