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懿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重慶 400000)
面料是服裝的重要組成要素,能夠直觀的表達服飾風格和內涵,展現出設計師的創造性。由此可見,面料的處理對服裝設計作品的成功影響較大。服裝行業的迅猛發展,促使面料再創造的設計語言的生命力越發強烈,也在行業發展的帶動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要想利用面料再造達到提升作品創意性和個性化及服飾附加值的作用,還需在表現技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等方面下功夫。
在服裝設計中展開面料二次設計,可在服飾的局部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放大款式設計的美感和影響力。要求服飾面料二次設計后極具個性化和創意性及品質,有鮮明和新穎獨特及原始等視覺藝術效果。面料的二次設計目的,主要是豐富面料的肌理和營造獨特的風格,強化服飾的裝飾性及附加值和影響力[1]。面料二次設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風格獨特。面料的整合是指將各種染整面料進行拼接使用,促使服裝設計的創意空間更加廣泛,可提升面料的品質,賦予服飾在紡織文化和傳統美學等方面的內涵。不同印染或拼接等手法的運用,促使服裝整體風格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二是起到裝飾作用。面料二次設計后的裝飾性更加突出,促使服飾的奢華感和穿透力等特征增強,也是呈現和把握設計理念的直接渠道。三是面料肌理多樣化。
平面材料再造后的圖案肌理更加豐富,藝術感染力更強。通過面料的重疊和皺褶等再造處理,配合光感和色彩和珠片等要素,能夠營造立體肌理的效果。營造面料肌理的方法多樣化,包括面料嵌花與珠繡及花邊和加珠片等;軋壓工藝在仿革材料上印制表面粒紋;普通面料利用起皺方法表現出樹皮肌理;超細絲織物經起絨設計后表現出桃皮效果等。改變面料的肌理形態,服飾的視覺沖擊力和造型美感及層次性更強,促使服裝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四是打造立體感。服裝設計中的立體造型,是二維面料到三維過渡的創新處理,在服裝的袖口或領部填充絎縫,促使該部位變的更加飽滿與立體,服飾效果更加亮眼。如在高級女裝設計中,可通過堆積面料的方式,促使服飾呈現出較強的立體感。五是提高服飾的附加值。在服裝設計中對舊材質進行改造,通過改變原有材料的觀感和質感等,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服裝的附加值,與資源節約的設計理念高度契合。在面料的再造中傳承和創新傳統工藝,可增強服裝的影響力和銷售力。
在服裝設計中面料再造的美學意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古典服飾的色彩美學。如基于“中正”與“中和”儒家思想的服飾禮儀文化,強調不偏不倚的序列之美,包括傳統服飾造型的中正裁剪,從以中央為尊的美學觀點入手,突顯出了極致的對稱美。基于傳統思想理念的傳統服飾造物方式,在著裝時曲直纏繞的襟裾與起伏連綿的衣褶,營造著飄逸靈動和線條流暢的洛神之美。相對于西方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的飄逸感和平面化特點更加突出。二維的面料結構,促使服飾的裝飾變化,在造型方面的體現相對較少,通過打造服裝流動飄逸和平面裝飾點綴及圖案鋪陳的款式,體現出服裝設計中對高尚德行的追求,以此打造出君子文質彬彬的整體形象。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的服飾文化,更加注重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統一。人倫秩序是影響服飾審美的主要因素,我國傳統服飾禮儀,注重打造以衣比德的君子形象,體現出主體間的等級關系,相對于簡單的形式美,社會意義更加濃厚。二是綠色可持續理念的印染再造。傳統民間的手工印染工藝,與勞動者質樸無華氣質相符。印染工藝融入了手工藝人的集體或個人智慧,藝術個性更加鮮明。