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偉


針對體育館看臺區域做的收容功能拓展設計圖
他設計的作品斬獲全球數十項國際設計大獎,包括一次德國“紅點”獎、兩次德國“iF”獎,尤其是2020 年設計的用于拓展體育館抗疫功能的“方舟計劃”,獲得iF 最佳設計獎。這項大獎在這一年全球僅有10 人獲得。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2017 級本科生李嘉翔。
李嘉翔小時候學過8 年國畫,他聽老師說,設計師被稱為“上帝的助手”,通過創造新物品來造福全人類,便在心里埋下了“造物”的種子。2017 年9 月,李嘉翔進入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
工業設計專業在中國剛發展了二三十年,發展空間巨大。李嘉翔在學習中漸漸明白,藝術創造可以有別具一格的個性創造,但工業設計只有一個追求:服務老百姓的生活需求,造物就要造出人們喜歡使用的產品。
大一時,第一堂設計啟蒙課布置了一個作業:制作電器旋鈕,通過形態和材料,表達“按鈕、旋鈕、提拉鈕”的功能。李嘉翔想,所有的工業品形態都不是憑空臆造的,小小的按鈕背后一定有它的形態邏輯和功能原理。“僅僅交上作業不是目的,探究過程中的思考才是價值所在。”
這門課上,李嘉翔先后使用了鋁合金、有機玻璃、軟木等6 種材料,將每一種都做出有旋轉、按壓、提拉功能的3 個旋鈕,一共做出18 個旋鈕,每個旋鈕的外觀都一目了然地呈現了它對應的功能。
2018 年暑假,北理工校友創辦的一家企業研發AR 眼鏡商業項目,老師邀請李嘉翔等同學參與。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的AR 眼鏡,大多是歐美人設計的。李嘉翔和同學們研究人體工程學時發現,東亞人瞳距和頭側都比歐美人寬,而歐美人的眼窩更深,這使得東亞人在佩戴歐美人設計的AR 眼鏡時,感受會有差別,這種微小的差異會影響體驗,李嘉翔想重新設計。
他一個暑假沒回家,設計迭代了100 多個版本,都一一被否決,直到第132 版,企業才滿意,認為“結構和外觀平衡,造型美觀舒適,是現有方案里最好的”。
本科四年,李嘉翔原創設計作品30 多項,持有5 項實用新型專利,初步實現了從“繪畫人”到“設計人”的轉變。
有一天早上,在校園里一座教學樓前,李嘉翔看到幾個“蜘蛛人”懸在空中,擦洗教學樓玻璃幕墻。他們坐在一塊木板上,木板下面還吊著一個水桶。蜘蛛人上下左右移動,木板下的水桶也像醉漢一樣跟著搖擺。李嘉翔心里不禁一驚:蜘蛛人的工具這么簡陋,太危險了。他腦海里跳出一個想法:我是做設計的,為什么不能幫他們設計一套先進的工具呢?
李嘉翔費盡周折,找到領隊李師傅,央求道:“讓我也上去試試!”在李師傅的幫助下,李嘉翔系上保險帶,帶上一堆工具,吊上了3 樓。他感到最大的危險是重心不穩。坐在木板上,時刻要讓身體和木板下的水桶保持平衡。其次是手臂肌肉和腰肌酸痛。無數次揮動水刷和膠皮刷,時間長了,肌肉劇烈酸痛,同時,由于身體長時間前傾,腰椎也跟著變形。李嘉翔想,我吊在3樓都很怕、很累,蜘蛛人吊在十幾層甚至幾十層高樓上,不知要承受多大的身心壓力!
李師傅說:“我干了10多年,從不敢跟家人說,怕他們擔驚受怕。”李嘉翔決定為他們設計一套安全、舒適的工具。他在網上訂購了一套蜘蛛人工具,沒課時就在宿舍進行拆解分析。終于有一天,他有了靈感:把蜘蛛人的兩把刷子合成一把T形刷,一邊是水刷,一邊是膠皮刷,使用時只需轉動手腕,就可實現兩用;把水箱用卡扣固定在座椅下方,哪怕遇到刮風也能穩穩懸在半空;座椅木板改為工程硬塑料,采用弧形造型,像捧在一起的雙手,手面是30度的斜面,使蜘蛛人自然前傾不彎腰,直著身板就能刷玻璃,大大減少腰椎損傷;樓頂拐角處設計帶滑輪的“繩索固定器”,能穩固地扣在墻角處,吊繩穿過滑輪不用再擔心被磨斷。
設計中想不明白時,李嘉翔幾次帶上蜘蛛人工具,爬到校園某座樓上,放下吊繩,把自己吊在較安全的3樓以下做試驗,記錄數據和感受,發現問題,立即回去修改。
2021年6月,這套高空作業工具整合設計獲得了德國iF新秀獎。
此外,針對近年來預防心源性猝死的心肺復蘇培訓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李嘉翔和團隊一起開展深入調研,借助計算機及最新傳感器技術,設計出心肺復蘇培訓的VR設備概念,榮獲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降武漢。武漢采取緊急措施,改造多個體育館為方艙醫院。各方艙醫院中央的場地,被分隔成一個個病房,住進去幾百個病人。可還有不少疑似病例和輕癥患者仍在家里居住,新冠肺炎疫情有社區傳播的危險!
看著電視新聞,李嘉翔想:“方艙醫院四周上萬人的觀眾席,為什么空著?”李嘉翔打算設計一個新的方艙醫院。他來到離家較近的一個體育館,打開卷尺,測量座位、過道等數據。他計算:一個座位寬為45厘米,4個座位加上座位之間的空隙,一共220厘米;每排座位的寬度加上放腳地方的寬度,共85厘米。嘿,差不多是一張單人床,睡一個180厘米的大個子綽綽有余。
回家后,他想到還要在每個病床上安裝照明燈帶、呼叫按鈕、軌道插座等輔助設施,立即從網上訂購了4把體育館用座椅,放進自己的臥室,地上放不下就放床上。
李嘉翔的方艙醫院設計初稿完成了,一個上萬人的體育館,接收病人最多可達2000多人。
2020年3月中旬,武漢宣布方艙醫院全部休艙,但李嘉翔改善方艙醫院的設計沒有停。他開始“復盤”武漢疫情,列出幾個未解的壓力點:篩查重癥、輕癥患者和疑似病例,都集中在大醫院,疫情中的大醫院不堪重負。李嘉翔想,只要全面系統地設計方艙醫院功能,完全可以把醫療壓力的重心和樞紐轉移到方艙醫院。
一個名為“方舟計劃”的方案,在李嘉翔腦海里形成。他把體育館分成內外兩大系統。內部系統就是體育場內部,把方艙醫院放置病床的中央區,改成輕癥病人就診區、治療區。周圍上萬人的觀眾區,就是自己設計的病床區,用于安置輕癥病人。同時,利用體育館多個出口的便利條件,實施“一進三出”的治療措施:人們進入體育場核酸檢測區時,分出重癥、輕癥和未確診者,通過3個專用通道,分別送往大醫院重癥監護室、體育館內治療區及病床區、隔離觀察的社區。
2020年,iF獎評審團從42個國家的2000多名參賽者提交的4800多個概念和創意中,投票選出10個最佳作品。李嘉翔設計的“方舟計劃”被選中時,評審團成員給出了極高的評價:這項設計為大型公共場所的疾病傳播問題提供了一種智能且高效的公共解決方案。
(摘自《大學生》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