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
相比于很多其他領域,人文合作能夠更快、更靈活地適應后疫情時代的新常態——這些合作往往形式靈活,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
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在印尼巴厘島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的行程后,乘專機抵達泰國曼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對泰國進行訪問。
泰國是中南半島最大經濟體和東盟重要成員,同中國地緣相近、血緣相親、人文相通。這是習近平主席首次作為國家主席訪問泰國,恰逢中泰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10周年。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介紹此訪情況時指出,泰國朝野各界對習近平主席到訪期待已久,巴育總理夫婦、敦副總理兼外長等赴機場熱情迎送。習近平主席同哇集拉隆功國王、巴育總理分別舉行親切友好的會見會談,兩國宣布構建更為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中泰命運共同體,為“中泰一家親”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中泰兩國于1975年7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密切,互訪交流頻繁,在各方面都有深入合作。
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中泰關系的歷史源遠流長。有史料表明,早在14世紀(甚至更早)就已經有華人群體定居泰國。一批又一批來自中國的商人、工匠以及文人向泰國傳播了陶瓷技藝、古典文學等中國文化成果。
19世紀中葉開始,泰國的經濟發展催生了對于工商貿易、建筑、生產等諸多領域的勞動力需求缺口,自此下南洋并定居泰國的華人群體逐漸龐大。泰國的華人群體時至今日仍然是中泰關系發展的重要紐帶,也讓“中泰一家親”的故事代代相傳。
中泰兩國自建交以來,櫛風沐雨,走過近五十載,兩國在經貿、人文、基建、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不斷推進。在經貿合作方面,中國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在疫情前的2018年就已經超過88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泰國的貿易總額突破430億美元)。兩國更是在自貿協定、瀾湄合作以及諸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攜手共進,推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EEC)戰略深入對接,成果斐然。
在旅游市場方面,除去疫情影響下全球旅游業大停滯,中國早在10年前就取代馬來西亞成為入境泰國旅游的第一客源國。旅游業是泰國經濟的重要一環,泰國政府高度重視,借著電影《泰囧》、“雙十一”購物節等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熱門話題重點打造針對中國游客的諸多旅游產業服務。
在教育交流方面,泰國也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重鎮”。截至目前,中國在東南亞地區設立了31家孔子學院,其中16家位于泰國,這些由中泰雙方高校共建的文化與語言教育機構集合了兩國諸多知名學府——包括朱拉隆功大學和北京大學。除此之外,2007年,中國還在曼谷設立了東南亞地區的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CCC)。在泰國法政大學文學院的陳玉珊博士看來,20世紀90年代后泰國社會逐漸形成的民主和多元文化語境,為跨國文化機構在泰國的生根發展以及中泰多層次人文教育交流提供了社會和文化土壤。
在科技合作方面,泰國也是中國在東南亞區域的重要戰略伙伴。盡管中國企業華為受到西方國家的質疑和打壓,但泰國并未受此干擾,華為成為泰國下一代網絡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持方,更為泰國東部經濟走廊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7年,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曼谷卓越中心正式啟動,讓泰國進一步成為技術互聯互通的戰略伙伴。
當地時間2021年8月28日,泰國曼谷的唐人街。曼谷的唐人街是200多年前與這座泰國首都同時建立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和貿易中心。
如果說過去10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動因都是中泰關系不斷向前的媒介或者催化劑,那么未來10年,文化外交政策與文化紐帶或將成為推動中泰關系發展的下一個動因。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重創,也讓質疑全球化的聲音愈加響亮。雖然隨著各國陸續調整應對策略,但何時能夠恢復疫情之前的全球貿易水平,能否真正擺脫疫情影響迎來經濟復蘇,似乎各國都還在尋找答案。
疫情給泰國旅游產業帶來了沉重打擊。2019年,旅游業大約占泰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但受到疫情影響,泰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下降了6%。時至今日,雖然泰國對國際游客的防疫措施已經放寬,但泰國的第一大海外客源地——中國的出境游市場仍然不明朗,何時能夠真正放開依然有待觀察。在諸多國際項目和基建還處在恢復期的今天,中泰之間的經濟合作是否依然能為雙邊關系提供最直接動力,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
泰國法政大學文學院博士陳玉珊表示,文化紐帶或者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的作用不容小覷。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同泰國總理巴育會談時強調的,“開辟中泰關系新時代”,核心要義是“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兩國之間在教育交流、人才互動、媒體合作、高層論壇、科研合作、文化產業合作等領域仍然有很多勢能可以釋放。這些構成“軟實力”要素的文化合作與交流,在后疫情時代顯得更為重要。
相比于很多其他領域,人文合作能夠更快、更靈活地適應后疫情時代的新常態——這些合作往往形式靈活,不受地域、時空的限制。比如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各種人文論壇、異地同步合作的影視合拍、跨國“云課堂”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都將更快地促進兩國交流的再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