植物染主要利用物理外力,可以從植物的根莖或是花葉中提取一定量的色素,利用高溫蒸煮或是浸泡等不同的方式,對已有的織物進行染色處理,如果織物面料所選擇的染色處理方式是利用植物進行印染,其能夠滿足我國當前社會對環境發展的需求,同時真正的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無論是棉、麻或是絲等天然植物,在利用植物植物染色處理時著色效果相對較好,自然生長的植物顏色是非常天然的,并且色彩十分豐富,染色時色素分子與植物纖維也處于相對較為親和的狀態,能夠有效地改變纖維的色彩。經過植物色素顏色的布料,在經過鹽固色以及洗去浮色后,布料的顏色可以說是處于長期不脫落或者是很少脫落的狀態下。傳統手工印染工藝配合精湛表現技巧處理后的面料,有材質純樸和肌理多變及裝飾性強等特點。三是印染受中國水墨畫的啟示,在服飾設計中結合傳統印染元素與中國水墨畫元素,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結合審美等要素展開創意設計。將服飾設計藝術與中國美學和傳統文化進行整合,放大服飾的視覺美,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通過養分的汲取與再造,設計出富有當代審美情趣和避免趨同性的作品。水墨畫中的轉折起伏與粗細變化的線條、虛實結合的墨彩、巧妙布局的構圖等方面,無不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審美情趣。中國畫是作者情緒的宣泄口,注重氛圍和意境的營造,運用留白和布局等手法,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相比較于注重寫實的西方繪畫,中國畫在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更注重塑造繪畫主體本身。白黑灰是國畫最常用的顏色,也是印染中最經典的色彩搭配組合,顏色比例的劃分不同,呈現出的藝術效果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植物染色彩美學的意境與中國傳統美學之道高度契合,傳統服飾色彩的審美之道與傳統的染色技藝相輔相成。而質樸的色彩與造物,滲透著“道法自然”的造物哲學觀,與當代人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和極簡主義的喜好相吻合,更利于喚醒傳統的工藝技術和造物理念。
服裝面料的二次設計,需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不能忽視對穿著者提供服務的功能發揮。不同的季節和環境及人群等,對材料風格設計的要求多有不同,還需本著實際合理等理念進行面料改造設計[2]。
服裝面料的二次設計目的是為了展示獨特的藝術效果,本質是為了服裝設計去服務的。因此,針對于服裝面料的再造,需充分考慮與服裝整體風格效果的協調性,不能與其呈現出和諧統一的效果,會促使作品的風格雜亂和主次不明,也是違背我國傳統天人合一設計策略的直接體現。
面料的性能和可操作的工藝特點相對固定,通過二次設計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以期達到最完美的藝術效果。設計前需加強對設計對象的分析和把握,避免出現設計多余和風格需求錯位等情況。加大挖掘面料藝術氣質的力度,增強服裝面料的藝術性與修飾性及裝飾性等特點。
從面料的變形性設計入手分析,面料原有的形態特征發生改變,在造型外觀方面的視覺效果更加新穎,如典型的褶皺設計方法,對整匹布料采取擠、壓、擰等方法固定型態,定型后的面料立體感更加自然。褶皺設計手法從面料本身的特性入手,采取擠、壓、擰等方法,促使面料出現波浪型褶或垂墜褶及普利特褶等形式多樣的褶紋。從褶紋的形式入手分析:一是普利特褶。普利特褶是利用高溫高壓熨壓工藝設計后形成的疊褶,其所形成的褶皺可謂是具有一定規律性,并且造型十分獨特。在服裝設計中,這一種褶皺使用的頻率相對較高,并且應用的范圍較為廣泛。二是波浪褶皺。其主要是根據面料本身所具有的柔軟以及懸垂等特性,以此入手,使得服裝布料自然下垂,進而形成高低起伏不的波浪,利用波浪式的褶皺處理設計方法處理面料后,面料的形態能夠隨著機體的運動而持續發生變化。三是垂墜褶。面料懸垂后會呈現出波紋外觀,利用有良好垂感的面料,在工藝處理后形成較深的褶裥或精細的柔褶。垂墜褶的自然飄垂特性,可增強服飾的立體感。四是縮皺型褶??s皺型褶是指將部分衣料縫縮而成的自然折皺。
