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浙江/陳阿泉
康奈、奧康、紅蜻蜓、巨一、康龍、老人頭、卓詩尼…… 這些產地在溫州的品牌鞋,即便你沒有買過,也一定聽過這些品牌。
制鞋,長期以來是溫州的特色產業,溫州人做皮鞋也是早有傳統:明朝成化年間,溫州鞋靴便以做工精巧而被列為貢品;1920 年,溫州手工鞋革曾賣到東南亞國家;全國第一雙豬革皮鞋誕生于溫州,第一雙高跟女鞋制作者也是溫州人。
據公開資料顯示,溫州鞋革制造業有7 個中國名牌產品、82枚中國馳名商標、196 家中國真皮標志企業,占全國鞋革行業品牌榜半壁江山……解讀“溫州模式”,鞋產業是一個重要樣本。
1980 年,康奈集團創始人鄭秀康從國有機械企業辭職下海,湊了數千元開出一家皮鞋作坊,正式進入這個行業。他也因此被業界公認為是“溫州皮鞋第一人”。
當時,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溫州這座城市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活躍的私營經濟,“前店后廠”的作坊式鞋廠大量涌現。彼時的鹿城區雙嶼一帶,馬路兩邊高高低低的磚瓦民房幾乎全是鞋廠。一片鐵皮、一塊牌子就能撐起一個“車間”;哪怕只有一條生產線,機器一開動便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款式新、價格低的溫州鞋,在當時風靡全國。
可野蠻生長,在帶來市場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粗制濫造。因為質量低劣,溫州產的一些鞋子買來當天就穿壞的事屢屢發生,被大家戲稱為“晨昏鞋”“一日鞋”。
年長一點的,可能至今還記得發生在杭州武林廣場的燒鞋事件。1987 年8 月8 日,下城區工商局執法人員用一把火,燒毀了5000 多雙溫州產的劣質鞋。
武林廣場的一把火,喚醒了溫州制鞋業的誠信意識,讓溫州人痛定思痛。次年,鹿城鞋業協會成立,這也是我國第一個民間地方行業協會。370 多位鞋廠廠長聯名倡議:“凡我鞋業同仁,都要以鞋城聲譽為重,講究皮鞋質量,不賺昧心錢。”
彼時還是二十出頭小伙子的王振滔和錢金波,也在其列。前者是奧康創始人,后者則是紅蜻蜓董事長。
此后,是溫州鞋企“臥薪嘗膽”的12 年。
1999 年12 月,又在杭州,又是燒鞋。只不過這一次所燒的對象,是那些假冒溫州名牌的劣質鞋,燒鞋人是王振滔。
當時,奧康“打假辦”發現,山東、江蘇部分地區假冒奧康鞋的生產,已形成從商標、包裝到產品生產的一整套規模。收繳回來的2 000 多雙假冒奧康鞋和數萬枚商標,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在許多媒體記者的筆下,這是“為溫州鞋正名”的歷史性時刻。
2001 年,溫州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中國鞋都”稱號。這是溫州鞋高光一刻,也是產業成熟的標志。
黃金時期就這樣來了。康奈、巨一、紅蜻蜓、卓詩尼等知名品牌崛起,鹿城、龍灣、甌海、永嘉、瑞安等地區也形成了較完善的產業體系,包括制鞋機械、皮革五金、皮革化工、皮革輔料等。
在企業的共同努力下,2001-2012 年,溫州皮鞋產量從6億雙發展到13 億雙,產值從300億增長到852 億,出口從7.94 億美元增加到47.19 億美元。
2021 年8 月13 日,隨著鳴笛聲,首趟中歐(義新歐)班列“溫州鞋類號”專列搭載總重量約615 噸、貨值約410 萬美元的溫州鞋踏上“新絲路”。
這趟專列打通溫州至歐洲的“黃金通道”,成為溫州鞋企出口的全新跨境物流方式。據官方統計,去年1-7 月,溫州出口鞋靴115.3 億元,同比增長4.7%。
“世界”,一直是溫州鞋業的航向所在。
早在2001 年,康奈第一家海外專賣店在法國巴黎第十九區繁華鬧市區開業,這是中國鞋類品牌在國外的首家專賣店;5 年后,它又斥資20 億元在俄羅斯打造2.28 平方公里的經濟貿易合作區,被列為商務部首批8 家“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
而奧康于2008 年,和意大利知名品牌萬利威德(VALLEVERDE)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取得大中華區所有權。后者成為奧康首個收購的海外品牌。與此同時,奧康已形成由總部生產基地、甌北國際品牌產業園和西部鞋都奧康生產基地等三大生產基地的“大生產”格局。其中,溫州總部生產基地主攻內銷產品生產,而西部鞋都奧康生產基地為世界零售巨頭代工。
雖然這幾年,總有“溫州鞋業是否開始走向衰落”的質疑聲,但這些企業敢打敢拼、勇于擁抱變化的初心一直未曾改變。巨一集團深耕智能制造、打造“未來工廠”,以技術紅利換人口紅利;紅蜻蜓布局新零售,實體營銷與網絡銷售雙輪驅動;奧康將賣場搬上直播間,還聯名迪士尼超級IP“漫威”,以跨界開拓年輕市場……“機器換人”,前兩年開始也席卷了溫州鞋業。
20 多年前,精明的溫州人在這塊缺少資源的土地上,如鳳凰涅槃般打造出了一個“中國鞋都”,創造了名揚四海的“溫州模式”;20 多年后的今天以及不遠的將來,溫州人還將向世人呈現出一個全新的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