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黃良瑩
(作者系四川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皮革產業由制革、制鞋、皮衣、箱包皮具、毛皮及其制品等主體行業,以及皮革機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業組成,涵蓋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市場渠道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鏈。
中國皮革協會在1998 年“二次創業”戰略規劃中提出了由“大國到強國”的奮斗目標,經過20 多年的努力,中國皮革產業抓住了世界皮革產業由歐美向東南亞轉移的機會,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產業配套最齊最具競爭優勢的皮革生產大國。
當前,中國皮革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我國正迎來一個消費全面升級的新時代,由“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增長”的消費趨勢愈發明顯。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品質品牌,注重綠色健康,尋求商品的文化與情感價值,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產業政策的調整以和政府削減重金屬等污染以及減少排放的環保政策日趨嚴格,行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種背景下,過去那種拼價格、不講信用、不擇手段的“紅海戰略”競爭方式必然是自尋死路,加快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產業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復雜的功能體,具有整體性、競合性、開放性與豐富性的特征。整體性是指產業生態系統的成員所構成了具有動態聯盟性質的統一整體;競合性是指企業與其對手間既有沖突競爭,又有合作雙贏。企業之間通過有效的合作機制來提高企業自身的生存能力與獲利能力,以減少和降低產業活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最終實現循環經濟。
作為一個在皮化行業浸潤多年的老兵,現僅就我國皮化行業競爭和未來之發展,談談個人的一管之見。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國內皮化企業之間其實存在著一定的“分工”:上海皮化廠生產合成加脂劑、新華皮化廠生產顏料膏、天津皮化廠生產復鞣劑、瀘州皮化廠生產丙烯酸樹脂,如此這般。所以,皮化企業之間很少有著激烈的競爭,無不是在“分工”內按計劃而循規蹈矩地發展著。
改革開放以后,“計劃經濟”逐步弱化,一些新的皮化企業相繼誕生,市場競爭越演越烈。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一些按計劃發展而從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國有企業,由于體制僵化、人才價值不能體現、新產品開發慢、缺乏市場競爭手段而先后出局,被市場淘汰。
而一些尚在市場競爭中掙扎的皮化企業,為了求生存不惜破壞市場規則,以低價賒銷爭奪客戶的有之,不顧成本和合理利潤而搶抓訂單的有之,給“關鍵人”回扣求得產品進入制革廠以穩定銷售渠道的有之,相互挖人才和相互詆毀攻訐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市場亂象可謂層出不窮。
所有這些不正當的市場競爭,究其根本原因是產品創新少、同質化泛濫。同行的惡性競爭增加了財務成本,削減了正常利潤,破壞了正常市場秩序,為行業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我們應該承認,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一些體制內企業雖然被淘汰出局,但他們為行業初期發展在人才、技術上所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這些人才與技術可以說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基石。
制革與皮化本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皮化為制革服務,但因供大于求,行業就出現了諸多不正常的現象。
壓價是常用手段。做生意討價還價很正常,但總歸有個成本底線,還得遵循價值規律。但在有些制革老板眼中,不說含量,不說性能,只談價格,低價者勝。你把一噸鉻粉的紅礬鈉原料消耗列出給他看,讓他給個合理價格,他不說;你告訴加脂劑原料多少錢一噸,產品中有效含量是多少,和他討論產品價格是否合理,他也不說。制革老板心里清楚,你覺得價格太低很可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因此不敢賣,但愿意賣的企業卻排隊。當然有長遠打算或志在創建品牌的企業,是絕不敢在質量上妥協的。產品與價格不對等,導致很多皮化企業無奈地選擇退出市場。
“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你會壓價他就會降質。所以,時下一些低品質皮化產品充斥市場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企業保持合理利潤才有錢投入研發創新。如果中國皮化行業或者皮革產業走不出以拼價格的“紅海戰略”競爭,最終必將被市場淘汰。
2021 年第三季度爆發的原料漲價潮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皮化行業中絕大多數企業只能內部消化全部成本或大部分成本,削減利潤,而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則可以將增加的成本壓力向下游傳導,不但不影響利潤,還可以搭車漲價大賺一筆。這讓我聯想到建筑行業的招投標,過去也是誰的報價低就是誰中標。一些施工單位的報價若要保質完成,根本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更不要奢望利潤。因此他們只有偷工減料,結果建成無數的“豆腐渣”工程,勞民傷財的同時,更會危害社會。無數血的教訓迫使建筑招投標改革,現在《招投標法》明確規定,最低價不能中標。
在皮化行業,拖欠貨款幾乎是常態,合同上雖寫明是貨到一個月付款,但絕大多數情況是二三個月后才會付款,甚至一拖再拖后給你一張6 個月期的承兌匯票。當然,這比壞賬可強多了。
據了解,行業應收貨款平均期限120 天算是正常的,許多是180 天或更長。假如每年銷售收入1 億元,外面欠款就達5000萬元,這對企業風險極大。還有一些小制革廠老板在付款時還喜歡去掉尾款,比如一萬一千多元就只付你一萬元整數,業務員不僅不敢當面發牢騷,還要笑臉以對。最不可思議的是等產品都用完了之后,還有企業反說產品質量有問題,要皮化廠賠償。收貨檢測為何不說質量不合格?產品又不是一天用完的,剛開始使用時發現有問題為何不停用?遇到這類刁鉆的客戶,小皮化廠或者經銷商只有忍氣吞聲,采取息事寧人的方式處理,大事化小,自認倒霉;而對自己產品有底氣的皮化廠多數則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不委屈求全,不再做沉默的羔羊。但訴訟的結果往往是打贏了官司,但耗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且不一定能挽回經濟損失,同樣自認倒霉作罷。
皮化生意究竟有多難做?從與業內人士私下交流中可以去體會。做皮化的人大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如果你能把皮化做好,天下就沒有難做的生意了!