從面料的破壞性設計入手分析,主要是指面料的整體或局部,經過撕裂或剪除及抽絲與鏤空等手法處理后,原有的肌理效果和完整性發生改變,促使服裝的空間感和層次感增強,最終形成新的藝術美感。破壞性設計的方法,涉及以下幾方面:一是鏤空。根據設計的需要,在面料上剪出多個尺寸合理的空洞,面料剪切處理后的鏤空效果加強。在面料上的圖案應用方法多樣,可以是特有的花紋圖案,或是主觀隨意的應用。二是抽紗。酌情抽去面料的經、緯線,再經過連綴處理,使其形成透空效果的裝飾花紋。三是燒。利用煙頭等物品,在成衣上做出形狀和大小不一的孔洞,促使服飾的個性化更強。四是磨損。利用砂紙磨毛或水洗及砂洗毛等手段,對面料進行做舊的風格處理,常用于牛仔面料,牛仔面料相對厚實,打磨后面料絲縷斷裂的懷舊感強烈,更利于突顯出設計的意境或主題。
將不同色彩、材質的材料進行拼合,在拼合后再對其整體進行處理。由于在拼合時選擇的材料和手法不同,形成的風格與視覺效果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還有將邊角碎料裁成不同的形狀再進行拼合。
想要改變面料原有的客觀外觀,可以在面料上添加各種不同的材料,選擇附加裝飾手法,無論是貼、繪、繡等均可以,但是由于不同的手法,其材料選擇也不同,其中包括了同料與不同料,附加的手法包括手縫與刺繡及綴珠和扎結繩等。附加的手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刺繡。刺繡涉及珠繡與彩繡和繩飾繡等。彩繡的針法超過三百多種,在針線的穿梭中形成點線面的多種變化,或是利用加入包芯的手法,達到豐富圖案及其情感內涵的作用。繩飾繡是指在布上鑲嵌繩狀飾物的技術,方法相對多樣,包括利用細而軟的飾帶進行刺繡;將飾帶伸縮或折疊后的造型,鑲嵌在衣物表面等方法。珠繡是指將用線穿起來的珠子釘在衣物上的技藝。將珠子亮片排列釘在面料上,裝飾出富麗和華貴的圖案效果,常用于高級定制服裝設計,達到渲染奢華高貴等作用。二是縫線??p線包括裝飾線跡接縫與絎縫和細褶縫等技藝。絎縫有裝飾和保溫等功能。在兩片之間加入填充物后,通過緝線設計形成浮雕圖案??稍诰鶆蛱畛湫跆聿牧虾筮M行絎縫,或是在圖案部位填充絮添材料,以達到強化圖案立體效果的目的。細褶縫是指在薄軟的織物上從正面或反面捏出細褶,形成立體浮雕的圖案的技藝。線縫的針法多樣,根據連線點的方向變化或距離長短,圖案的大小或斷連多有不同,同時富有彈性且不松散,促使面料枯燥的外觀發生較大的改變。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利用裝飾線跡接縫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刺繡的方式將布與布之間進行拼接,其最終的目的是有效的達成蕾絲風格,做好裝飾技藝,這種方式大多時候常用于服裝中的分割線裝飾。如果將這種方式應用在對素色布料的設計中能夠促使素色的布料其整體的肌理變化更加的豐富。
影響服裝設計風格趨向的因素較多,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帶動和大眾觀念意識的轉變等,尤其是在面料的開發運用上,實現了技術與藝術優勢協同效應的不斷放大。大眾對服裝設計在樣式等方面的個性化追求更加明顯,創新設計款式造型,儼然不能滿足大眾對服裝的新審美口味和體現個性化的需求。因此,要求設計師不斷拓展創意空間,對服裝材料的再造在上投入更多的關注,營造新穎獨特的服裝風格,從材料的二次設計方面入手,賦予服裝變化和創新更多的可能性[3-4]。通過藝術與科學、繁復與簡約、傳統與現代等多種形式的表達,對面料的再造賦予生生不息的創意思路。因此,對面料的妙思奇造,也是現代服飾設計和未來服裝設計尋求變化的重要發展趨勢。服裝設計中面料再造領域的發展勢頭正猛,為服裝的設計與制作拓展了更為寬廣的創意空間,要求設計師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抓住時代與行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在面料再造主題方面投入更多的奇特想法,傳承與創新應用傳統技藝,利用各種方式施展才華,不斷為服裝設計開辟新的思路。
面料在服裝設計中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利用多種形式表達面料的二次設計,是未來服裝設計尋求變化的發展趨勢。但面料的二次設計處理不能盲目,要求設計師充分掌握其價值意義和美學意蘊,遵循功能性和協調性等原則,實現技術和藝術、傳統思想文化和現代審美的有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