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闞平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期刊從社會各方面發表論文的旺盛需求中找到“商機”,違背出版宗旨和學術準則,濫發低質量論文牟利,嚴重干擾了出版正常秩序,敗壞了期刊業整體形象,社會影響惡劣。
針對這一突出問題,各地出版管理部門近段時間開展專項檢查工作,針對濫發論文期刊的共性特點,從論文篇幅、年發文量、刊期等方面明確可量化的檢查范圍,再經過對內容質量、出版資質、審校制度及落實情況、經營合作情況等的深入檢查,作出綜合認定和查處。共對200 余家期刊作出縮減刊期、大幅減少頁碼和發文量等處理,10 余家期刊停刊整頓或注銷。同時,對期刊刊期變更審批、期刊文獻數據庫收錄標準等提出嚴格要求,一批質量低劣的期刊特別是旬刊、周刊下架整改。總體來看,期刊濫發論文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這場治理工作遠未到“收兵”之時,必須持續推進。
有些期刊濫發論文,認為自己解決了不少作者“發文難”問題,質量低一點也沒什么社會危害。此言謬矣。內容質量是出版的生命線,是學術期刊的價值所在。這些期刊刊發的論文大多粗制濫造,沒有創新性可言,甚至連基本的學術規范都不具備,其發表的意義僅僅是在職稱評定、畢業考核時“充數”。這種被群眾稱為“論文垃圾”的文章,不存在所謂“發文難”問題,而是根本就不應該發表。學術期刊之所以作為成果評價的依據,是因為有較為嚴格的學術把關制度,具有較強的學術公信力。如果丟掉原則底線,認錢不認質量,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這樣的“成果”更污染了學術風氣,也對科研工作者特別是學術新人形成錯誤示范。
還有人認為,收費發論文是國際通行的“慣例”,無可厚非。誠然,期刊經營不易,發表學術文章公益性強,需要各方面經費支持。國內外科研經費允許用作相關成果的發表費用,是為了讓期刊更好地服務學術,促進優秀成果傳播交流,而不是讓期刊降低水準、放棄把關。國際上收取“論文處理費”等發表費用的期刊中,既有知名大刊,也有不少純屬為了掙錢的“掠奪性期刊”,兩類期刊判若云泥,關鍵看是不是把學術質量作為選稿用稿標準。濫發論文期刊實際是以收取論文發表費用的名義渾水摸魚,干著“給錢就發”的生意,這種褻瀆學術的“生意經”不能再念下去了!
解決期刊濫發論文問題應常抓不懈,形成綜合治理機制。當前,相關期刊按照管理要求采取了系列整改措施,面貌已有改觀,但提升質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加之經濟利益誘惑依然存在,管理上一旦松勁就可能故態復萌。各地出版管理部門要形成期刊濫發論文問題治理常態化機制,加強日常監測,通過期刊年檢和專項檢查工作“回頭看”,用好刊期變更審批等遏制濫發論文的重要抓手,對內容質量不高的期刊作刊期核減處理,對整改不到位的期刊依法加大懲處力度,對輿情反映和群眾舉報問題及時認真核查處理。同時,各大期刊文獻數據庫作為學術期刊傳播的重要渠道,應落實平臺監管和出版把關責任,提高期刊收錄門檻,加強日常檢查,對存在濫發論文問題的期刊堅決作下架處理。
解決期刊濫發論文問題根本在于激發期刊內生動力,實現守正創新。濫發論文的期刊情況類似,大多定位大而全、內容大雜燴,編輯理念與時代脫節,已不能滿足學術科研需要和讀者需求。可以說,低水平、同質化是問題的深層次癥結所在,必須深化辦刊機制改革。應當看到,新時代新征程為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學術研究日趨融合,學術期刊面臨難得機遇,大有作為。同時,隨著科研和人才評價機制、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論文發表需求也在發生明顯變化。期刊只有把握大勢、主動求變,堅持學術初心,明確定位特色,提升出版質量,才能贏得未來。這種探索和轉型有一個過程,需要相關期刊主管主辦單位加強指導,提供必要保障,各地出版管理部門要加強引導扶持,優化期刊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編后:自國家有關部門加強期刊管理,對濫發論文現象加大整改力度以來,本刊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報紙期刊質量管理規定》《出版管理條例》和四川省新聞出版局《關于進一步規范期刊出版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次對嚴把論文質量,提高編校質量、出版形式質量、印制質量等進行自查,在不斷深化管理的基礎上,規范出版秩序,堅決杜絕濫發論文現象。本刊現摘登《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刊發的《期刊濫發論文的“生意經”不容再念》一文,以示敬告廣大作者、讀者,積極加入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行列,與我們攜手為推動學術期刊出版良性健康發展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