事實上,國產皮化的發展大大降低了制革企業使用化料的成本(尚不考慮通脹因素)。
從表中可以看出,盡管能源、人工、原料各項成本在上升,皮化產品價格不但未上漲,反而在下降。鉻粉由于采用聯產K3 工藝,價格大幅下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皮化行業產能過剩競爭充分。凡是競爭不充分的行業或產品,必然存在暴利,消費者會付出更多的成本。二是科技進步給行業帶來的紅利。比如鉻粉聯產K3,當K3 行情好的時候可以攤銷更多的成本,鉻粉價格下降。三是隨著技術進步,新的產品出現,擠占了一些產品市場。
而國產皮化的發展還有一個功勞,就是迫使國外皮化產品大幅降低價格,由暴利逐漸恢復到合適利潤。當這些品牌無利可圖或有更賺錢的業務,他們就選擇賣掉產品技術、客戶資源,退出這個行業。
皮革化工企業就是要為制革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在供求關系上并無貴賤之分,是正常的價值交換。
若利用買方的市場地位進行惡意壓價營銷,賣方失去的是當下利益,買方損害的是產業生態,于雙方不利,沒有贏家。皮化產品收不回成本,沒有合理的利潤,長期下去也就沒有足夠的投入。而沒有新產品,缺乏競爭力,一部分皮化企業被淘汰。因供求關系,一些皮化產品的價格因此被拉高,制革廠又不得不高價購買該類產品,這一不健康的競爭行為,將威脅到行業的持續發展。
在誠信越來越重要,且講求互利共贏的社會,凡是損害行業生態的事,短期可能對個別企業有利,長期必然會傷及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皮革行業應杜絕這種現象。只有皮化企業研發出更多的性價比高的新材料,制革企業才能生產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中國制革業才能由弱變強。如今,我國制革企業能在全球取得有競爭力的地位,國產皮化功不可沒。
產業生態、行業生態與自然生態是一體的,大家出力共同建設好,維護好,保持生態平衡才能風調雨順,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如果人類濫采濫伐,恣意亂排,破壞了生態,得到的必是大自然的報復:惡劣氣候、自然災害,泥石流、地震、海嘯……
競爭促進發展。競爭不是壞事,無序競爭才不可取。
市場經濟初期,同行競爭也許是非理性的、血腥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而成熟的市場經濟競爭應該是有序的、公正的、理性的。同行不應是冤家,而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競合關系。
皮化企業的發展應該揚長避短,而不是拼命補短板,是要將長處發揮到極致,成為傲視群雄的競爭優勢。皮化企業并不適用“木桶原理”,不應去拼命補齊短板,而應適用“二八定律”,將主要資源向關鍵方面投放,讓強項更強。
過去的計劃經濟雖然很呆板,但好的方面也可借鑒,比如行業內的分工合作以及內部協調機制。行業組織如協會、商會、聯盟、公會等可以將同行凝聚起來,形成一些公約性的規則,避免內耗式的惡性競爭,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河北省皮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了個好頭,其聚合行業骨干企業,共享市場信息,開展內部協作,選好產品定位,形成聯盟合力,增強競爭能力。在探索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生態皮革鞣制染整關鍵材料及技術”項目的組織是按產業鏈形式開展工作。項目組中既有高校牽頭,也有皮化企業承接成果產業化,還有制革應用企業,特別是鞋企的參加,增強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彼此的協同,這是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經典案例。
制革與皮化是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關系。
首先認識要到位,不能認為賣產品是求人或者低人一等,而應該是合作或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皮化,做不出高質量皮革;沒有國產皮化,制革成本肯定要上升;反之,沒有制革行業,皮化就會失去生存的基礎。
皮化與制革企業,從宏觀上講,都是產業鏈上的一環,像一部傳動機器,不論是主動齒輪還是從動齒輪,都要協調運轉,缺少誰,整臺機器都不能正常運行。當然,你也可以換一個輪齒,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再說,換新雖容易,但至少還有一個磨合期。
其實,不僅是制革與皮化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也是一樣的。有序競爭,保證合理利潤才是各行各業健康發展的保證。
在網絡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誠信社會建設的完善,產業鏈企業之間的商務會逐漸拋開中間商,企業與企業直接進行對接,也就是B2B 商務模式,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會更多。
當然,我們也很欣慰地看到,講誠信守契約已成為社會和行業的共識。那些昔日只知殺價砍價、惡意拖欠款、不講誠信的企業不但沒有發展壯大,反而逐漸衰落或早已在行業銷聲匿跡。那些講誠信的企業卻是風生水起,生意越做越大。皮化企業之間、皮化與制革企業之間的關系正在朝著競合關系、合作共贏方向發展,多了溝通多了合作,少了詆毀少了拆臺。
皮革產業是由制革、毛皮、皮化、皮機、制鞋、服裝、皮件等行業構成的一個產業生態系統,這個系統要運轉好,系統內所有成員不可或缺,且都必須健康發展。只有中國皮革產業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出在全球皮革產業鏈中的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獲取更多的發展紅利,在中國皮革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中,早日實現中國皮革的“強國夢”!